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莎 黨 薇
陜西省交通醫院內科 陜西西安 710068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龐 莎 黨 薇
陜西省交通醫院內科 陜西西安 710068
目的本文主要是為了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進行效果評價。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就診于我院心血管內科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45例,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風險管理,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評價分數。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評價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效果評價
近年來,心血管患者的比例不斷增加,使得心血管內科成為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要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保障心血管患者的安全,就要及時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本院將護理風險管理運用于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就診于我院心血管內科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65±1.32歲,病程3月-20年,平均病程10±2.34年;實驗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63±1.52歲,病程2月-21年,平均病程11±3.34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所有護理人員的年齡為23-45歲,平均為26±3.43歲,工作年限為1-22年。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系列檢查確診為心血管內科疾病且都自愿接受本研究,
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實施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由護理人員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如評估患者的疾病風險、治療用藥風險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應性地制定實施護理管理方案。效果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患者的滿意度、護理質量如護士的服務態度、健康教育、風險識別等進行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現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7.14%(6/35),其中出現2例墜床跌倒,2例壓瘡,1例給藥錯誤,2例心血管事件;實驗組出現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22%(1/45),其中出現1例壓瘡,兩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x2=5.489,P=0.019。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對照組非常滿意18例(51.43%),一般滿意10例(28.57%),不滿意7例(20%),總滿意28例(80%);實驗組非常滿意30例(66.67%),一般滿意13例(28.89),不滿意2例(4.44%),總滿意43例(95.56%),兩組總滿意率差異具有顯著性,x2=4.771,P=0.029。
2.3 兩組護理評價分數比較 對照組護理評價分數平均為(95.37±0.45)分,實驗組護理評價分數平均為(98.27±0.87)分,t=4.123,P=0.042,差異具有顯著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的安全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而患者的滿意度成為衡量醫院質量水平的金標準。醫療護理風險已成為護理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護理風險管理是在風險事件發生前,通過對現有或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處理,采用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及對患者和醫院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最低成本的實現最大安全保障[1]。其程序包括: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和監控四個階段[2]。護理風險事故的發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3,4]:(1)護理人員的因素,如護理人員的工作性質導致的工作壓力、醫護人員的護齡、工作科室、與患者的溝通情況、責任心不強等因素均會造成護理風險事故。(2)疾病因素,如心血管患者在某些誘因如失眠、寒冷等情況下易猝死,另外患者并發其他疾病病程長而導致的精神壓力增大也給護理工作帶來了難度。(3)藥物的使用情況,如有些患者并發其他疾病而導致使用藥物的種類多,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4)管理因素,護理人員缺乏、護士護齡短,臨床經驗不足,護理操作不嫻熟,再加上培訓次數不多,也會引起醫療事故。(5)意外情況,有些老年患者由于身體狀況或環境因素容易跌倒而加重病情,心血管內科常用的儀器維修保養不及時等均會引發風險事故。因此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加強人員管理和培訓、加強用藥護理、開展患者教育、規范儀器管理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院將護理風險管理運用于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評價分數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有利于減少護患糾紛,提高醫護人員對風險的識別及防范意識,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優質的服務,也可以為醫院帶來良好的口碑和經濟效益,因此護理風險管理值得在醫院大范圍內推廣使用。
[1]戴青梅.國內外護理風險管理研究現狀與展望[J].齊魯護理雜志,2008(3):103-104.
[2]楊玉英,張素超,南振紅.運用護理風險管理程序提高護理安全的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88-89.
[3]史冬梅,田金萍,許艷玲,等.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0):2519-2520.
[4]肖昌定.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0):100-101.
R473.5
A
1672-5018(2016)07-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