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楊發祥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鄉特產服務中心,湖北 利川 445400)
?
淺談山區茶葉的可持續發展
張兵 楊發祥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鄉特產服務中心,湖北 利川 445400)
摘要:茶葉產業是恩施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如何使恩施茶葉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認識阻礙恩施山區茶葉發展的“瓶頸”,并找準自身的優勢。本文從山區茶葉的現狀入手分析,對山區茶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及根本措施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山區茶葉;可持續發展;核心;動力;措施
1885年德國的卡爾·奔馳設計制造了第一輛三輪汽油車,夫婦倆精心經營,以其近乎完美的質量,安全可靠的性能而著稱世界,形成了經久不衰了德系汽車系列。重慶涪陵的烏江榨菜,經過110多年的風云變幻,形成了年產6.48萬噸的中國最大的榨菜加工企業,走向了中國的千家萬戶,百年經典,生生不息,其強大的生命力來自于不斷的更新和發展。
兩大企業經過歷史巨輪的碾壓,傲然立于世界和中國之巔峰,從其發展步履來看,可謂可持續發展之典范。
1.企業緊緊依靠自身特有資源,不斷更新,散發出自己獨特的氣味,形成自己天然的品牌,展現出產品的深刻內涵。
2.其產品滿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需求,時代發展在哪里,它們對人類的需求就釋放到哪里,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含義和價值。
3.它們的產品都是或者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品。
當前,恩施的茶葉面積已達135萬畝,產量達2014年的7.53萬噸,供大于求的劣勢已逐步顯現,而更大的危機是生產底層勞動力緊缺和消費觀念的落后。如果我們深入茶園或者與茶農交談,可以零星的嗅到人們毀茶,挖茶的氣味。山雨欲來風滿樓,各級政府和農業人有責任把這一氣味隔絕于恩施山區之外,堅持茶葉生產鏈的可持續發展。
我就是湖北恩施西南部的恩施山區,位于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屬于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云霧繚繞,終年濕潤,降水充沛,土壤PH值在4.5——7之間,土壤富含硒資源,茶葉含硒量平均為1.068ppm。這就是我,恩施山區富含硒的有機茶,我的子名還有,咸豐的“烏龍茶”,“利川紅”,建始的“馬坡茶”等等,當然未來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名字就像人名一樣深深的載入產業發展的史冊,有自己的“身份證號”,地球上再也找不到相同的一張臉。
(一)塑造地球上唯一的一張臉。最關鍵的是找準恩施山區茶葉平均含硒量1.068ppm這一天然骨架,然后輔之“有機茶”這一香嫩肌肉。
大量資料表明,硒是人體免疫系統的衛士,是心,腦,肝的保護神,也是抗癌之王。近年,全國上下圍繞“生態,有機,富硒”為發展目標,以富硒產品為基地,培育壯大了一批富硒龍頭企業,找到了打造山區唯一典型骨架的有效途徑,各級政府和農業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1.可是,我們還沒有扛起硒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這一保險繩。政府要引領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恩施境內的硒礦資源只能做宣傳的標本,而不能作廉價的商品,可再生的產品應該大量開發,因為其本身就有可持續發展性。
2.要注重人類自然資源的平衡,硒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必須遵循物以?。ㄎ橘F,物競天擇這一生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如果我們每一種產品和每一個人不是骨子里透出的富硒,沒有自我的獨特性,那么這些產品可持續的生命力也相應薄弱,山區富硒茶葉的發展不能重蹈覆轍。
(二)山區茶葉的發展必須流自己的血,長自己的肉。
1.構建健康的綠色防控體制。
(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要形成常態。各個鄉鎮要有監測監管機構,這一機構是政府行為而非企業行為。要從茶葉的田間種植環節到企業加工產品形成有效監督管理,要給其權利又有效約束,各級政府不能懈怠,有嚴格的考核措施。
(2)山區茶葉的富硒和有機必須相輔相成,形成互補共贏的格局,植保技術的保障對有機茶葉的研發和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而植保技術人才的青黃不接和各級政府的敷衍行為,嚴重影響了有機茶葉的可持續性發展,政府有責任,而且應該把浪費在餐桌或車輛上的資金投入到植保技術的研發和培訓上,給植保人員上“緊箍咒”吃“定心丸”,防止職能錯位,隔離有機茶葉的天然敵人
(3)政府在有機茶葉的認證上要嚴格一點,大方一點。嚴格體現在各項指標的達標上不能馬虎,要苛刻,大方,表現在有機茶葉的認證上要支持與組織,根據人體健康和自然的平衡,發展具有說服力的標準,做到壓縮有機茶葉認證的成本,提高有機茶葉認證的門檻。
2.發展綠色防控企業。
(1)政府每年要有預算性資金,扶持生產對有機茶葉的天敵性和防治性企業。例如,茶園青蛙和蛇的養殖。有些地方也稱為循環性農業,這些茶葉害蟲的天敵,能有效防治茶葉的病蟲害,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政府的預算性資金,補償這些企業的得、失差點,實驗經費,這些預算性資金不沉淀,不挪用,形成專項資金,當年不用當年收回,來年再預算,使這些天敵性企業形成活力。
