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劉 刊,徐偉剛,李潤平,陶恒沂
·教學園地·
我國潛水行業的現狀與潛水員的健康安全管理建議
劉文武,劉刊,徐偉剛,李潤平,陶恒沂
[關鍵詞]潛水員;健康;安全;管理
1前言
我國是一個潛水古國,也是一個潛水大國,有著近5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和約1萬平方千米的江河湖泊面積,潛水資源極為豐富。潛水活動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國防、體育運動和健身娛樂以及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技術手段[1]。隨著潛水事業的發展,潛水員的數量不斷增加。潛水員是潛水事業發展的主體,尤其是在商業潛水和軍事潛水中,他們的健康和安全事關潛水事業的前途和命運[1]。
潛水員健康與安全保障機制,應體現在健全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潛水及水下作業技術規則體系、潛水醫學保障體系、健全的潛水行業管理部門等,并依據潛水法規及技術規則實施有效地監督管理。主要的發達國家均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潛水法規及技術規則,并依據這些法規及技術規則進行了有效地監督管理[2]。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潛水行業相關法規及技術規則,但有關潛水員健康和人身安全保障的組織管理體制尚不夠健全和規范,也未與國際潛水組織和機構有關潛水員健康和安全保障的運行機制接軌。
2我國潛水員健康與安全管理現狀
2.1潛水作業的管理我國的潛水作業發展至今,其管理機構存在較大變更,還有待進一步明確。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潛水行業一直由交通運輸部門主管,期間,具體潛水業務管理部門演變過程是從交通運輸部航務總局、航務工程總局、海河運輸總局、水運局、港務監督局、海難救助打撈局負責,到目前是由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具體負責潛水業務管理工作[3]。然而,仍然有相當部分的民營潛水企業處于“無政府”狀態。他們不知道歸誰管,或聲稱沒人管,或者是不該管的部門在管。這些單位的潛水事故和潛水疾病的發生率極高、患病潛水員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嚴重威脅潛水員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2.2潛水行業規章制度為保障潛水員的健康與安全,便于常態化管理,自199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以來,先后制定了有關潛水、打撈的一系列國標、部標及行業標準。現有有關法規3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原交通運輸部3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證書年審辦法》,現有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8部以及其他相關條例和規定等共64部,使我國潛水員的健康與安全基本納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其中直接涉及潛水員安全與健康的標準和法規主要有以下8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原交通運輸部3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職業潛水員體格檢查要求(GB20827-2007),職業潛水員心理選拔方法及評價(GB/T24557-2009),職業性減壓病診斷標準(GBZ24-2006),潛水呼吸氣體及檢測方法(GB18435-2007),空氣潛水減壓技術要求(GB/T12521-2008),200 m氦氧飽和潛水作業要求(GB/T2455-2009)。總體來說,我國的潛水行業標準較為豐富,但對于某些標準和法規,頒布的時間較早,為適應潛水行業的發展,有必要進行修訂或更新;有些標準和法規我國尚未出臺,還有待潛水行業專家和行政管理部門,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細化、明確,盡快對現有的標準和法規體系進行充實。
