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
2015年微生物菌肥試驗總結報告
李艷霞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本試驗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區主要種植模式中,引入微生物菌肥,測定生物菌肥對燕麥生長的影響及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為微生物肥源部分替代化肥、抑制燕麥病害及后續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1.試驗地設在烏蘭察布市農科所院內試驗基地,前茬作物為胡麻,肥力中等。參試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壩莜八號,畝播種量30萬株;當地化肥施肥量:二銨10千克/畝。
2.試驗處理
試驗設3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共9個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6×5=30平方米左右,株行距33厘米,區播種量0.40千克。
即:①處理A:全量化肥,不用菌肥(0.45千克二銨);②處理B:菌肥+75%化肥(0.04千克菌肥+0.34千克二銨);③處理C:菌肥+50%化肥(0.04千克菌肥+0.23千克二銨)。
成熟期在每個處理中隨機選取1平方米的樣方,收獲樣方內燕麥地上部分,將穗部取下,種子脫粒后曬干至含水量15%左右,稱重,計算成熟籽粒產量(表1);將穗部剩余部分,即莖稈和葉片于70℃下烘干至恒重,稱重,計算成熟期燕麥產草量(表2)。

表1燕麥成熟期籽粒產量記錄表(單位:千克/公頃)

表2燕麥成熟期產草量記錄表(單位:千克/公頃)
1.燕麥成熟期各處理籽粒產量最高的是處理C(菌肥+50%化肥),平均4066.9千克/公頃;最低的是A(全量化肥,不用菌肥),平均3366.8千克/公頃。燕麥成熟期各處理產草量最高的是處理A(全用化肥),平均9000.5千克/公頃,最低的是處理C(菌肥+50%化肥),平均8433.8千克/公頃。
2.各生育期病害發生情況。燕麥分蘗期各個處理均未發生病害;燕麥抽穗開花期、灌漿期的病害主要是紅葉病和葉斑病,未發現其他病害,紅葉病發生情況:處理B(菌肥+75%化肥)最高,處理C(菌肥+50%化肥)最低;葉斑病發生情況:各個處理的發病情況差異不明顯。
3.試驗結果表明,微生物肥源能夠部分替代化肥,不僅不會降低燕麥的生產性能,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增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