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逸++楊懿
摘 要:旅游業可以帶來鄉村聚落土地性質的轉變、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口職業變化,云臺山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旅游業,目前已經處于旅游發展成熟地區。本文從其旅游區內聚落演變入手,分析了區內旅游業發展歷程、鄉村聚落演變過程,并討論了鄉村聚落旅游化開發的意義,以期為該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
關鍵詞:云臺山;旅游區;鄉村聚落;演變
一、云臺山旅游業發展背景解析
(一)云臺山旅游業發展歷程
云臺山于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球首批地質公園;2006年,云臺山入選中國國家自然遺產項目;近兩年云臺山正加快腳步申請世界自然遺產。隨著旅游的開展,區內的鄉村土地結構、人員從業結構不斷重組以適應旅游區規模擴大以及旅游者人數的急速增加。1985年自景區開發至今,區內村莊格局變化較大,土地性質變更較大、居民從業性質變更明顯,時空脈絡有一定演變規律。2012年7月,云臺山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獲批,規劃提出云臺山發展要立足于村鎮與修武縣融合,闡明了區內用地空間、公共服務、產業建設與環境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旅游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建設,促進旅游集聚區內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指明旅游區內鄉村聚落未來演變方向。
(二)云臺山“智慧化”旅游景區建設
2014年,由農業部設立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由22個研究及科研機構參與,從此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智力支持保證。云臺山于2012年11月入選國家旅游區首批“智慧旅游景區”試點單位,2013年該旅游區已經建設成河南省首家5A級智慧旅游景區,景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良好,景區的數字管理規范在2014年已從“景規”上升到“國標”,美麗鄉村項目落實完善。智慧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會帶來旅游區內土地空間置換所引起的其聚落景觀變遷和村莊結構演變,聚落景觀進行智慧化、人性化開發,可以促進當地人、地、景觀以及文化的和諧共處。
(三)云臺山旅游區內鄉村概況
云臺山風景區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 5A 級景區、國家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云臺山旅游區內鄉村聚落,是典型城郊休閑驅動發展起來的旅游村落,景區內共有 7 個行政村, 28 個自然村,699戶,2000余人。主要包括岸上鄉的岸上、古洞窯、子房溝、西溝、橫河、片馬、一斗水等村落,人口少、耕地少,結構簡單、便于調控,這為居民與旅游之間實現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村落在云臺山風景區建設和山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 而如今正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古跡、人文活動等成為景區新階段發展的基礎,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間線索和空間脈絡,其村莊演進格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云臺山旅游區內鄉村聚落演變過程分析
(一)村落演變過程
云臺山自身的村落資源相當豐富、建筑獨具特色,并保存了原始的農耕文化,自然村總數達到28個,其中岸上村、古窯洞人口數目最多,西溝次之。區內耕地面積極少,山體景觀面積居多,旅游業開展以后,旅游區內自然村落如岸上村、古窯洞等村落的居民對其宅基地進行重新改造,以保證其住房可以接待日常游客。景區內村鎮旅游資源并未與景區開發同步,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各個村鎮發展旅游業先后次序不一。原有建筑、民俗尚未得到系統利用,村落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從1990年原有255.3/hm2下降至214.7/hm2,25年期間下降了40.6/hm2,28個村落村民宅基地改造已經完工,其建筑風格迥異,與整體規劃風格尚有差距。
(二)居民演變過程
云臺山景區內共有村民2000余人,其5個自然村落已被改造成5個獨立的旅游綜合服務區。當地居民受旅游業開發影響頗大,1988年至1999年間,該地旅游業尚處于起步期,當地村民大多外出務工;2000年至2007年,隨著黃金周的改革,進入云臺山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業進入旅游地生命的快速發展期,村民紛紛回村從事旅游業工作;2007年之后,云臺山景區發展成熟,村民以旅游業為生,如同岸上村村民從旅游業發展前的年收入不足300元/人,發展到現在年收入超過60000元/人。當地村民普遍認為,景區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村民個體旅游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氛圍,但是旅游經營過程中,也會產生當地村民、外來旅游者、外來旅游經營者的系列矛盾,本地居民農耕式生活習俗得到徹底改變,旅游經營理念深入人心。
