千成日 崔正默 李明學
吉林省延邊第二人民醫院 脊柱外科 133000
老年創傷性骨折的特點及臨床治療分析
千成日 崔正默 李明學
吉林省延邊第二人民醫院 脊柱外科 133000
目的深入分析老年創傷性骨折臨床表現及特征,并總結其救治措施。方法篩選2014年06月-2016年03月因創傷性骨折入住我院脊柱外科救治的89例老年患者,分析其臨床特點,并以不同救治方案為依據分組:治療組46例患者實施動靜結合療法;基礎組43例行對癥療法,12周后,對比兩組病例救治效果。結果基礎組43例病例優良率79.07%,治療組46例為93.48%(P<0.05)。結論多種因素都可能使老年人發生創傷性骨折問題,選擇動靜結合療法展開救治工作,效果顯著。
對癥療法;創傷性骨折;脊柱外科;動靜結合療法;優良率
受年齡因素、生體機能因素影響,創傷性骨折救治難度同樣偏大,因此深入分析患者疾病特征、優化治療措施非常關鍵[1]。此次重點分析適合創傷性骨折老年患者的救治措施,并以89例于2014年06月-2016年03月因創傷性骨折入住吉林省延邊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救治的老年患者為救治對象,在對其疾病特點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施行不同救治方案,期待能提升患者療效。
1.1 臨床資料
篩選2014年06月-2016年03月因創傷性骨折入住吉林省延邊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救治的89例老年患者,以不同救治方案為依據分組。治療組46例,60歲至78歲,其均值(69.2±3.36)歲;21例(女)/25例(男),該組實施動靜結合療法。基礎組43例,61歲至80歲,其均值(70.6±3.58)歲;20例(女)/23例(男),該組行對癥療法,此次對照兩組老年患者上述信息后,均無突出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癥療法
基礎組43例行對癥療法:(1)對所選病例疾病特征進行分析,若患者具有手術適應癥,需予以展開手術方案。(2)術后再分析患者恢復情況,并予以針對性療法:給予患者抗感染療法,并對其電解質的紊亂狀況進行有效糾正,同時加用維生素、鈣片等藥品,有助于骨折組織成功愈合。
1.2.2 動靜結合療法
在對癥療法基礎上,治療組46例患者加行動靜結合療法:(1)選擇小夾板對患者骨折點進行妥善固定,于其新生骨開始生成之初,囑咐患者充分保護患肢,避免骨折延遲愈合或者是愈合不充分等問題出現。(2)手術一周后,患者身體中的代償功能發生作用,通常會有破骨細胞組織出現,通過對機體患肢組織中骨質成分進行充分吸收,即可生成骨細胞組織。在此階段,由于骨質吸收速率會相對落后于骨質生長速率,因此需指導患者展開機體運動,避免骨質疏松問題發生。(3)兩組病例觀察時長均為12周。
1.3 數據統計
1.4 療效標準
若患者骨折類型屬脛骨骨折,骨折組織在十周內成功愈合,即“優”;愈合時間介于十周至十二周,即“良”;愈合時間超過十二周,即“差”;若骨折類型屬肱骨近端骨折,骨折組織在五周內成功愈合,即“優”;愈合時間介于五周至七周,即“良”;愈合時間超過七周,即“差”;若骨折類型屬股骨大粗隆骨折,骨折組織在九周內成功愈合,即“優”;愈合時間介于十周至十一周,即“良”;愈合時間超過十一周,即“差”[2]。
綜上所述,老年創傷性骨折誘發因素較多,不僅病情嚴重,而且救治難度大,為進一步改善老年患者病情、提升其救治效果,建議選擇動靜結合療法,有助于提升老年患者療效。
[1]劉小萍.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療45例創傷性骨折患者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26):3469-3470.
[2]吳國榮.應用堅固內固定術聯合牽引復位固定術治療口腔頜面部創傷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6):232-233.
[3]劉曦,曾憲明,曾桓中,等.傷科接骨片和骨愈靈膠囊口服治療創傷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2):111-113.
[4]徐翼.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47例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4,27(4):499.
2.1 兩種療法應用效果比對
救治12周后,基礎組43例病例中,20例(46.51%)“優”,14例(32.56%)“良”,9例(20.93%)“差”,該組優良率79.07%(34/43);治療組46例中,35例(76.09%)“優”,8例(17.39%)“良”,3例(6.52%)“差”,該組優良率為93.48%(43/46),(P<0.05)。
2.2 入選病例臨床特點
本次所選89例患者中,其致傷誘因以交通意外以及高空墜落為主,僅有部分患者誘發因素是合并神經障礙、低血壓等隱匿性疾病所致。基礎組43例中,其致傷誘因分別是:28例為外源性誘因,15例為內源性誘因;治療組46例分別是:30例為外源性誘因,16例為內源性誘因。
劉曦等[3]發現,老年人群處于生理機能急速衰弱的時期,不僅發生骨質疏松癥狀的危險性較高,而且創傷性骨折問題時有發生,以至于機體神經組織受損,因此需對創傷性骨折進行充分防治,并予以及時處理。臨床救治患有創傷性骨折病癥的老年患者時,強調根據其骨折組織愈合狀況、愈合條件,再予以針對性處理對策,選擇動靜結合療法即可實現該目標[4]。在救治工作中,醫師還需重視如下環節:第一,對患者體型狀況、骨折點等信息進行判斷,合理調整夾板寬度以及夾板長度,并對夾板進行妥善固定,確保其松緊度的適宜性,防止患肢出現腫脹問題;第二,若患者身體機能較差,無法展開主動性功能訓練,需在醫師、家屬的陪同與協助下,指導患者展開被動性鍛煉工作,以防肌萎縮問題發生;第三,展開機體鍛煉時,需保證動作幅度、訓練頻率、訓練強度的適宜性[5]。此次實施兩種療法12周后,治療組46例病例優良率為93.48%(43/46),優于基礎組43例的優良率79.07%(34/43)(P<0.05)。
R687.3
A
1672-5018(2016)07-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