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莉
[摘要]作為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答,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生成的精彩與否,影響到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以及下一步的學習進程。富有智慧的理答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能引領更加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理答現狀;理答的有效策略;理答的歸宿
課程專家崔允漷教授認為,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淺顯地說,“理答”就是老師對學生一言一行的理睬。良好的理答可以巧妙地讓學生明白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需要修正的,什么是應該引起注意的、什么又是值得思考的。正確的理答直接影響到生成的精彩與否,影響到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以及下一步的學習進程,甚至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富有智慧的理答,能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精彩。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理答的現狀分析
1.理答語言含糊
新課程提倡教師對學生多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于是課堂上不乏一些教師的評價語言。只是仔細推敲,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批評、否定的少,夸獎、肯定的多,“真棒”“你說得很對”“很好”等不絕于耳。認真辨析,不難發現這些大同小異甚至低廉的評價太模糊,太缺乏針對性。在教師作此評價之后,估計絕大部分學生都領會不了自己或其他發言者好在哪里了。長此以往,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連最基本的學習興趣也會消失殆盡。
2.理答語言貶值
部分教師為了讓課堂氣氛活躍些,便想方設法甚至費盡心思在課堂激勵評價方面大下工夫,期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忽略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3.理答形式單一
新課程下的課堂講究開放,拒絕單一,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豐富,教學方式要多樣,同樣的,理答方式也要多樣。可是在日常的課堂理答中,一般都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理答”,這種理答方式幾乎充斥課堂。而這種理答方式有其嚴重的弊端,那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大大降低,學生的思維零碎,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都受到制約。
二、萬紫千紅春滿園——理答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我們是培育祖國花朵的辛勤園丁,應該讓40分鐘的課堂成為一次次生命拔節的對話,成為師生真實情感交流的平臺,成為師生獨特見解和教學智慧碰撞的舞臺。要不斷反思、不斷優化理答策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針對在課堂教學的理答環節存在的以上問題,下面就如何有效理答談談筆者的一管之見。
1.追問式
為了使學生知道最初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學生采用刨根問底地發問,而且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一個比一個更能引起思考,這就是追問。新課程標準倡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但是學生的自覺體驗和主動思考難免有膚淺疏漏之處,這就需要教師的規范和引導,而追問正是不可或缺的調控手段。我在《一夜的工作》教學中是這樣追問理答的:學生對于深入理解周總理生活簡樸,工作勞苦感到困難時,我問:“文中哪些句子最能看出周總理的生活簡樸?”當學生談及“室內陳設極其簡單……僅此而已”時,我又抓住“簡單”追問學生:“何處可以看出陳設簡單?”之后我引導學生將這簡單的陳設與宮殿式的房子和總理的身份對比,接著追問學生:“簡單的是什么?不簡單的又是什么?”通過層層追問,以此深刻理解周總理的偉大,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升華。
2.反問式
反問是引導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開始發問,讓學生反著想想這樣對不對,進而明確自己回答的不足之處。在富有生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和反應往往是不可預設的,有時學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問會讓教師一時語塞,有的教師因為懼怕應對學生的“質疑”,而不敢拋出“你想提什么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這樣的問題。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質疑,我們先不要亂了陣腳,有時可以巧妙地把學生提出的疑問反拋給學生,并加以點撥,學生不但能豁然開朗,還會內化問題。如在教學《去年的樹》的最后總結反饋環節,我讓學生以“我想對(誰)說:( ?)”的句式寫話。在匯報交流中,有學生寫道:我想對鳥兒說:“你為什么這么辛苦還要來尋找樹啊?”學生拋出這樣一個疑問,如果重新分析故事情節,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前面的課時已經作了詳細的解讀,但如果無視學生的疑問也欠妥,這與“以生為本,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的原則背道而馳。我隨機應變,反問道:“對啊,鳥兒歷盡艱辛,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地來尋找樹呢?(稍停)那是因為——”我繼而轉身指向板書,所有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它們有堅定的承諾和深厚的友誼。”我這樣的理答不但解開了學生心中的疑問,也深化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3.轉問式
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在真正的課堂討論中,“討論之球”不應該“教師——學生1——教師——學生2……”這樣傳遞,而應該“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教師”這樣進行。
當然理答與討論不盡相同,轉問經常出現在學生回答困難或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不代學生回答,而是將繡球拋向另一學生,或是讓學生自己轉問同伴,目的是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有意將“反應和處理”的機會留給其他的學生,讓其他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理答之中。這樣說來,那么這種佐藤學的“討論之球”的傳遞方式其實一樣適用于理答。這種理答的特點是消除了“教師——學生”一對一的單一形式,而變成了一種網狀的多維模式,使我們的課堂在思維的流暢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創新性都特別突出。在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另辟蹊徑,常會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4.探問式
所謂探問,是教師向回答問題的學生繼續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如果發現學生的思考還是膚淺、零碎、片面甚至是錯誤時,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評,也不能采取無理答,而是要再次發問,使學生的思考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
如著名的特級教師孫建鋒老師上《做一片美的葉子》,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每一片葉子形態各異——你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的:
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覺得這說明大樹上的葉子很多,還有一棵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師: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理解了這句話,我發現每一個同學都是不相同的。
師:了不起的發現!的確,沒有哪兩個同學長相是相同的,你再看一看會場的那么多老師沒有哪兩個教師長得是一樣的。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的同學雖然長相沒有相同的,他們都在這節課上——
生:認真學習。
師:我們的老師雖然長相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在——
生:勤奮地工作。
生:做著相同工作的無數片葉子,把陽光轉化成生命的乳汁貢獻給大樹。做著相同工作的無數位老師,把知識傳播成精神的食糧貢獻給學生;做著相同的工作的無數位爸爸媽媽,把愛心演繹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孩子。(熱烈鼓掌)
這一教學片斷中孫老師面對學生比較膚淺的回答時,不是停留在簡單的理答上,而是再次發問:“你再看一看會場的那么多老師沒有哪兩個教師長得是一樣的,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的同學雖然長相沒有相同的,他們都在這節課上——”促進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學生思維一下子拓寬了,脫口說出了那么精彩的句子,引來如潮掌聲。
三、撥開云霧見月明——理答的真正歸宿
余文森教授說過:“教育要關注人,關注每個人,關注每個人的生活、生存和發展。”因此有效理答最大的受益者應是學生,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師應適當“讓權”于學生,變教師理答為師生、生生互動的理答。我們在評價教師的課堂理答時,絕不能只看教師是不是具備教學機智,是不是彰顯了個人的教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去進行理答,從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視角進行理答,促進學生成長和終身學習的理答才是實現了真正的智慧理答。只有能開發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能力發展的理答,才是理答的真正歸宿,也是一線教師不斷努力的方向。
課堂理答是一門藝術。理答優劣,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智慧理答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能潛下心,更多地關注經典課例中的智慧理答,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那么我們便與和諧、精彩課堂不遠。
參考文獻:
[1]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慧,薛彥華.教學藝術[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文質.贏在課堂——小學語文名師經典案例[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