2.3潛水及水下作業技術規則體系潛水及水下作業從業人員包括潛水監督、潛水醫師、潛水醫士、高氣壓急救員、潛水設備技術員、生命支持技術員、操艙員及各類潛水員等。雖然我國對上述某些人員的培訓和/資質標準進行了要求,但大部分缺少,尚待明確。此外,由于某些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權責不明、部門之間存在交叉現象,導致不少要求和標準存在著執行不力的現象;由于某些標準為非強制性標準,內容也有待改善,因而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4潛水醫學保障體系潛水作業與其他行業接觸的有害因素有所不同,因在水下作業,呼吸著高分壓氣體且大多為單人作業,一切防護措施主要由本人來完成。大部分從事潛水捕撈作業的潛水員上崗前雖然經過相關部門的專業培訓,但對潛水防護知識卻了解甚少。部分潛水員雖然對防護知識有所了解,也知道其危害性,但在實際作業中他們并不按照規則操作。特別是一些自攜式輕裝潛水員,為了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而違反潛水作業操作規則,超深度、超時限、超次數的作業,大多在高壓氣瓶內供氣量不足、自身吸氣較費力時才上升出水,致使在上升過程中不能按照減壓規則減壓出水。相當一部分潛水員都患過多次急性輕、中度減壓病,而又未得到正規、系統、有效的治療。有的潛水員因未與用人單位簽定勞動合同和未參加工傷保險,也未做上崗前及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當骨壞死病變已累及關節面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時,由于責任不清致使用人單位不愿承擔治療、賠償責任。潛水員則選擇放棄職業病診斷而不追究用人單位的責任。有些因患潛水疾病不宜從事潛水的潛水員,為了能繼續從事潛水作業而采取不理智、對自身健康不負責任的做法,體檢時找人冒名頂替、弄虛作假,嚴重干擾了職業健康檢查工作。這些都說明對潛水員的政策、法規宣傳不足,對潛水員的健康宣教工作還存在很大欠缺[4-5]。目前,我國還未建立潛水醫師的系統培訓、考核及認證制度,這是制約我國潛水醫學保障體系完善的重要因素。雖然有某些機構進行過潛水醫學相關的培訓,但培訓不系統,缺乏足夠的、有效的、貼近實際的實踐。特別是對于潛水這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來說,更是需要強化實踐在培訓中的作用。同時也未得到全國權威機構的認可[6-8]。
3對完善我國潛水員健康與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議
為了適應潛水事業發展、解除潛水員后顧之憂和提高潛水員健康水平,有必要完善我國潛水員健康與安全保障機制。
3.1理順潛水員的管理機構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實施,需要有具體的機構。雖然各國家和地區潛水員健康與安全管理的機構設置各不相同,但是職責劃分清晰,法律法規明確,因此在管理上并不存在困難。從各國情況看,基本上是實行職業潛水員和娛樂潛水員的區分管理,由政府和行業協會負責職業潛水員的健康管理,由非政府組織DAN負責娛樂潛水員的健康管理,后者執行前述機構發布的標準。
在我國,雖然目前已經明確,由交通運輸部救撈總局對潛水員進行管理[3],但可能由于管理的縱向和橫向關系不夠明確和細化,或者由于有關法規、文件精神尚未落實到位,導致不同省份的潛水單位(企業)歸不同行政部門領導,例如:有的省份歸交通廳管理,有的省份歸勞動廳管理,還有的省份歸海洋漁業局管理,甚至有個別省份存在擅自頒發潛水員證書的現象。我國的科學潛水員(如從事科研的潛水員、考古潛水員等)、娛樂潛水員的健康與安全到底歸誰管理、怎么管理也不十分明確。
因此,首先需要理順潛水員和潛水醫師的管理機構,劃分和確立各級管理機構的職責,確保不存在交叉、重復,以免發生事故后相互扯皮、互相推諉。潛水的安全關乎人的生命,各級管理機構需有專人負責、專人管理,發生潛水事故后,不僅要追究直接管理人員的責任,還需追究上級主管部門的責任。只有理順了各級管理機構的職責,才能保證政令暢通、管理高效,才能確實、有效地提高潛水員的健康與安全。
3.2完善潛水行業相關法律、法規與標準法律、法規和標準是各項管理實施的先決條件。雖然我國針對潛水員制定了不少的相關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職業潛水員體格檢查要求”、“職業潛水員心理選拔方法及評價”、“職業性減壓病診斷標準”、“潛水呼吸氣體及檢測方法”、“空氣潛水減壓技術要求”和“200 m氦氧飽和潛水作業要求”等,但即使是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潛水員管理辦法”這樣權威的、詳細的法規對潛水員相關的某些方面仍未涉及。如:潛水員的人身保險、潛水員的醫療救助、潛水員個人信息(檔案)的保存、潛水事故的鑒定等。對于已有的一些國家或行業標準,也非強制性,使得這些標準的實施存在難度。
