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
一、導論
2014年9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馬爾代夫進行首次國事訪問,當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福康說到中馬旅游合作時,習近平一番幽默的插話,引得全場響起一片笑聲和掌聲:“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地海鮮。”
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眾越來越意識到文明價值觀的確立和文明素質提升的重要性,這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忽視社會公德、公然背離文明準則的行為和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導致了城市管理效率的低下和管理矛盾的加劇,影響了城市的環境和形象,也使市民自身形象受到嚴重損害,近年來,中國內地游客在海外的種種不文明行為不時見諸報端且飽受詬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此,要讓文明從口號變成人人自覺踐行的行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建設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適應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科學文明的管理制度、體制、機制,完善管理手段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關注文明價值觀的弘揚和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讓每一個市民自覺唾棄丑陋、告別落后,攜手走向文明和美好。
二、文明價值觀的提出
文明與野蠻、無知、愚昧相對立,代表著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進步狀態,是全人類的共同期盼和追求。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文明開化的傳統。但是,近代以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不但在經濟上、科技上落后了,在文化和文明程度上也抬不起頭來。追求文明,反對愚昧和野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所孜孜以求的。重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的國家,始終是我們黨革命和建設的主要目標。黨的十八大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文明觀的指導下,基于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和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積淀,明確將文明與富強、民主、和諧一道,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并號召全黨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對文明價值觀的重要地位給予了明確闡述和充分肯定。文明,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意味著高度繁榮的文化、高度自覺的精神;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意味著良好的秩序、優美的環境、淳樸的風氣,人與人之間誠信友善;對于每一個公民來說,意味著比較高的精神文化修養,從言談舉止到內在心靈都很美好。
三、以文明價值觀引領文明城市建設
城市文明是社會文明、社會和諧在城市的集中體現。一個地方發展水平如何,除了物質指標、經濟指標要達到一定水平以外,難度更大的是人的精神狀態、文明程度。一般來說,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對文明城市的重視程度越高。當然也有一個規律,經濟是基礎,城市的文明也要有一定的經濟作支撐,然而經濟上去了,文明程度沒有上去,這個地區也不能說是一個發達地區、現代化地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總體來看,內地城市無論建設管理水平還是市民的文明素質,都與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有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文明價值觀是引領城市走向高度文明的一座燈塔。
(一)以文明價值觀引領文明素質的提升
市民素質決定著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很多不文明現象的存在,根本在于人的文明素質有待提高。日常所言的文明行為,多為民眾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這些行為的主體包括民眾個體、職業群體和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民眾的文明素質往往體現在細微之處,體現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以文明價值觀引領文明素質的提升,需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通過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宣傳和弘揚社會正氣,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風尚蔚然成風;教育機構要通過教育活動向學生傳遞、滲透文明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培養文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新聞媒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通過正面宣傳和反面曝光相結合的方式,引導人們崇尚文明價值觀、唾棄不文明行為和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要從我做起,利用自身力量,積極地展示文明行為,帶動影響他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以文明價值觀引領文明制度的建設
文明制度建設有助于規范文明行為,固化文明建設的成果。文明建設的制度成果,是檢驗文明城市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通過法治建設深化文明城市建設的成果。要充分發揮立法的指引作用,制定、完善規范各類涉及城市管理和社會公共行為的法律法規,特別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不文明養犬、燃放煙花爆竹等熱點問題,研究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明確法律責任,用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規范、引導民眾的文明行為;要把政府部門文明執法作為踐行文明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推動文明城市建設的首要前提,促進依法行政,加強對政府及相關部門執法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堅決杜絕暴力執法,推動管理與服務并舉;要進一步調整管理理念,積極探索科學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實現從政府主導逐步發展為政府管理、社會自治、市民自律的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政府部門執法、基層及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公眾監督、市民人人遵章自律的綜合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