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樓
摘 要:西大洋水庫是保定市飲用水源地,肩負保定百萬市民飲水安全。如今這里水質潔凈,秩序井然,周邊和諧,許多水源地管理單位幕名參觀學習。這與以前水質嚴重污染、捕魚偷炸毒電、與周邊群眾沖突不斷的混亂局面形成鮮明對比。西大洋水庫水源地由亂到治,由沖突到和諧這種巨大變化取決于管理理念的改變,根源在于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得益于走出了一條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路。
關鍵詞:西大洋水庫;民生;教育
在保證水質這個剛性目標前提下,盡力為民謀利而不與民爭利。
一、教育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2003年水庫水質遭到嚴重污染,網箱養魚取締后,市政府在
西大洋水庫建立了治安分局、水政大隊,而后又成立了環保分站、漁政分站。四支執法隊部建立后,面對復雜的局面,在管理上沒有急于采取強硬手,進行治理,而是立即著手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很快發現,西大洋水庫周圍有移民村34個,移民5萬多人,1958年為修建西大洋水庫,他們遷出多年居住的地方,搬遷到移民區。移民區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生活困難。計劃經濟時期靠返銷糧救濟金維持生活,后來又以西大洋水庫為依托,發展旅游業和發展以養魚為主的養殖業生產致富。多年來國家一直給予照顧和補貼。這些人群是一個特殊群體,實施任何強制措施都將使更加激化。要消除敵對情緒,只能是教育引導先行,換位思考,涉身處地為移民著想,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為提高移民群眾守法意識和保護水質的自覺性,通過書面材料、永久宣傳牌、農村廣播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入村入戶進行走訪,了解民情,征求群眾意見;發動庫區單位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對移民中的特困戶進行重點幫扶和照顧。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和濟貧幫困,執法人員和廣大移民融洽了感情,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也使廣大移民切實認識到傳統生產方式對水質的嚴重危害,同時移民也表達了對以后生產生活的憂郁。因此轉變生產方式就成為廣大移民的共識,從此也成為執法人員和移民共同關心的話題。為以后的規范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二、為民謀利不與民爭利成為打開移民心結的一把金鑰匙
西大洋水庫水面遼闊,周邊灘涂地資源豐富,雖然水庫管理處對這些資源有著不可爭辯的使用權,但以往的管理模式水管單位只是低水平經營,由于周邊關系緊張,移民爭資源,效益較低,水土資源造成浪費,沖突不斷,秩序混亂。經過認真調研,反復思考,明確水源地管理第一要義是保護水質,提出了政府要水質,水庫要秩序,移民得利益的總體構想,探索靜水、興漁、利民有機統一的管理思路。為幫助移民致富,建立水庫移民長效補償機制,管理處多方請專家進行了利用生物措施凈化水質的研究,積極推動庫區放養自然魚類,尋求出一條即凈化水質又保證移民創收的良性發展渠道。從2004年開始,每年年初由西大洋水庫管理處根據水質水量狀況對放流魚類的品種、數量進行科學的論證,統一放養魚卵、魚苗,這些魚類主要是池沼公、花白鰱、銀魚等以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為食的魚種,放養期實行嚴格的封閉管理,做到封庫禁死,開庫有序。第二年確定開漁期,允許附近漁民到管理處統一辦理入庫捕魚手續,統一管理。這樣以來放養的魚種既能有效凈化水庫水質,又能增加漁民收入。管理處把幫助移民致富視為已任,把保護水質同移民增收有機結合,不與移民爭利,盡力讓利于民,先后投資80萬元投放凈化水質的魚類放流,移民年均捕獲鮮魚300余噸,漁民收益累計超過1600萬元。通過幾年的實踐,群眾生活富裕了,庫區管理秩序穩定,水質也得到了保障。較好地實現了漁業生產與保護水質的良性循環。移民得到實惠,大大提高了群眾保護水環境的自覺性。
三、問計于民,依靠群眾,群管群治
西大洋水庫水面面積40多平方公里,水岸線100多公里,對只有公安編制20人,水政人員20人的執法隊伍,單憑執法人員進行管理,執法力量明顯薄弱,面對群體性水事糾紛更顯勢單力薄,發生案件,摸排案件線索,調查取政也非常困難,因此,依靠群眾、專群結合的管理模式,使我們擺脫了尷尬和困境。針對水源地的跨區域性、執法的多樣性和庫區群眾對庫區水源的依賴性等特點,建立了專管和群管相結合的長效管理體制和機制。為加強群管組織建設,從重點行政村的干部中選聘了12名水源地保護協管員和7名水質保護信息員,作為專職執法隊伍的補充。執法單位和群管組織每月召開一次例會,通報情況,共同商討水源保護措施。使基層網絡延伸到每個村落、每個河段。一般性糾紛和事故由群管組織在現場就得到解決。這樣,不但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也大大減輕了執法單位的壓力。通過上述措施,有效的加強了水源地保護工作的群眾基礎。近幾年來,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水事案件及人為破壞水質案件。
幾年來,我們也深深體會到,搞好水庫水源地管理,必須動員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必須堅持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道路;必須有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必須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堅持科學管理,立足長久發展,采取可行的措施常抓不懈,才能保水庫一方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