(2)扶持生物性農藥生產企業。政府要耐心一點,每個科研的一次成功,背后必須是無數次失敗,要鼓勵和加強這些科研機構,明確其公益性崗位,找準部門,切勿錯位,科學管理。成果轉換成功后,政府給予資金扶持生產性企業。一次投入,不留后患,不拖泥帶水。
農戶的絕對效益,我認為是指農戶每畝茶葉的收入總和。收入的來源可以是培植的茶葉天敵商品,也可以是茶葉本身的純收入,還可以是茶園的附加收入,文化收入等等平衡與茶園的產業。
(一)政府和農業部門的引導不能局限于茶園的本身。
以長遠的眼光講求茶葉和自然生態的平衡,圍繞這一主線而異想天開,在茶園的立體和橫向上做文章,若有企業在茶園里養雞,政府和農業部門就給予補償金,就要找準養雞和茶園的有效平衡,效益也如此,不能讓不懂技術的農民和企業養雞也無收入,種茶也無收入,這樣體現不了茶園的絕對效益,只有養雞也收入了,茶葉在養雞的作用下,產生生態效應,才是真正的絕對收入和絕對效益,這樣農戶才會挖空心思把茶葉種下去。
(二)農戶茶園絕對效益包括人力物力的協調化集約化。
在交通和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力生產力本身就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生產在一線的基層組織和政府部門,有責任把農村的勞動力宏觀的集約起來,微觀的進行分配,使勞動力在農村的田間最大商品化。做到有效的分工,首先一個自然小組內協調,然后幾個小組之間協調,再擴展到一個村,一個鄉之間有效組合,通過有效的組合,達到勞動力價值商品化,勞動能力逐步專業化,這些都是在自然組合中形成的自然效益,勞動力“種子”才能夠在農村生根發芽,長成蒼天大樹,大大加大農戶的收入,其絕對效益得到明顯體現,2014年底,農民工人數2.74億,70后不愿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談種田,如果不集約和協調農村勞動力,將來誰來種田,農業的發展何談可持續性?茶葉產業也如此
(三)實現農戶茶葉的絕對效益,必須去除其雜質化。
戰國時期蘿卜是自然的有機食品,五百年前地球上的任何一株茶葉,都含有機成分,有機茶和有機農產品并不是現代農業的產物,它們與生俱來就是純天然的有機食品,只是我們市場化的發展人為的破壞了其自然狀態,繼而出現了無機茶或無機農產品,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有機農產品,實質上是回溯到了古代的農業,找回了古代的原生態,那么我們政府部門和農業人就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找準和解除破壞原生態的點,要讓消費者的意識形態跟上來,有蟲斑的蘿卜可以吃而且健康,光環美觀的蘿卜不能吃,具有染病的根源,賣相俱佳的茶葉可能不是有機茶,有重金屬的根源,只有去除消費者意識形態的雜質化和商品化率的雜質化,農戶茶葉的絕對效益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璀璨發展。茶葉經濟才具有可持續性。
產品本身就是一個企業內涵的表達,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種植,都是在圍繞這一產業產出的產品服務,實現貨幣頻繁的兌換,增加農民的收入,達到產業鏈的衍生。
(一)茶葉產品的藥品化理念。
既然醫療上在一切老年病、慢性病、心腦血管病、肝病等等的治療上,逐漸考慮用硒來治療,那么我們為何不能把富硒的茶葉形成不局限于湯色的其他前沿產品。
1.集合恩施山區的研發機構,保經費,有時間段的情況下拿出成果來,還要在獎勵方面下狠手,出重拳,在產品的研發中,形成獨具特色的茶葉產業,實現真正的山區茶葉自我化。
2.請進來,拿出去。從全國的大專院校中聘請高級的研發人才,參與研發,要結合國內的醫院參與其中,必要時還要用互聯網宣傳出去。
(二)茶葉飲料的深層次開發和拓張。
茶余飯后,喝茶的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延續的幾千年,哪怕科學和市場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單純的茶葉飲料在哪個超市可以發現,一斤茶葉賣1000元甚至10000元,這樣的產品永遠成不了產業,因為它進不了千家萬戶,充其量只是個宣傳產品,無法發揮絕對的經濟效益,毫不夸張的說,單純就一個茶葉飲料產品的開發,就能讓恩施州的經濟提升一個檔次,崛起于中部而百年不衰。可是我們政府和農業部門,還在茶湯經濟中尋找自己模糊的位置,悠然自得,兩年后開發,晚了,五年后再開發,沒了,再以后開發,不可能了。
(三)把茶葉從茶幾延伸到餐桌的開發利用。
1.各行資料顯示,茶葉幾乎成為人類每日不可或缺的產品,但是目前為止,也只是停留在紙張上的畫餅充饑而已,真正人們不可或缺的食品還是一日三餐,茶葉應該融入五谷雜糧中,有效的合成有機的食品,這一融合不是簡單的添加或者合成,在人們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出現的是對人體有益而無害的食品,可以充饑的食物。
2.改變幾千年的傳統調味方式,這一方式理念只是猜想,但也有可能,那就是依托硒這個必需品,融入到油鹽醬醋里,在千家萬戶的碗柜中,尋找到一個茶的位置。
科學的發展永無止境,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腳步永不停息,山區茶葉能依托“硒”這一天然骨架,打造血肉自我的獨特產業,把山區茶葉這一自然因子有效的從湯色到餐桌的融入,從而走入千家萬戶,那么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力也上升了一個臺階,茶葉產品也就自然成為了人類的必需品,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茶葉產業也會在山區大地上生生不息,綻放出獨特的生命力。
但愿,茶葉產業對恩施山區人民來說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