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在一些發達省市和地區,每年都會出現用工短缺、民工荒等現象。應對這些現象則需要更新思想觀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指導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轉型,培育新的經濟支柱產業。
關鍵詞:短缺;應對措施;更新思想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在一些發達省市和地區,每年都會出現用工短缺、民工荒等現象。而根據媒體報道,民工荒確實廣泛存在于我國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并且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突破發展的因素。因此,發掘民工荒的原因,積極地應對,是政府和工會等不可推辭的責任。
一、當前企業用工短缺的原因分析
在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導致企業用工短缺原因很多,主要因素有:
一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使用工需求不斷擴大。隨著這幾年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所有制的經濟體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大,崗位需求量不斷增加,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同時,隨著企業訂單增多,短期內用工需求迅速加大,形成了勞動力短缺的局面。
二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多,勞動力需求大。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所占份額依然較大,尤其是服裝、箱包等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步子慢,缺少技術創新,不斷地復制或模仿原來的成功模式,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快速增長,必然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局面。
三是勞動力隊伍結構不合理,技術人員短缺。目前,各類院校甚至技工學校在課目設置、培訓人才過程中,存在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一方面出現研究生、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出現企業招不到技術工人的情況,雖然高校畢業的大學生較多,但部分人期望值較高,吃苦精神不足,所以,個別地區會出現企業不愿招,他們也不愿去,企業用工來源受到制約。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藍領職工短缺情況更加嚴重。農民工出來打工大多數是自發的,靠老鄉、親戚在前探路,然后相互傳遞信息,學什么、去哪干、干什么都很盲目,人員流動大,接受技能培訓的機會少,職工素質難提高,隊伍結構不合理。
四是“插忙工”現象加劇了職工隊伍的無序流動。我們在對部分企業的調查中發現了一種新現象,員工炒老板“魷魚”,本地勞動熟練工紛紛“跳槽”,做起了“小時工”、“插忙工”,服裝企業尤為突出。“插忙工”現象日趨增多,直接造成了勞動力的無序競爭和職工隊伍的無序流動。
二、應對“招工難”、“就業難”的對策和建議
更新思想觀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指導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轉型,培育新的經濟支柱產業。
加強就業指導和調控,避免“人才危機”。當前,勞動力資源配置,一靠市場調節,二靠政府調控。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進一步發展和規范中介組織,進一步發揮勞動力供求的預警和走勢的宏觀引導機制作用,給用工企業和求職者以必要的資訊,使勞動力市場相關各方提前應對和準備,變盲目被動為主動,避免“用工危機”的出現。
搭建多種平臺,保障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一是搭建協作平臺,加強與勞動力輸出主要省、區勞務關系協作,與各地職業技術院校掛鉤,建立就業用工培訓基地和大學生實踐基地,拓展交流渠道,保障勞動力資源充分供給;二是搭建職介交流平臺,活躍就業市場。以人力資源市場為核心,通過舉辦定期招聘會、專場招聘會以及日常市場招聘等方式,為用人單位招工和勞動者就業搭建平臺,實行有效流動;三是搭建基層服務平臺,形成服務網絡。加強各鎮(街道)勞動保障管理所和勞動就業聯絡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服務網,就近就地收集和發布崗位信息,開展就業服務。
開展就業培訓,提高技能素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廣泛開展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職工學習業務、鉆研技術,熟練掌握所從事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知識,成為具備適應崗位要求、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知識型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加強與企業聯系,開展訂單式、套餐式培訓,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職業技能人才培育,推動職工教育向免費教育發展,尤其要在學生畢業時進行職業技能等級鑒定,提高學生畢業時“雙證”率。
規范企業用工,優化就業環境。一是加大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完善監管網絡和監管機制,組織經常性用工執法檢查,引導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建立行業自律約定;二要進一步落實企業欠薪保障金、欠薪預警、勞動保障監察、工資月報制度等一系列規范用工的長效機制;三要建立勞動者就業援助機制,為求職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強就業扶持力度,優化就業環境。
維護就業權益,改善勞動待遇。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統籌好各大中院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等各類人群的就業問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就業人員隊伍穩定。一是“給實惠”。建立企業效益和職工收入的同步增長機制,提高職工收入在企業經營利潤中初次分配比重;二是“給體面”。不斷改善職工生活條件和住宿環境,提供夫妻房,宿舍安裝空調、熱水器,建職工書屋、職工活動中心等,吸引勞動者就業;三是“給身份”。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農民工落戶城鎮,享受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留住勞動者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