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芳
摘 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資金投入。當前我國城鄉金融制度還不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農民擔保物的缺失導致了我國農民融資難的現實困境。已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為核心的農地金融的固有特點能有效耦合農民融資需求,發展農地金融是解決農民融資難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金融事業;農民融資;困境;建議
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須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投入。然而受到農民擔保品不足和農村金融體系的制約,農民融資難現象長期存在。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2015年《國務院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出農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在試點地區可以先行開展,推進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發展農地金融。一方面能促進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農地金融特點能與農民融資特點有效耦合,增加農村資金供給,緩解農民融資難問題。
一、農民融資需求不斷擴大與農民融資困難的矛盾突出
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推廣,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開發農村人力資本。這些必須依靠資金投入,資金投入規模直接影響著農業產出。農民生活不再是“自給自足”,為滿足生活的購買行為增加。農村生活貨幣化趨勢明顯,隨著社會發展。農民對家電、汽車、房產等大宗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產生了較大的資金需求。由于農民收入和制度性缺陷的限制.我國農民在面對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抵抗力較弱.在這些情況下存在剛性融資需求。總體上看,農民收入較低,加之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制約,農民自行滿足生產、生活資金需求的能力較弱。農民除了利用儲蓄調節收支變動以外。只能以外部融資作為收入和支出不等的調節手段。隨著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性融資需求規模將越來越大。
農民在農業發展中融資困難.一方面制約著對現代農業的投資,不利于農業提高科技含量和機械化水平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制約著農民人力資本的提高。
二、農民融資困境原因分析
我國農業發展處在轉型時期。農業的發展中的資金需求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支持和政府財政支持。政府的財政支持是有限的,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銀行貸款的支持。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有待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在產品供給上(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不能滿足農村融資需求。農業銀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經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更加明顯,且在農村的機構網點大幅減少,對農村融資大幅減少。農業發展銀行一方面受到資金來源的限制,支農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受到業務范圍的限制。退化為農產品收購方面的政策性組織。農村信用社產權不明晰.“三會”制度形同虛設,不良貸款歷史包袱重。經營中更多采取了商業化的策略,將資金投放到風險小.收益好的工商業。而郵政儲蓄銀行更是農村資金的“抽水機”,基本不對農村經濟放貸融資。每年通過郵政儲蓄銀行從農村流出的資金約為3000億元.加劇了農村資金短缺。
農民向銀行融資一般要有擔保物擔保。我國農民的主要財產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可這兩項權利由于當前法律上的限制不能用于提供擔保,造成了銀行惜貸。農民融資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隨著國家對當前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所有權的逐步放開,農民的融資途徑得到了有效擴展。
三、完善農地金融創新的政策建議
(一)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地金融制度的核心要素是土地
土地各項權利的有效流動是農地金融制度創新的關鍵性點。當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制度不健全。產權不明晰,不利于農地金融制度的建設和創新。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模糊不清.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中的集體有“三個集體”, 鄉鎮農民集體、村農民集體和村小組農民集體。所有權不明確,造成了權利與義務的模糊,抑制了土地有償承包和轉讓,不利于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轉制度。農村土地流轉不暢,主要表現為農民私下里對土地進行流轉。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缺陷是農地金融運行和實施的薄弱環節。我們應不斷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逐步實現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為培育農地金融創造條件。同時要培育完善的農地流轉市場。建立農地產權交易中心。
(二)政府要加大農地金融的政策扶持
世界各國建立農地金融的經驗表明,政府的參與和扶持能加快建立農地金融的建立。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和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今后我國農地金融發展中政府要大力扶持。
(三)防范農地金融運行風險
在農地金融發展中要重點防范土地流轉風險。土地流轉將會帶來土地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會導致一部分農民會脫離農業生產,如何有序引導農民在城市就業就顯得非常重要,同時要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逐步建設農村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覆蓋全體農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障體系,。其次.農地流轉造成農地經營權變更,對農地使用和保護帶來新風險。必須加大對農村耕地的保護,防止任意改變農地用途,明確農地流轉后的保護責任,防止農地水土流失、質地下降和農田污染。
農地金融建立過程中要規范土地流轉形式。無論何種土地流轉形式必須要簽訂合同,明晰雙方權利和義務,防范因農地而造成糾紛。發展農業保險,建立巨災風險補償機制和農業再保險機制,增加對農業保險補貼。特別加強對農地資產證券化創新的監管,防止對資產證券化的投機行為。
參考文獻:
[1]錢忠好.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理論與實證分析——基于農戶屢面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2003.(2).
[2]晚霞.我固農地金融制度建設的經驗教訓與啟示[J].上海金融,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