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鋒 李銘章 王洪偉 高飛 莫濟賢 楊海寶
(東莞市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 骨科 廣東 東莞 523013)
?
關節鏡下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臨床效果分析
高鋒李銘章王洪偉高飛莫濟賢楊海寶
(東莞市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 骨科廣東 東莞523013)
目的觀察關節鏡下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ACL)損傷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分析東莞市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的32例膝關節ACL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結果術后1、3、6、12個月患者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增高(P<0.05)。前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和軸移試驗由治療前的陽性轉為陰性。結論關節鏡下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ACL治療交叉損傷短期效果顯著,能迅速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研究推廣。
關節鏡;前交叉韌帶;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
前交叉韌帶(ACL)是維持膝關節功能穩定的主要結構之一,對膝關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報道指出,采用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ACL損傷患者,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改善患者癥狀,恢復其膝關節功能[1]。東莞市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回顧性分析了采用關節鏡下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的32例ACL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東莞市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由同一組醫師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治療的32例膝關節ACL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4~48歲,平均(28.2±1.2)歲。受傷至手術間隔時間為1 d~5個月,平均(2.8±0.4)個月。損傷原因:24例為運動損傷,8例為交通事故損傷。合并癥:15例患者合并有內外側副韌帶損傷,7例患者合并有半月板損傷。臨床表現:術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部位腫脹、疼痛、行走不穩等癥狀。
1.2手術方法采用前內、外側入路方式,用關節鏡檢查患者韌帶損傷程度,后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具體如下。
1.2.1建立脛骨骨道采用定位器定位ACL脛骨,分別選擇脛骨結節位置前內側約1/3處和骨端足心處作為隧道前端口和內口并切口,置入克氏針,定位后撤走脛骨定位器,采用7.5 mm的LARS專用鉆沿克氏針鉆出隧道并清理。
1.2.2建立股骨骨道逆向沿脛骨隧道定位ACL股骨,選擇患者股骨骨端左膝1:30點位置(右膝10:30點位置),置入引導針,定位后,同上用7.5 mm的LARS專用鉆沿引導針鉆出隧道并清理,清理后置入引導鋼絲和套管。
1.2.3安裝韌帶用引導鋼絲從脛骨隧道將人工韌帶牽引入股骨隧道,后在關節鏡下調整,保證在股骨隧道內至少留有1 mm的自由纖維。先用LARS擠壓并固定股骨端韌帶,后旋轉脛骨段鈦螺絲釘半圈,使韌帶處于拉緊狀態,并多次伸屈膝調整關節韌帶,后保持90°屈膝姿勢,固定脛骨骨端鈦螺絲。
1.2.4檢查再次置入關節鏡檢查,保證韌帶張力和安裝位置合適,活動時髁間無碰撞,加引流管,并縫閉各切口,后做消毒、加壓、包扎、固定處理。
1.2.5術后鍛煉術后用冰袋冷敷患肢24 h,術后24~48 h內拔出導管;連續給予3~5 d的抗生素以預防切口感染。在護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①手術后第1天,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做髖內收肌和腘繩肌主動收縮鍛煉。②拔出引流管后行CPM訓練及關節屈伸訓練。③術后第2周可拄拐下地站立鍛煉。④術后4周,關節活動度接近正常,術后2個月可進行正常活動,3個月后可以進行游泳等運動鍛煉。
1.3療效評價全部隨訪記錄12個月以上,依據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并記錄比較患者術后1、3、6、12個月的膝關節評分情況[2]。
1.4數據處理采用SPSS 16.0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膝關節Lysholm評分為15~59分,平均(44.73±6.43)分;術后1個月評分為55~81分,平均(70.25±5.37)分;術后3個月評分為66~89分,平均(81.65±5.97)分;術后6個月評分為83~94分,平均(91.33±2.57)分;術后12個月評分為86~100分,平均(94.26±3.27)分。術后1、3、6、12個月患者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增高(P<0.05)。術前32例患者膝關節穩定性差,且前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和軸移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術后膝關節穩定性良好,且抽屜試驗等檢測呈陰性,其功能均有明顯改善。
ACL損傷后會使膝關節失衡,功能降低,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活動。目前ACL損傷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關節鏡下重建術,其常用的移植物人工韌帶、同體移植物、異體移植物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3]。研究發現自體移植術術后需要1 a才能恢復其韌帶功能,且早期易斷裂松弛受損,使患者早期活動受限,易并發膝肌力下降、疼痛等多種并發癥[4]。異體移植物術后多出現免疫排斥反應,影響早期效果。LARS人工韌帶符合生理學結構,且有較強的抗拉力,是人體ACL的273%。
仲鶴鶴等[5]對ACL患者分組后行LARS韌帶重建術和自體移植重建術,LARS組患者的運動評分明顯優于自體移植組,治療效果滿意。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效果顯著,12個月內均恢復正常,穩定性較好,未出現韌帶斷裂、滑膜炎、感染等并發癥。且術后8周內患者均恢復其日常活動,術后6個月后均可參加體育活動,膝關節功能和活動性均明顯增強,趨于正常。
綜上,關節鏡下行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治療交叉損傷效果顯著,能迅速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1]劉華,狄正林,章軍輝,等.關節鏡下一期自體腘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聯合LARS韌帶重建后交叉韌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227-1229.
[2]張傳開,馮暉,孫燚炎,等.關節鏡下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4(8):935-937.
[3]Trieb K,Blahovec H,Brand G,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cellular ingrowth into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ligaments[J].Eur Surg Res,2004,(36):148-151.
[4]季振濤,王少山.關節鏡下LARS人工韌帶及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J].臨床骨科雜志,2011,14(3):268-270.
[5]仲鶴鶴,劉毅,吳術紅,等.關節鏡輔助下自體肌腱重建內側髕股韌帶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療效[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5,40(8):1151-1155.
R 68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51
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