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摘 要: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史是源遠流長的,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同世界最為親密的一次握手。“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為起點,東達日本,朝鮮半島,西經東南亞,印度洋地區,直至西亞和東北非[1]。這條絲綢之路分為兩條航線,一條是從中國起,經朝鮮半島通到日本的東海航線;另一條是從中國出發到達東南亞半島、西亞的南海航線。東西之間的貿易往來,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來探討世界多文化融合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文化融合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以中國精美優良的絲織品、五彩繽紛的印染品、絢麗璀璨的刺繡品為媒介,傳播到歐、亞、非各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浩浩蕩蕩的海上貿易商船絡繹不絕,載著東方人的夢想航行世界,所到之處,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時至今日,我們無法真實地看到那樣輝煌的歷史場景,只能將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從中搜尋答案,感受“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觀與驕傲。這些幸存的文物,有著自己獨特的造型紋理,鐫刻著歷史賦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時,除了實質商品貿易外,還有豐富的中華文化的輸出[2]。現在,我們將穿越重重歷史迷霧,從以下幾個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質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貨物之間的交換,中國用自己的特色產品換回帶有異域風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貓眼石等等。現存的文物中,也能證實當時所交易的物品。“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北海漢墓出土的水晶、瑪瑙、琥珀飾品、金飾,寧波出土的玻璃瓶,揚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國外輸入的展品,明顯帶有異國風情,是絲綢之路過程中引進的。2015年8月7日,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館亮相,展覽品包括青銅器、玻璃器、陶瓷器、絲綢、文書、石雕、壁畫等;通過這些文物,我們為絲綢之路的精美禮物所驚嘆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間制作的“潘趣碗”。這是一件帶有“故事性”的廣彩瓷器,碗身繪的圖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審批”圖案。據考察,這是西方在東方定制用來盛酒的容器。從這件文物的圖案紋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為我國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和參考。展覽上還有其它許多舶來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漢代多面體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閃耀的光芒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貿易。它體現的是海內外雙邊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們在感嘆文物精美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文化積淀。
在國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上,許許多多的文物在向我們展示它獨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廣陵玉璽,這件文物凝聚著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發現與1784年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兩件文物給我們述說了一個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間的友情往來至少可以追尋到西漢年間,這也體現出中國疆外治理能力和大國的影響力涉及范圍之廣,直接促進文化多元化的融合。
福州北郊茶園村宋墓出土的南宋煙色鑲邊縐紗窄袖上衣,是“海上絲綢之路”絲織品交流的代表。絲綢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之一,南宋時期,福州是重要的貿易港口,絲綢通過福州港口大量銷往海外。西方國家十分喜愛中國的絲織品,皇室大量從中國訂購絲織品,且尋常人家以擁有絲織品為豪,也改變了西方的絲織技術。
二、思想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文化沖擊不僅僅體現在直接的物質文化中,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思想文化的融合。“西學東漸”是一個隨著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而逐漸興起的思想碰撞現象,中國的思維方式也融合西方一些先進的元素。國人的思想跟隨著絲綢之路在海上漂泊,落入西方文化的土壤里,開出了不一樣的思想之花。中國人慢慢地從君君臣臣的封建禮教中掙脫開來,不僅注重實用性的農業科技,更是解放自己的思想主動探索自然真理,使國人的思維更加開闊。同時中國的國學文化也在不斷地滲透到西方的思想里,西方人從我國官員考核制度政治文化中吸取精華,特別是文官的考試制度,更是受到西方的贊揚并運用到本國的政治實踐中。我國一些愛國人士也積極好學,了解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中,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是學西方的文化成果,清朝時,魏源所著《海國圖志》更是引起國人對西方文化認識的新高度。再如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國學熱,都是從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時開始的。