因此,一方面,要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進行梳理、分析;另一方面,對那些陳舊的法律和法規及標準進行及時的更新,對尚未涉及的領域需盡早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同時要強化已有法律和法規的執行,使得對潛水員的管理變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潛水事故的信息收集系統,建立我國潛水事故的信息上報系統,通過潛水機構和醫療機構同時上報潛水事故相關信息,按年度對事故進行匯總分析,提出潛水預警。
3.3完善潛水員的培訓潛水員是潛水事業的生力軍和主體,好的潛水員不僅能提高作業效率,同時也能提升企業的利潤。對潛水員培訓到位,也有助于降低潛水事故的發生,間接為企業提升利潤[1]。
對于商業潛水員,主要進行的是大深度的飽和潛水,而這種潛水方式技術含量高,潛水員的培訓周期長,對潛水裝備和潛水相關人員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潛水員進行正規的、系統化的培訓。首先,需建立針對這部分潛水員的培訓機構。由于商業潛水員的數量較少,全國可設立1~2個商業潛水員培訓機構,對其進行培訓。其次,嚴格培訓內容。這些潛水員有必要在進行自攜式潛水培訓合格后再進行其他更深層次的潛水培訓(空氣常規潛水、混合氣常規潛水、飽和潛水),逐級深入。培訓需貼近作業的實際,培訓切忌重理論輕實踐,在培訓的過程中除訓練潛水員的潛水技巧之外,還有必要進行潛水安全的教育。此外,還需對潛水培訓機構進行定期的抽查、認證,確保培訓的質量。
對于捕撈潛水員,需由雇主負責對其進行培訓。雇主可就近選擇合適的潛水俱樂部進行培訓,對培訓合格的潛水員才簽訂勞動合同。對于在以往作業中出現過潛水事故的潛水員,視事故原因和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再次進行培訓。對于再次培訓合格的潛水員,雇主才可與其簽訂勞動合同。
所有潛水都必須持證上崗,適潛證書的有效期也有限,失效后視情況再次進行相關理論和/或實踐的培訓和適潛性評估,判斷是否適合上崗。相關職能部門需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培訓機構進行資質認證或審查,確保潛水員培訓的質量。
3.4完善潛水醫師的培訓潛水醫師貫穿在整個潛水過程當中。潛水醫師不僅承擔了潛水員健康(心理和體格)狀況的評估,而且還需密切關注潛水員在水下的活動,指導潛水員正確的減壓,出水后還需密切監測潛水員,以便發生潛水相關疾病后及時治療。因此,潛水醫師的培訓對于潛水員的健康和安全也至關重要,好的潛水醫師能預防潛水疾病的發生,使潛水疾病的致殘率顯著下降。
潛水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實踐性課程。受訓者需有前期臨床醫學的基礎。在我國,一般為本科或以上層次畢業。此外,需對申請受訓人員的入學資格要求、培訓內容和時間及考核程序與方法等進行規定[8-9]。可以參照歐洲潛水及高氣壓醫學醫師教育與訓練標準,將培訓分為4個等級[8]:潛水員體檢醫生、潛水醫生、高氣壓醫學醫師、高氣壓醫學專家或顧問。不同的認證等級人員完成不同的任務。若有可能,同一名潛水醫生同時可參加其他等級培訓,獲取相應證書,允許從事潛水醫生之外的任務,但必須以某一任務為主。
同時,對于認證的潛水醫師和其他保障人員,證書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他們可以通過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形式,獲取再認證。當然,像上述歐洲標準一樣,再認證的要求是相關人員必須從事潛水醫學保障一定時間,有豐富的實踐經驗[10-13]。對于管理機構,也需對我國的潛水醫師培訓機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測/抽查,以確保培訓的質量。
