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撫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個無“微”不精彩的“微時代”已悄然來臨。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傳播方式的立體化、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傳播速度的裂變化……而對于伴隨著網絡成長的一代年輕人來說,“微時代”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體驗,還是生活的特征與伴隨。他們在“微時代”里傾訴著自己的心事,藏匿著自己的感情,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 “微時代”的鮮明特征強烈沖擊著作為企業“生命線”的思想政治工作,變革創新成為必然之舉。如果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忽視“微時代”狀況下年輕人的思想,那么就會在自己和年輕人之間人為地制造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為思想政治效果打了折扣。
鑒于“微世界”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帶來挑戰、“微媒體”的綜合性和發散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單一性和可控性帶來挑戰、“微傳播”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帶來挑戰的現狀,筆者認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秉持“見微知著”的理念,在順勢而為中努力開辟新路徑,以“微政工”模式構建“大政工”格局。也就是說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以“微時代”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武器,利用它走進當代青年工作的心里,解開他們思想中的疙瘩。
一是搭建“微平臺”,營造“微環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建網站建設,搶占“制高點”,轉變“重建輕管”傾向,牢牢把握時效、特色、實用、互動等要素,靈活運用文字、圖片、視頻、flash等載體,擴大受眾面和影響力。同時,積極運用微媒體搭建微平臺,讓廣大干部職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針對青年喜愛網絡媒介的特點,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把網絡工具利用起來,吸引青年工人參與其中,做到讓青年工人自己教育自己,讓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連接青年和青年之間、青年和企業之間的橋梁。
二是建設“微文化”,凝聚“微力量”。“微文化”不顯山露水,但“微”力無邊。要整合優勢資源,著眼于“小”,積聚于“大”,在開設“微課堂”實現“大宣講”、創作“微電影”展示“大風采”、進行“微交流”傳遞“大聲音”、 創設“微環境”營造“大氛圍”、開展“微活動”聚焦“大能量”中激發廣大干部職工的主體意識。網絡時代使得青年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經離不開網絡工具,業余時間刷微博,已經成為時尚青年的時尚習慣。如果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占領這塊陣地,那么“微文化”就為成為一種無聊的消遣,無法傳遞讓青年感到振奮的時代聲音,只會讓更多的青年沉湎于精神迷幻之中。因此,利用“微文化”來振奮青年的精神,正是企業思想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是占領“微陣地”,加強“微教育”。要加強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占位意識,增加微媒體上線數量,形成快速聯動機制,努力建立“集團軍”。一方面,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微道德”教育,用“微素養”引導“微民意”,用“微自律”樹立“微形象”,用“微道德”贏得“微人心”。另一方面,強化世界觀的改造,不斷增強自我反省的自覺性。網絡時代資訊發達,“微陣地”就是傳播資訊的一個重要來源。如果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放棄這個陣地,就會讓“微陣地”成為虛假、低級趣味的東西的傳播舞臺,讓這些無聊、甚至下流的資訊腐蝕青年的心靈,消磨他們的斗志。不但不能讓青年成為新時代企業的合格工人,反而會使青年在這種低級文化地影響下,成為企業發展和改革的阻礙。對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職,是對企業的犯罪行為。
四是建好“微隊伍”,增強“微能力”。選拔培養一支以青工為骨干的專兼職微平臺信息員隊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微媒體的操作能力、信息梳理能力以及輿情應對能力等。對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其職能不僅僅是關注青年的思想變化。畢竟,現代社會節奏快,加上網絡工具發達,青年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微文化。如果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微平臺工作隊伍,從源頭上清洗為微文化,那么,注定是無法打贏這場戰爭的。
五是唱響“微旋律”,搞好“微協作”。在開展“微調查”研究職工主體和溝通變化的基礎上開展“微文化”建設,讓先進文化微而妙、微而美、微而精,春風化雨,入眼入耳入腦入心。注重發揮組織、宣傳、紀檢、監察、黨群等部門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輿情的收集、梳理、分析、處置、引導機制。用先進的文化占領微舞臺,讓更多的青年通過接觸主旋律的文化,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自覺在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抵御不良文化地侵襲,成為一個有先進理想的有為青年。
在巧借“微元素”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還需注意運用“微時代”的傳播理念。例如,運用“群眾化”語言,讓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互聯網一代”已逐漸成為企業主力軍,要通過市井俚語和未加粉飾的實話,以“草根性”的語言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發揮“正能量”引導作用。要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做好“傳聲筒”;加強疏導引導,做好“先行官”,真正做到利用微媒體聽民意、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微文化要做到語言貼近青年的閱讀習慣,放棄空洞的說教語言,敢于和青年進行辯論,耐心為他們解釋社會出現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宣示企業有決心和有能力解決發生在企業中的種種腐敗行為,要給青年以信心,讓他們明白企業必定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那么,如何實現微媒體與思想政治工作的交融共濟,不斷開辟提升企業精、氣、神的有效路徑呢?筆者認為,企業需要識微見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實現四個轉變。
第一,變“單向灌輸”為“雙向傳播”,提高覆蓋面和參與度。要善于運用網民的思維和語言,從共同的興趣愛好切入,與職工進行“鍵對鍵”、“心貼心”的交流。對于那些持懷疑態度、逆反心理的職工,要用事實說話,舉案例、列數據、講實情。只有職工主動“曬”出心中的疑問、關心的話題、思想的困惑時,原汁原味的企業民意才能得以匯集和傳播。要摒除虛假的口號和空洞的許諾,要讓青年看到企業在發展中說面臨的問題,鼓勵青年為解決企業問題而獻計獻策,讓青年感到自己是企業離不開的一份子,讓青年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只有這樣,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會得到認同。
第二,變“盲從站隊”為“理性思考”,放大正能量和正效應。要在第一時間滿足公眾知情權,最大程度堵塞“小道消息”的傳播空間;要勇于在網絡中“唱高音”,敢做“意見領袖”,大張旗鼓地正面宣傳;要善于在網絡中“唱中音”,冷靜面對職工的“挑刺兒”,對過激言論要沉得住氣、擱得下面子,在交流中求理解,在討論中凝聚人心。企業領導要有敢于面對青年的勇氣,要正視青年工人所提出的尖銳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積極地整改。只有這樣,才能讓青年看到企業的希望。才能明白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地說教。
第三,變“高高在上”為“實用具體”,增強存在感和親和力。要以“必用”的信念、“敢用”的勇氣、“善用”的智慧應對微時代的挑戰,轉變話語體系,將重大、嚴肅、抽象的主題融入具體實在的工作生活,在多元話語體系中體現核心價值觀,在多極輿論場中唱響主旋律,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更有分量的聲音,讓青年能從主旋律的聲音中吸取力量。
第四,變“單打獨斗”為“組團作戰”,實現互補化和交融性。要構建跨媒體合作大平臺,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互補,實現核心價值傳播效益最大化。黨群部門要樹立“服務外包”理念,主動建立體制內外各類微媒體資源的對話交流機制,同時注重挖掘、培養、聯合網絡世界中的“大號”、“達人”,建立線下定期聯絡制度,通過聯誼會等形式壯大“意見達人”隊伍,不斷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