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包頭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包頭實際情況,提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包頭;文化產業
包頭文化產業遠未成為支柱產業,但發展潛力巨大。歷史文化上,包頭地名不足三百年,但包頭地域已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包頭文化資源豐富,有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基礎。
一、包頭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政策保障
包頭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2008年成立了文化產業促進會,通過了《包頭市文化產業促進會章程》,有一百多家企業入會。2012年起建立了文化產業項目庫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起自治區唯一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庫。市工商局放寬了文化企業的名稱登記條件、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經營范圍限制條件、企業集團注冊登記條件和企業登記權限。 市政府主辦、市文化局承辦,通過競賽方式,面向全國文化產業規劃設計機構,公開招標,制定包頭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3年頒布了《關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提出將增加政府對文化建設投入,總投資18.86億元進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
(二)體制機制創新
通過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和微觀文化運行機制轉換,培育了內蒙古新華發行、日報傳媒、出版、電影,廣播電視信息網絡等一批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區直屬59家文化事業單位包括烏蘭牧騎、民族歌舞劇院等在內,有43家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
大力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走向市場,加快國有文化經營性事業單位的紅星、黃河、恰特三個影劇院轉企改制步伐,將三個劇場改制為全新的面向市場、以文化經營為主業的國有控股或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組建包頭演藝集團,按照“藝術圍繞市場轉、演員圍繞觀眾轉、經營圍繞效益轉、二線圍繞一線轉”的經營管理理念,形成集演藝、影視、動漫、圖書等一體化的文化產業鏈,推動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藝術生產、市場營銷、財務監管、用人、分配和投融資機制。
民營文化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例如大盛魁、鄂爾多斯天風動漫、呼市蒙亮、天堂草原網、草原豆思、通遼民族服裝、阿拉善盟民族工藝地毯等已初具規模。
(三)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已形成互聯網上網服務、電影放映、印刷、書刊、音像制品、電子軟件/電子游戲? 歌舞娛樂、營業性演出、藝術培訓、影視傳媒、動漫(動畫)制作、廣告會展、文化休閑旅游等門類的文化產業體系。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我市GDP比重達到1.8%,比去年增加0.42個百分點。全市已立項的5000萬元以上的文化項目達56項。
二、包頭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宏觀規劃不完善
包頭目前缺乏一批有亮點、吸引人的大規模旅游景點,包括住宿、餐飲、交通等各種配套生活設施的配備還很不完善。包頭缺乏壟斷性的文化資源,缺少核心的文化形態。以供給推動為主導,輔以需求導向和創意驅動,產業帶動適度支撐。
(二)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
國有直屬文化企業困于歷史包袱和盈利能力弱,在產業投融資上面臨資金問題,尤其在一些重大文化項目建設上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包頭很多劇院都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缺乏優秀編劇、導演和演員,所以導致演出力量很薄弱。創意創新不夠,很多傳統文化藝術產業化程度低。例如屢獲國際獎項的包頭剪紙、深受人們喜愛的包頭二人臺等,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經濟價值。
(三)文化消費不足
文化消費支出有所提升,但仍然不足。城鄉人均支出較低,多數居民在家上網看電視,很少主動花錢看演出。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和實際消費支出要遠遠低于城鎮居民。
三、包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對策
(一)完善相關政策
加強文化產業規劃引導,研究編制中長期文化建設發展規劃綱要、重點文化行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規劃、文化貿易發展規劃綱要。建立覆蓋全區、考慮長遠、綜合與專項相結合的文化建設規劃體系。編制發布文化產業投資年度指導目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指導目錄。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積極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放寬民營企業的文化市場準入,加快培植一大批潛力大、活力足、機制新、效益好的,具有專、精、特、新優勢的民營文化企業。
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和優秀的文化創意人才來包頭投資和發展。要重點選擇和扶持一些具備實力的文化企業直接上市融資。鼓勵和支持上市公司參股、控股、兼并、收購文化企業,促進文化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進入資本市場。
(三)注重創意,培育品牌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點。積極利用好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自然和歷史資源,彰顯地方特色。把產品優勢打造有國內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優勢。
參考文獻:
[1] 白玉剛,李志,閻敏.關于做大做強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研究報告[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3(4).
[2] 楊文蘭.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12).
[3] 張國.新時期內蒙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思考[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2(5).
[4] 李思屈,李濤.文化產業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5] 黃永林,侯順.湖北地方特色文化與文化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13(4):7-15.
[6] 楊福泉.探尋文化資源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以云南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52-57.
[7] 唐月民,阮南燕.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與文化強國建設[J].理論學刊,2013(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