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這是中國抗戰史上少有的交換戰俘事件,八路軍意外抓獲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的侄子——空軍飛行員山田井馬,不僅用他換回了50多名被敵抓捕和作戰被俘的重要干部及抗日戰士,還讓日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贈送”了一大批輕重武器、彈藥及藥品。山田井馬經教育后,回到空軍部隊堅決拒絕再次駕機作戰,不愿再與八路軍和中國人民為敵,在當地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一段傳奇故事。
張彥彬,1924年出生于山東省壽光縣(現壽光市),1940年參加清東獨立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清水泊戰役、平津戰役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活捉過3個日本戰俘,繳獲“九二”重機槍一挺,新中國成立后在湘西工作。今年91歲的他,晚年生活幸福。說起抗戰中他押解岡村寧次的侄子的往事,老人思路清晰,他舉起一只手指頭說:“這一個鬼子兵就換了我們50個人,還有一大批輕重武器、彈藥及藥品,好開心。”
抓住日軍中尉飛行員
1944年1月7日,山東解放區昌邑縣東利漁村上空霧氣茫茫,天空與大地連成了一片。上午8時左右,突然有一架涂著“膏藥旗”的日軍飛機從云霧中顛簸躥出,醉漢似的在空中翻起來跟斗,最后一頭扎進漁村西北角附近的一條小河里。
“鬼子的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了!”當地一位漁民發現后,立即跑回村里報告。“小鬼子給俺們送禮來了!”村長王永松眼睛一亮,高興得幾乎跳起來。軍情緊急,時間不容耽擱,他立即組織人員前往墜機地點,準備活捉日軍飛行員。民兵徐廣進、徐廣慶執行此次任務,倆人顧不上再找其他人,帶上一顆根據地土造的手榴彈就朝著墜機方向奔去。
當他們來到飛機墜毀地時,日軍飛行員已從墜落的飛機里爬了出來。只見他摔得鼻青臉腫,臉上劃出多處血痕,飛行服也爛了,狼狽不堪。他身上沒帶武器,只是褲兜里裝著一排大號子彈(飛機上專用的航空機槍子彈),徐廣慶見狀,準備撲上前將其活捉。
日軍飛行員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徐廣進、徐廣慶緊追不放。日軍飛行員雖受了傷,但身體素質過硬,在河邊的沙地里跑起來像只兔子一樣,不一會兒,將徐廣進、徐廣慶二人甩在了身后。情急之下,徐廣進果斷朝日軍飛行員投出了攜帶的土造手榴彈,漁民長期練就的投漁叉本領使手榴彈十分精準地砸在了日軍飛行員腿上,將他砸了個跟頭,手榴彈卻沒有爆炸。
原來徐廣進為了抓活的,并沒有將投出去的手榴彈拉弦,目的只是阻止日軍飛行員逃跑。沒想到,這名日軍飛行員馬上從地上爬起來,撿起土手榴彈又繼續拼命奔逃。跑到附近山地時,日軍飛行員竟躲在一個山石后面,隨后單腿跪在地上,從褲兜里取出一顆航空機槍子彈塞進鐵管里,然后用手榴彈猛地一擊,只聽“砰”的一聲,子彈底火引爆的火藥推力將彈頭射了出去……
徐廣進、徐廣慶二人只得放慢追趕腳步,分散從兩面包抄過去。就在這時,八個民兵趕來支援,徐廣進馬上讓他們繼續兵分兩路包圍追捕日軍飛行員,自己則立刻趕往八路軍渤海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部報告情況。
日軍飛行員見民兵人多勢眾 ,便不敢再用土辦法使用子彈反抗,只得拼命向縣城方向逃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超強競賽后,日軍飛行員再也無力奔逃,像一攤爛泥一樣癱倒在地,束手就擒。
穿越封鎖線押解戰俘
1944年1月中旬,張彥彬在清東軍分區獨立團二營五連任副班長。一天,他們連隊接到團里的一個任務:到濰縣(今山東濰坊市)北部的海邊草洼地,將一個日本戰俘押解到清東軍分區。連里將任務交給了張彥彬所在的排。
關押日本戰俘的地點距清東軍分區有50多公里,考慮到一路都是鬼子、偽軍的據點、碉堡,白天容易暴露目標,晚上行軍比較安全。張彥彬他們受領任務后,當天晚上就出發了。到達目的地的第二天晚上,他們就押著那個日本兵往回走。
張彥彬仔細打量被押送的日本俘虜,年紀30歲左右,個子不高,穿著、氣質和一般的日本兵大不一樣。張彥彬當時心里想:這個俘虜肯定是個重要人物。