3.5建立中國潛水警報網娛樂潛水員在我國占有相當的比例,為了更好的為這些潛水員服務,有必要建立中國潛水警報網。由于潛水醫師這樣的專業人才比較稀缺,甚至是發達國家也不能保證所有的潛水現場都有潛水醫師值班。為了確保潛水員潛水作業時的健康與安全,讓潛水員在發生意外(發生潛水事故或潛水疾病)的情況下能及時得到專業而有效的救助,發達國家都普遍建立了潛水警報網(DAN),如美國DAN、日本DAN、亞太DAN等。DAN的宗旨是增進潛水員健康并為潛水員提供潛水安全保障的非營利性醫療服務。實踐證明,DAN的建立在使潛水作業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潛水員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專業醫療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立DAN,首先需確立負責人/機構。就我國國情來說,建立政府主導的DAN似乎更為合適。國外的DAN屬于非盈利性的非政府機構,其運營成本和費用來自于自身的創收或捐贈。我國的DAN可由政府承擔一定的運營費用。其次,確定我國DAN的職責。我國DAN除了對娛樂潛水員提供實時、有效的信息和援助之外,還可整合民間的潛水俱樂部或其他組織,通過開辦潛水培訓班、營銷等獲取一定的利潤,填補自身運營的缺口,以保證DAN的可持續運行與發展。此外,我國建立DAN后,即可申請加入國際DAN組織,從而我國潛水員在任何水域潛水作業都可以享受國際DAN組織提供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陶恒沂. 潛水醫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164-180.
[2]楊暢,靳巖林,肖衛兵,等. 國際潛水技術標準分析[J]. 海軍醫學雜志, 2012, 33(3):211-212.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2.03.036.
[3]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 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簡介[EB/OL].(2014-07-01) http://www.cdsca.org.cn/xhgk/201309/t20130911_1480957.html.
[4]盧曉欣,彭慧平,湯永建,等. 非正規潛水員減壓病發病狀況與防治對策探討[J]. 福州總醫院學報,2010, 17(3): 191,196.
[5]李學文,周海維,孫志勇,等. 大連周邊地區減壓病發病狀況調查[J].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2002, 9(2):105-106.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02.02.020.
[6]張慶河,戚麗君. 加強潛水軍醫培訓的思考[J]. 繼續醫學教育, 2004, 18(3):31-3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04.03.016.
[7]徐偉剛,劉濤,陶恒沂,等. 規范潛水軍醫培訓,增強潛水安全保障[J]. 海軍醫學雜志, 2008, 29(4):380-381.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08.04.047.
[8]劉文武,陶恒沂,鄭娟,等. 從澳大利亞潛水及高氣壓醫學培訓課程看我國潛水醫學教育[J]. 西北醫學教育, 2012, 20(1):61-63.
[9]劉刊,陶恒沂,劉昀,等. 國內外潛水及高氣壓醫學人才培養的比較[J]. 海軍醫學雜志, 2010, 31(1):44-46.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0.01.021.
[10] 何佳,陳新,陳銳勇.某次潛水打撈作業的醫學保障體會[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4,21(3):167-168.
[11] 廖昌波,付國舉,陳銳勇,等.中日兩國模擬飽和潛水系統比較[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4,21(2):138-139.
[12] 王才元,石海東,郭占軍.潛水員潛水過程監測管理系統研制[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5,22(5):393-394.
[13] 駱芝英,吳巖印,唐艷超,等.軍隊潛水員電子健康檔案的基本架構與功能[J].海軍醫學雜志,2015,36(6):491-493.
(本文編輯:林永麗)
[基金項目]第二軍醫大學教育研究課題資助(JYC2015010)
[作者單位]200433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潛水醫學教研室
[通信作者]陶恒沂,電子信箱:taohengyi@hotmail.com
[中圖分類號]R845.2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6.03.039
(收稿日期: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