(三)文化演變過程
云臺山建筑文化、村落歷史文化獨具特色,如賈家大院、李家大院等建筑風格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旅游之后進行了系列翻修以滿足旅游者的游覽需求。地方戲曲以及名人文化旅游資源,景區在旅游業開展之后也進行了深度挖掘,使原本遺失的民風民俗資源得到進一步提升,旅游文化舞臺化效應良好。
三、云臺山鄉村聚落演變意義
(一)為景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指導
傳統的鄉村聚落空間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結果,是當地居民社會活動與民族文化的體現,是區域歷史發展的縮影,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然而隨著旅游開發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村落面貌受到極大影響,自然環境與空間形態受到了破壞,面對大量旅游功能的需要,村落在空間形態發展偏離了當地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發展的形式,喪失了空間發展的延續性,在旅游影響下各地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與發展模式趨于相似。云臺山于上世紀80年代規劃設計,區內村落功能演變在保證旅游需要的同時,其聚落開發保護了鄉村聚落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區內村鎮旅游資源巧妙整合,目前山水旅游資源與村鎮旅游資源和諧發展。
(二)鄉村聚落演變推動旅游區空間生產力提升
旅游地空間生產表現為以旅游為主要開發形式,目標是實現旅游地空間經濟價值。旅游區起始經濟空間生產表現為觀光空間的產生和開發,“視覺消費”普遍存在于各個旅游區,云臺山也不例外,即云臺山的聚落空間在旅游和休閑中被外來游客“消費”。云臺山旅游聚落空間的生活空間同樣在旅游過程中被“空間置換”,其中包括新老居住主體的變更、原有文化的增添或內容被外來文化“搬進搬出”。旅游的介入使云臺山原有建筑風格更加本土化,明清時期的民居文化進一步得到完善以吸引旅游者體驗本真文化。在景區30余年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旅游基礎設施方面的旅游生產力還是景觀建設、當地居民服務生產力都有明顯提升,在河南省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
四、云臺山鄉村聚落演變優化思路
(一)村落統一風格、適度開發,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
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是旅游業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旅游的發展要以人為本,尊重當地文化與風俗,保護景區生態環境,從而在此基礎上開發與設計高品質旅游產品。旅游區鄉村村落應做好前期統一規劃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各個村鎮依勢進行細節設計,不破壞村落的固有耕地面積,防止因旅游開發而造成二次環境污染與資源破壞。
(二)豐富產品內涵,開發小鎮旅游產品
目前,云臺山的山水旅游品牌已經構建,但一個旅游綜合體的形成應有各方面旅游資源以及旅游設施作為依托。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可以在旅游區內鄉村聚落的開發中進行表達,如鄉村聚落中的主題商業街區、“竹林七賢”文化旅游會所等。鄉村聚落可以“活”地展現云臺山的文化厚重感,將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親民、互動化表達,從而提升景區的旅游吸引力。
(三)建立有效的鄉村聚落利益合作機制
由于村落地理位置不同導致旅游區內鄉村聚落分工不同。云臺山景區與村落、村落與村落之間的建立利益合作機制,有利于在其在旅游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伙伴關系,減少景區內各村落中的沖突以及利益分配過大懸殊。在村落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建立一種互信、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云臺山旅游線路。
參考文獻:
[1]張運興.河南云臺山村落旅游資源整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12,40(2):919-920.
[2]劉榮. 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旅游產品結構優化研究——以焦作云臺山為例[J].地域開發與研究,2011,30(6):111-115.
[3]王曉輝. 旅游社區居民對鄉村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以云臺山為例[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 2011,16(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