排長將全排分為三組,由前至后分別進行探路、護送、殿后。大家連夜趕路,天還沒亮就抵達了清東軍分區所在地。完成任務后,大家如釋重負。后來他們才知道,押送的這個日本兵大有來頭。
渤海軍區敵工部門經過審訊查明,這個被活捉的日軍飛行員名叫山田井馬,是日軍陸軍航空兵駐山東一個飛行聯隊的中尉飛行員,他不僅是日本關東軍一個高級將領的兒子,還是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的侄子。1944年1月7日早晨,他奉命駕機由濟南沿膠濟鐵路飛往青島。飛機起飛后不久,由于機械故障,約上午8時許,一頭扎進魯東解放區昌邑縣東利漁村附近的一條小河里……
剛開始審訊時,山田井馬認為自己必死無疑,所以態度非常蠻橫,但了解八路軍的俘虜政策后,他逐漸消除了恐懼心理,打消了逃跑的念頭,老老實實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山田井馬墜機后,對于這樣一個身份特殊的飛行員,山東日軍當局大驚失色,對他的失蹤異常關注。事發當天,即派飛機到降落地區及濰縣、昌邑北部沿海一帶巡查。1月10日,日偽軍800余人從濰縣等地出動,在4架飛機的配合下,趕赴昌邑北部地區進行大規模搜查,尋找失事墜落的飛機和飛行員,但一無所獲。
關押山田井馬期間,渤海軍區“日人反戰同盟支部”的領導和一些被俘的日軍反戰人士也對山田井馬做了許多工作。山田井馬的思想轉變很快,與八路軍官兵的關系日漸緊密。他甚至還教敵工干部和看押戰士學習一些瓦解日軍的陣前喊話。這些喊話后來在與日軍對陣時經常被用到。
巧借戰俘與日軍“做生意”
日軍多次搜救無果,無奈之下,便派出飛機在我國廣饒的北部地區和利津東部地區上空投撒傳單,聲言“只要放回飛行員,愿以大批武器交換,也可另提條件,均予照辦”。
后見撒傳單沒有效果,日軍只得厚著臉皮派出人員多方尋找關系與八路軍接觸,其駐濟南的憲兵特務機關的頭目還親自出馬與我方人員見面,請求八路軍幫其查找飛行員的下落,并就釋放條件進行談判。
對于日軍的多次要求,渤海軍區經過仔細研究并報上級批準,決定用山田井馬換回仍在獄中堅持斗爭的渤海行署公安局長李震和臨淄縣長(今淄博市臨淄區)李鐵鋒等10余人,并盡量擴大交換我方被俘人員的數量,這些都是在對敵斗爭和反日軍掃蕩作戰中被俘的重要的抗日人士。經過我敵工人員與日軍幾次交涉,雙方很快達成了戰俘交換協議。按照協議,日軍當局先行第一批釋放了李震等10多名被捕的重要抗日干部,并贈送了一大批輕重武器、彈藥及藥品。我方則遵照協議釋放了山田井馬,由軍分區部隊將他帶到日軍指定的地點,再由民兵交還給了日方。隨后,日軍按照協議又釋放了第二批我方作戰被俘人員30多人,這是中國抗戰史上少有的一次交換戰俘事件。
由于解放軍執行優待俘虜的政策,在那段日子里,山田井馬深深感到八路軍優待俘虜與日軍虐待戰俘的做法有著天壤之別。當交換戰俘的消息傳到山田井馬耳朵后,他顯得十分郁悶,多次向看押他的干部戰士表示不愿意立即就走,后經我敵工部門和反戰人士反復做工作進行勸說,他才勉強同意回去。
據有關資料和當年的老戰士回憶,山田井馬回去后一再拒絕再次駕機作戰,他不愿再與八路軍和中國人民為敵,也拒絕其父輩要他對被俘期間所受的“赤化”“洗腦”進行反省。最終,他被派往東南亞戰場與美軍作戰,戰死在馬來亞前線。
我軍被俘人員獲釋后,繼續戰斗在對敵斗爭的最前線。臨淄縣長李鐵鋒在出獄后,帶領地方武裝連續端掉了十余個日軍炮樓,并粉碎了日偽軍發起的報復性掃蕩。李震則帶領鋤奸隊員深入虎穴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漢奸,給敵偽政權以沉重打擊。對此,當地漢奸頭目曾一度抱怨日軍不該為搭救飛行員而放虎歸山,日軍也后悔不已。
講到這里,曾帶人穿越封鎖線,親自將山田井馬押解到清東軍分區的張彥彬說:“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俘虜了山田井馬,之后換回了大批八路軍想要的東西。真是抗日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買賣!”
最后這位老八路又說:“我目睹了戰爭中日軍的殘暴。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我們不能忘記,忘記就是忘本,忘本就會亡國。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向大家講抗戰故事,要讓青年人懂得,只有國家富強了,才沒有人敢欺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