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華
摘 要:休閑是從外界壓力下解放出來的相對自由的生活,但在現代工業社會中休閑被異化。合理整合工作和休閑、消費和休閑的關系;進行休閑教育;建立正確的休閑生活模式。
關鍵詞:休閑;休閑異化;休閑模式
休閑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而的出現,是完成了生存必須后的自我發展空間。由于工業社會以來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性質,休閑本身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物化及異化,其被納入到了資本主義商業化以及消費主義的軌道,因此進一步加深了人的物化和異化,對人及社會發展極為不利,克服休閑的異化,建立人本的休閑模式是時代的需要。
一、休閑的內涵
縱觀歷史,對于休閑的理解取決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及所受教育的,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及不同社會領域的人們對它的理解不甚相同。休閑最早是源于古希臘時期的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他們在生活中,物質生活不是第一位的目標,而是追求心靈的寧靜與純潔,人本身的發展是生活的目標。
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休閑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古希臘時期的休閑觀認為“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古希臘特爾斐城阿波羅神的殿墻上刻有“認識你自己”的話語。他們的休閑觀主要強調人的內心的自由與靈魂的安寧,輕視物質享受而注重精神發展。相應的休閑活動也是以安靜為主,比如寫詩、沉思、辯論等等。中國古代人的休閑觀深受儒家和道家處世哲學的影響,主張物質生活儉樸,崇尚修養內心;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感受生命的真善美。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休閑理論研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休閑的生活,比如,王公貴族們的特權生活、騎馬射箭、宴飲娛樂、文人雅士的隱居山林生活,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休閑觀。近代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關于休閑的論述,馬克思的休閑觀主要在他針對工業社會人的生活異化而提出的,體現在關于自由時間的理論論述中。
休閑是人實現自我發展與自我價值的重要空間。主要是一種生命的存在狀態和心態、心境,休閑融于人的生命活動中,可以存在于生命的任何時間中,工作、生理需要等時間。當然閑暇時間里大部分人的活動更具有純粹休閑的形式,更容易獲得休閑的真實感受。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就是發生在這種時間領域之內的人的生命活動,真正的休閑體驗不僅與外在的環境和條件有關,主要是與休閑者本人的心緒和所當時的情景有關。“休閑”,應該是一種真善美的狀態,與低級的有損身心健康、有損自然、他人和社會環境的活動在本質上是相反的。
二、工業社會休閑的異化
工業社會以來,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物質生產能力空前提高。生產出的大量物質又需要人們花時間精力去消費和維護,經濟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及生活,人們成了純粹的“經濟人”。過渡的物質追求使人陷入了物化的泥潭,無暇顧及精神發展,對社會上的各種丑陋現象熟視無睹,喪失了觀察力和批判力,成了“單向度”的人,形成“物”對人的主宰與奴役。
所謂休閑異化就是休閑的外化和物化,在生活中人不能獲得自由反而感到了與勞動異化幾乎相同的束縛;不再是個人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而是個人孤立于社會的形式了;不再是人內在的身心或生命狀態,而成為一種外在于人的物化狀態了,休閑本身成了極為物質性、功利性的目的和手段;休閑不再是人自由地享受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而成了人獲得純粹感官享受和肉體快感的工具。休閑異化就是人自身異化的一個標志,社會的休閑生活被物質消費所異化并走向自己的反面,休閑異化除了市場經濟的根源性作用以外,其思想的和心理的根源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膨脹的物欲和人的主體性思想。休閑異化最主要的特點:一是表現為物質主義生活方式對人的異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的物質越來越多,給普通人提供更多的物質產品,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成為許多人生活的目標。對于不斷增多的物質產品的占有以及維護進一步導致了生活節奏的加快。新的工業時代的休閑觀所強調的是一系列物質上的滿足,這種物質方面的消費又反過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對物質的追求使休閑的本質發生了根本轉變。二是表現為大眾精神文化即休閑文化生活的商業化、低俗化。新技術的應用使工人在規定的時間里能生產出大量的產品,在工作以外對自己的活動有了更多的選擇。20世紀以后,電影、電視乃至無處不在的網絡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出現,形成了與物質商品的生產銷售流程完全一致的大眾文化、大眾娛樂業、休閑業。這種工業化、商業化的休閑生活,把文化商品的消費者變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消費機器,不但無止境地消費物質財富,而且把精神文化財富也作為消費品來消費,從而消滅了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如果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只是休閑異化的載體,那么休閑文化的商業化、低俗化,就是休閑內容和本質的異化。
三、建立以人為本的休閑生活模式
休閑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的享受和發展,但是任何具體的休閑方式并不必然趨向人的享受和發展。尤其是現代工業社會“以物為本”的生產方式主導下的“物本”休閑方式,這樣的休閑方式,已經導致人與自身、社會、自然統一關系的裂變,不僅不能導向人的自由的享受和發展,相反還是人的發展的巨大障礙,甚至災難。所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在各方面有意識的轉向科學、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方式, “人本休閑方式”。
(一)工作與休閑要合理整合
對什么是休閑的理解不同,對工作和休閑的關系就有不同的理解;社會上做不同種類工作的人對工作和休閑的關系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對于理想的休閑生活中工作和休閑的關系見仁見智,當然各種關系之間的劃分也不是界限分明的。工作與休閑要實現合理的整合,建立理想的工作休閑生活模式,必須努力做到這樣兩個方面:一是調整工作和休閑的時間結構,使必要勞動時間降到時代所允許的最低限度,休閑時間擴大到時代所允許的最大限度,為休閑的充分發展提供有力的時間保障。二是杜絕休閑“工作化”的同時,實現工作的“休閑化”,使工作中人勞動活動的性質有根本的變化,使工作成為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使工作成為人自由個性得以發揮的實踐途徑;成為人的自由發展和自我完善與提升的實踐途徑。現在已經在一些國家有所發展、我國正在探討的“分享工作制”、“彈性工作制”等都是可以借鑒的。
(二)休閑與消費的合理整合
消費是社會經濟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但不是休閑的必要環節。休閑與消費的整合,就是把消費納入休閑生活中,使之服從于休閑的價值目標,從而以休閑的本質規約消費。消費不僅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休閑消費實施限制,就是要按照休閑的本質要求來規范消費的發展,把休閑的公益性或普惠性發揮到最大,在社會范圍內約束各種浪費性、炫耀性消費;休閑政策將會鼓勵那些在不對個人和環境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可反復進行的,以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通過合理的休閑和消費政策、通過相應的法律、通過對休閑產業和事業的管理、經濟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來推廣可持續的消費,促進休閑性消費。
(三)實施休閑教育
雖然社會上人們擁有的自由時間增多了,但不能使人們自然進入休閑的生活狀態,主要在于自由時間的運用。休閑教育,就是為了實現人的更好的休閑生活而從事的教育活動,它包括有關休閑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正確的休閑價值觀、休閑倫理的教育。通過休閑教育使人們懂得在休閑生活中真正需要什么,怎樣選擇活動,怎樣在休閑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發展自己。休閑教育要引導人們把自由時間用在學習、思考、發展自我的一些活動上,被動的休閑活動,比如:打麻將、打撲克、看電視、吸毒等這些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休閑活動,可以對人的身心有所調整,填補空虛,但這只能使人不至于崩潰,如何選擇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活動渡過自己自由時間是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