其中宗教文化的影響在“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不得不提的一頁文化篇章。一件件宗教文物承載著千年歷史風雨積淀,褪去當時的滿身繁華,以古樸的面貌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中經過印度,國人學習并引進佛家文化到中國。萬眾矚目的“渡海觀音”是海交館鎮館之寶。這是明朝瓷塑大家何朝宗的杰作,可見當時的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淋漓盡致的輝煌地步。這件“渡海觀音”很真實地反映了印度與中國佛學交流的造詣程度,給后人留下廣闊的遐想余地。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展覽中,也曾展覽過一件宗教文物。元代基督教尖拱型四翼天使石刻是一件宗教石刻作品,造型西方化,元代石刻,又非常有中國特色。這尊石刻像見證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積極的文化交流,這不僅是石刻天使,更是搭建中西文化融合橋梁的天使。西方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宣揚教義,開設教堂;中國的僧人,如鑒真和尚曾多次東渡日本傳播上層佛法,并取回經書,翻譯大量佛經,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伊斯蘭教也是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宗教之一。中國與阿拉伯商人貿易往來,他們用特色的琥珀,駱駝皮,安息香換中國的產品。許多阿拉伯的穆斯林教徒來中國傳教。唐朝時,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蕃坊”。至今,國內也有許多清真寺廟保存著。
三、飲食文化
我國古代傳統的食物為五谷,瓜果蔬菜的品種也沒有現在多。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旅程中,引進西域的葡萄,胡椒,核桃,紅薯,荷蘭豆,洋蔥,番茄等作物,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飲食范圍,提高國人的營養。且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人開始吃西餐,特別是在上層社會和買辦階級中流行。中國人在歷史的進程中不僅學會了使用筷子,還能熟練地駕馭刀叉,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進步。外國人在中國開西餐廳和咖啡廳,中國人在品嘗西方菜肴的同時,也與中國菜系相結合,使中國菜更加可口。國人從西方的蛋糕中得到靈感,引進西方糕點的做法,再加入中國自己的元素,如今中國的西點餐飲業隨處可見,特色十足,很受年輕人的喜愛。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文化輸入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且融合天人合一的思想,飲食搭配也是合乎自然發展的。中國人好飲茶,擺上一套茶具,泡上一壺好茶,品味茶香,感悟自然。西方人由于食肉較多,體內脂肪囤積較厚,肥胖易患病,而茶葉里面的微量元素可以分解脂肪,是減肥良藥,十分受西方人歡迎。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該公司從澳門等沿海港口販運中國綠茶,從此歐洲各國便迷戀上了茶葉,并崇拜中國,形成了一種“中國情調”[3]。受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的是英國,英國還保留飲下午茶的習慣,且倫敦街頭開了上千家茶館。他們不僅喜歡中國的茶葉,也喜愛中國的茶具。在寧波和義路碼頭遺址出土的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這件文物中可見一斑,釉色清晰,工藝優良,體現了中國古代制瓷業爐火純青的技術,當時這樣的茶具都是在絲綢之路中用于貿易往來的。在打撈乾隆年間的沉船“哥德堡號”時,發現了一小包中國廣州出運的白毫茶。由于制作和保存的工藝精湛,茶葉沒有潮濕,茶葉色味尚存,仍可食用。這件出土的文物,不僅體現了當時中西貿易往來,更體現了中國茶文化影響深遠的原因。
中國從西方那里引進葡萄,學習西方制葡萄酒的技術。中國好多葡萄酒業世家曾遠赴西歐學習,無形之中促進了中西制酒業的發展。中國人開始在國內發展葡萄酒技術,種植葡萄園。愛國人士張弼士先生為發展葡萄酒業,建立起張裕解百納的國產紅酒系列,這都是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才有國內獨立的紅酒產業和紅酒文化。
四、結束語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已經永遠沉睡在歷史的長河里,但它對歷史的意義是深遠持久的,至今人們還受益于這段歷史所帶來的文化融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只有進行開放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人類文明才能相互融合,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和多元化,才會更有魅力,人類文明才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涂師平.從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J].收藏家,2012:37.
[2]黃夏玉.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J].祖國,2013(136):124.
[3]鄒雅艷.13-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演變[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