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森興
父親的粥棚
文|韋森興
父親一生樂善好施,自認為中青年歷盡坎坷,到老才有這樣舒坦安逸的日子。退休后,他舊情復發,和好友老鄭頭相邀,沒事滿街亂轉,想著怎樣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散財”。
二老時常四處轉悠,這下轉出了機遇。今年上半年,我們這兒實施大規模舊城改造,要修過江隧道、馬路拓寬和建商務中心。而我家旁邊因為有幾幢歷史文物保護建筑,沒有劃在拆遷紅線里。伴隨著大型施工機械巨大的轟鳴聲,幾百號民工隨即進場。在灰塵撲面的工地上,烈日暴曬,揮汗如雨,民工中午就在臨時搭建的工棚四周吃著簡單的飯菜。
這場景屢次被父親和老鄭頭看到,心有觸動。雖然民工薪金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其大多數人仍舍不得吃喝,或許要把這血汗錢寄回去養家。每餐只求填飽肚子,有力氣干活就成。

觸景生情,父親想起了以前在水庫工地上支起的大鍋飯,幾千工人也是這樣就餐,可謂是風餐露宿,真是苦哇!他和老鄭頭一合計,干脆就開個粥棚,完全免費恐怕傷及民工的自尊,自己的財力也不能將這件善事做長久。經過考察,他們決定以供應干粥為主,配十幾種咸菜或小青菜,再采購一些菜包子和饅頭,每頓管飽,一份只收三元錢。拋開各種開銷和人工費,每份只“賺”二到三毛錢。如果搞起來有微利,留作粥棚后期滾動發展的基金。
萬事俱備后,請來的兩個嫂子和倆老頭用三輪車把大桶的粥、做好的包子饅頭小菜拖到工地上去,父親把寫好的牌子豎起來。見此情景,一些年輕的民工覺得不可思議,父親這樣的老板低價拋售中餐圖個啥?有幾個年歲大的民工壯著膽子上前,詢問這是不是真的?工地老板才不管他們吃的啥,只知道吼和罵,催進度。連高溫補助都只是喊在口頭,遲遲不落實。
其中一位老者帶頭交了三元錢,用自己的飯盒盛了滿滿一碗粥,挑了咸菜和包子。試吃后,覺得米是新鮮米,饅頭酥松,小菜油水給得足。他揮揮手,讓大家都來。散落在各處的民工頓時一哄而上,把臨時供飯點打了圍。父親和藹地叫他們排隊,保證每個人都吃得上。
根據民工的建議,父親和老鄭頭買了塑料篷布臨時搭了個棚子,又用極低的價錢買來各種舊椅子和凳子,這樣喝完粥有個歇息之地。外面烈日炎炎,敞開的棚子里涼風習習,倆老頭看著他們吃得心滿意足,臉上又露出久違的笑意,心里甚感欣慰。
轉眼間,父親的粥棚已開了一個月。一算賬,略有“盈利”。如果不出意外,他們會堅持把粥棚開下去,起碼堅持到整個工程完工。在我們看來,父親是閑得發慌,沒事找事,可他卻認為是在做一件善事,盡其薄力改善身世卑微民工的生存條件。他不講回報,從還能幫助他人的舉動中獲得了樂趣,他像落日的余輝,溫暖了這些在外打工拼搏者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