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妮
摘 要: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源遠流長,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兩種典型方式。16—18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關鍵詞: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傳教士
明清之際,耶穌會天主教傳教士不遠千里來到中國,開始了他們為基督征服中國的“精神遠征”。然而在二百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又不自覺地充當了歐洲與中華文化交流的橋梁,在當時的中國和歐洲分別激發出了“西學熱”和“中國熱”,成功地開創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在中歐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
一、西學東漸
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流,由來已久,16世紀以后,為數眾多的西方傳教士紛紛開始他們的中國之旅。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先后有近500名傳教士陸續來華傳教。傳教士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瑪竇,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習華語,易華服,讀儒書,從儒教”,并提出對華實行“學術傳教”的思想。耶穌會士們展示了他們帶來的西方的奇器異物和科學技術,將歐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許多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傳到了中國,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方天文、歷算學的輸入。那時,他們帶來了中國的第一張世界地圖——《萬國輿圖》,引起明清士紳的注意和好奇,尤其是在《萬國輿圖》上所標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國家,沖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還有一大批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遠西奇器圖說》的翻譯為明清中國打開了通往“西學”的窗口,一定程度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梁啟超曾指出:“中國智識線和外國的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便是第二次”。
當時,中國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如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也受到他們的影響,接受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他們努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融合貫通,使中國文化注入西方先進內容,提高中國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認識能力,如當時制定的《崇禎歷書》,基本上代表了傳教士輸入的西方天文歷法的水平,這本書是介紹西方天文學的百科全書,成為了中國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主要材料。
二、東學西漸
西方傳教士在向中國傳播西方的宗教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通過翻譯中國的古代著作,撰寫有關中國的書籍,將優秀的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傳教士把大量的中國古籍傳播到歐洲。例如,在1662年,他們翻譯出版的“中國的智慧”叢書,包括了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禮記》、《詩經》、《易經》、《孝經》等書籍。除此之外,他們努力了解中國社會,撰寫了大批有關中國的書籍。現在看來,盡管在這些書中有關中國的介紹描述有些零散片面和缺乏系統化,有些過于理想化而不夠客觀真實,但都不同程度地向歐洲介紹了比較詳實的中國情況,在歐洲文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統計從1645年至1742年,經耶穌會士介紹到歐洲去的關于中國文化的書目達262部之多。傳教士關于中國的報道和譯著,在西方產生了很大反響,成為歐洲啟蒙學者的精神力量。
三、平等交流
明末清初這兩百年間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場中西文化雙向互動,是具有平等和對話性質的文化交流。首先,大量的翻譯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是雙向和平等的。西方傳教士在翻譯和介紹西方宗教和科技書籍的同時,也嘆服于中國的文化和繁榮,外譯了大量的中國經書、古籍,并撰寫書籍詳細地介紹中國的全貌。其次,明末清初的翻譯活動對中國和西方所產生的影響同樣也是雙向而平等的。西學的傳人使中國學者的視野得到了開闊,給明末清初的中國知識界傳來了新的知識信息,使得中國知識界出現了務實的學風,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對明末清初“經世致用”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經傳教士介紹到西方的中國文化,在啟蒙運動澎湃的時代里,為萊布尼茨的古典思辯哲學,伏爾泰的自然神教和魁奈、杜爾哥的重農學說提供了養料,從而加快了近代歐洲文明誕生的腳步。哥德對埃刻曼說過這樣的話:“我越來越看出,詩歌是人類所共的......‘民族文學一詞,現在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世界文學時代已經在望了,每個人都應當努力催促它的來臨”。
正如《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中所述:“那時的東西雙方好像處在‘初戀之中,情人眼中出西施,各自都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學習對方。相互的學習,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傾慕,成為那個時代東西方的主要特征。明末清初的學術領袖們如徐光啟、顧炎武等人,個個都讀西洋之書,談歷學、算學。心學衰,實學興,與西學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大西洋岸邊的路易十四則專門將被傳教士帶到法國的中國人黃嘉略留在身邊,喝中國茶,建中國亭,用中國漆器,看中國的皮影戲,一時間‘中國熱遍及歐洲,那是一個會通的時代,盡管有著虛幻,有著矯情,但雙方是平等的,心態是平穩的。”
總之,在中國的歷史上,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外國的傳教士對促進中西文化溝通、了解,起到了很獨特的作用。“西學東漸”加速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東學西漸”則為歐洲中世紀末期的社會變革提供了重要條件。雖然以宗教為取向.以基督教為評判標準的傳教士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基督教更快更徹底地征服中國,但是,那些珍貴的翻譯也有其重要的正面影響,傳教士做出的貢獻努力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參考文獻:
[1]徐光啟撰,王重民輯核.徐光啟集(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黃世相 李海燕.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成為中西文化交流載體原因再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4).
[3]黃玉軍.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2).
[4]吳強華.從利瑪竇的天主教儒學化理論看中西文化交流[J].學術月刊,2003(5).
[5]王芳.明末清初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