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重慶市墊江中學,重慶 408300)
?
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王春紅
(重慶市墊江中學,重慶 408300)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后,高中歷史教學也應隨之轉變。本文就歷史教學實踐中如何豐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
(一)沒有體現(xiàn)到由學生主導的學習地位。
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視老師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yǎng)者和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老師的角色被過分強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和參與程度缺乏重視,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受眾,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僅僅簡單、被動地接受書面上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很低。老師在課堂上主要注重自己講,與學生缺乏互動,很多時候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說什么,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應對考試時依靠死記硬背和做題目取得高分通過,但卻忽略了課堂這一巨大的學習資源,對知識理解不夠透徹,甚至產生考完就忘的現(xiàn)象。
(二)教學模式固定封閉。
長期僵化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歷史課教學的一種固定模式: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個方面。教育的僵化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學生群體的適應性和接受程度,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地講解一塊知識,而沒有對整個大的知識網形成鏈接。
(三)教材內容過于枯燥乏味。
歷史的進程是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但歷史課本的內容卻往往離不開空洞、枯燥乏味的僵硬陳述。相配套的歷史試題也是機械式的歷史事件填圖,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也進入了重復式的背誦模式。
(四)教學目的不明確。
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培養(yǎng)人才。歷史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從古至今的中外歷史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智慧,完善人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讓學生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卻逐漸偏離了其本質,忽視了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本來目的,進入了純知識輸入和應付考試、完成教學指標的錯誤教學模式,這一切都導致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道路越走越窄。
(一)豐富教學手段。
傳統(tǒng)教學手段更注重于粉筆、板書和教師的講課水平,只有教師的語言形象生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無法使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得到體現(xiàn)。長此以往,學生對其必然會喪失興趣。由于教材體系在新課改中作了大幅度調整,課文通常以專題史模式出現(xiàn),并且增添了許多史料、圖片,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就要求歷史教師盡可能地利用這些優(yōu)勢向學生展示其獨一無二的魅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教學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歷史,例如現(xiàn)在信息技術發(fā)達,可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制作電子課件及使用多媒體教學。于此同時,在上課時教師還可結合教材,最大限度利用歷史學的最新學術成果,向學生提問,并建議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加以分析,引導其積極探究得出最終結論。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養(yǎng)成質疑、思考歷史的習慣,以培養(yǎng)其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
(二)正確引導,營造主體學習的民主氛圍。
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注重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和教師有的放矢的輔導,使自學和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教學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健康發(fā)展的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和新的教學體系。針對高中學生的年齡、思維、心理等特點,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教給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從而讓全體學生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例如:講到國共合作時,通過向學生播放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率團訪問大陸的情況,引導學生從國共兩黨關系的歷史走向來分析當今臺灣與大陸的前景。同時,讓學生課余時間去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分成小組自由討論,這種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不斷探索新知識的不平衡狀態(tài)。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yǎng)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基于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觀,我們要相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創(chuàng)新的熱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干,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fā)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針對不同意見的學生,教師應以一種尊重、寬容、鼓勵的態(tài)度去對待,尤其對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和看法,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贊揚。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使教學課堂變?yōu)閷崿F(xiàn)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的基地。
(四)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人和教育人,實現(xiàn)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新課改下,教師在面對新教材的時候,一定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認識、深化教學改革,要擺脫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想和教材觀。如果教師只是注重考試的結果,對學生學習的過程不重視,這就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現(xiàn)今,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更多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聯(lián)系實際生活和當今政治、經濟的能力,使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
(五)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積聚了古今中外、中華民族和國外人民的智慧與經驗教訓,老師要通過歷史教育,充分挖掘歷史的深層次意義,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從而在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要起示范帶頭作用,給學生樹立榜樣,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歷史觀,并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