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燁貞
在當今國人的生活中,人們最痛恨的無疑是腐敗,這在多年前中國大地掀起的《包青天》熱和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反腐電視劇所引起的廣泛社會關注中都可見一斑。但在另一方面,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具體事情時,又常常不得不“接受”腐敗,盡管這種“接受”是很有保留的,很不心甘情愿的。痛恨腐敗,是因為人們深深地感受和意識到腐敗對社會基本秩序的踐踏,對社會風氣的嚴重破壞,在特定環境下,“接受”腐敗,則是因為許多人認為在腐敗已使公正失衡,規范失效的客觀情況下,是很難按常理常規來處理事務的,必須接受“歪理歪道”。社會大眾痛恨腐敗,是反對和根除腐敗的重要基礎與動力;而人們在具體活動中,出于一時一地的考慮與需要而認可或接受腐敗,則又使腐敗在實際上獲得了滋生和蔓延的“氣候”,于是,國民對腐敗所持的這種矛盾的、不健康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腐敗與反腐敗的拉鋸。這種情況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腐敗的蔓延和反腐敗還不夠深入。各國反腐敗成功的經驗表明,要沖開國民心態中的這種“怪圈”,結束腐敗與反腐敗的拉鋸,并走上陽光大道,別無他路,唯一的道路就是徹底根治腐敗。
腐敗,在我國目前條件下的最基本表現形式就是利用權力與職務之便,謀取本單位或個人的私利。因而,它既表現為權力的腐敗,也表現為種種行業不正之風。對社會危害最大,影響最深的自然是權力腐敗。具體而言,就是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贓枉法。俗話說,上行下效,行業不正之風的主要源頭就在于權力的腐敗。
腐敗,并非一個國家的特產,它可以說是世界性的現象,只不過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社會、歷史、文化和制度條件下,它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程度不同而已。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腐敗是很難避免的,原因在于世界上沒有一種法律與制度體系是天衣無縫、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種倫理道德是能夠徹底“征服”人心,“調節”欲望的。
然而,并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就是說,腐敗的普通性與難免性,并不意味著腐敗也因此具有其合理性,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說,腐敗對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的侵蝕,都給該社會帶來了無窮的危害,因為,它不僅可能使一個社會秩序解體,規范失效,甚至可能使一個民族衰敗、滅亡。在歷史上,羅馬為帝國的衰敗和大清帝國的滅亡等一系列中外血的歷史教訓都昭示腐敗與國家、社會、民族衰敗之間存在的必然邏輯關系。
就當今中國現實社會發展而言,腐敗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有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損害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和領導能力。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的領導核心。中國的歷史與現實都表明,在中國社會,除了中國共產黨這外,沒有第二個政治力量有能力領導中國走向現代化。因此,中國能否迅速趲現代化的關鍵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的組織和有效領導是通過其所擁有的廣大黨員和干部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現的;是通過其正確的綱領、優良的黨風和崇高的理想所確立起的廣泛社會認同和支持實現的。因此,黨員和黨員干部的腐敗對黨制定的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破壞,對黨在人民群眾中形象的損害,都必然影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
第二它將阻礙體制的轉型和新體制的成長。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體制建設的核心任務,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大局。一種新體制要順利而健康地取代舊體制,除要從根本上使舊體制解體外,還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體制。然而,往往正是在這種體制轉型和更替中,腐敗最容易借體制轉型中出現的某些真空和種種不完善之處得以滋生、蔓延。中國當前的腐敗就與這種體制轉型有密切關系。由于這種腐敗往往是借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中的權力關系在新的市場經濟中“渾水摸魚”,所以,它一方面使舊體制“垂而不死”;另一方面嚴重破壞了新體制建立與發展所需的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文化環境,從而阻礙了體制轉型和新體制的發育和成長。
第三它將影響中華民族精神重建與發展。
腐敗不僅對權力與體制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而且對社會風氣、國民性,甚至整個民族精神也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因為,腐敗所導致的權力的濫用主、法律的不公正、資源的浪費和道德的衰敗,必然使一個社會逐漸喪失基本的價值理念和社會理想;使一個民族的心理和精神在失衡的社會和紊亂的秩序中走向畸形。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其未來發展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
一是制度建設,二是民族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古往今來的無數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一再表明這樣一個基本道理,即優秀的民族精神是一定制度的靈魂之所在,是使該制度得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之所在。正是基于這樣的客觀事實,當今中國在重視制度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并為此發起了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可以說,中華民族要真正崛起于世界,不僅要有雄厚的國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在這方面,腐敗無疑是最大的負面因素。
從以上三方面可看出,腐敗對中國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是深層次的。它不僅可以使一個執政黨失去執政能力,使一套好的制度失效和新的體制夭折,它甚至可能使一個民族走向衰敗。因此,我們今天反腐敗,不能就腐敗反腐敗,而應從治國興邦的高度,從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未來負責的高度反對腐敗。
正像腐敗是一種世界性現象一樣,反腐敗也是一種世界性的現象。世界各國反腐敗的經驗表明:反腐敗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它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消除腐敗本身,更主要在于消除腐敗得以產生的基礎與可能,換句話說,就是要標本兼治中,以治本為主。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的反腐敗要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并最終根治腐敗,就必須在反腐敗中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第一,治國、治黨與反腐敗的關系。對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基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與制度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治國之本在于治黨;而面對目前腐敗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影響,治黨之本則在于反對腐敗,尤其是反對和消除黨員領導干部中的腐敗現象。因此,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應把反腐敗置于治黨興黨、治國興邦的戰略高度。
第二,黨與政府反腐敗與社會反腐敗的關系。腐敗之源主要在于權力,因而,直接掌握與行使權力的黨與政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反腐敗力量。但是,事實證明,僅靠黨與政府反腐敗顯然是不夠的,反腐敗還需依靠政權體制之外的廣泛社會力量,即社會反腐敗。社會反腐敗,一方面在于社會各組織、單位和個人對腐敗行為的自學抵制與反對;另一方面則在于社會各種力量對黨和政府的權力行使進行積極而有效的監督。從反腐敗的長期戰略來看,社會反腐敗力量發展對最終根治腐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黨和政府在反腐敗中,應積極推動社會各種反腐敗力量的發展和各種反腐敗機制的成熟,并積極與之配合,形成強大的反腐敗合力。
第三,近期打擊與長期治理的關系。腐敗一旦出現,若不加打擊、控制,就會迅速蔓延。所以,在反腐敗中,就腐敗反腐敗的打擊是不可少的,它可以限制腐敗的蔓延。但是,在任何社會,腐敗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徹底消除和根治的,因此,反腐敗,無論是機構的設置、法律的制定,還是政策的出臺,都不能拘于一時一地,要有長遠打算。這不但有利于使現實中的反腐敗運動走向制度化,而且也能對尚未發生的腐敗產生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反腐敗與社會綜合變革的關系。從很大程度上講,腐敗的產生與蔓延是由一定社會的體制、法律和道德觀念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約力而出現的。因此,如果只是就腐敗反腐敗,而不重視對社會體制、法律、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變革,并盡快促其發展與完善,那么反腐敗無論怎么反,都是不可能根治腐敗的,從這意義上講,我們應將反腐敗與社會綜合變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把反腐敗上升為一次系統的綜合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在社會綜合變革中把根治腐敗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革與發展取向。
歷史與現實的無數事實表明,腐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不了腐敗;反腐敗并不難,難的是根治腐敗。但是,不論腐敗多么猖獗,我們都能找到有效控制的手段和根治的途徑。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形成反腐敗決心,毅力和責任的關鍵就在于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基本道理----反腐敗是治國興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