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玉,蘭孟焦,吳問勝*,潘 皓,侯隆英
(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2.江西省虬津農業推廣綜合站,江西九江330300)
江西省甘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謝 玉1,2,蘭孟焦1,吳問勝1*,潘 皓1,侯隆英1
(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2.江西省虬津農業推廣綜合站,江西九江330300)
為江西甘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針對江西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從優質專用型品種缺乏,種苗繁育體系不健全,加工產業鏈條短及產品附加值低等方面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業科技發展水平,加強農民專業化組織和行業協會的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培植壯大甘薯龍頭企業、實現產業一體化等方面提出發展江西甘薯產業的對策。
甘薯;產業現狀;發展對策;江西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是一種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及新型生物能源兼用作物,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等特點[1-2]。甘薯對人體具有抗癌、防癌等保健功效,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食物。甘薯加工產品多達2 000余種,且用途廣泛。由于其獨特的抗癌保健作用和諸多加工用途,已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因此,甘薯產業也被譽為成長中的朝陽產業。
甘薯是江西主要的旱糧作物之一,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栽培歷史,全省各地均有種植。近年來,隨農業結構的調整,種植甘薯對于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針對江西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江西省甘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1 種植條件
甘薯性喜溫,不耐寒,適宜栽植在年平均溫度10℃以上、夏季平均溫度22℃以上、全年有效積溫3 000℃以上、無霜期不短于120d的地區。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境內北部較為平坦,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全省猶如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區域內夏季濕潤多雨,冬季溫和干燥,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9.5℃,降雨量1 341~1 943mm,全年無霜期長達240~307d。全省土地面積16.69萬km2,山地和丘陵約占76%;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占全省總面積的56%。江西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宜甘薯等作物的種植。
1.2 種植面積及分布
江西甘薯種植受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前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處于緩慢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甘薯生產進入較為快速發展階段,種植面積由“七五”時期的11.6萬hm2擴大至“九五”時期的15.5萬hm2,年總產從28.4萬t提升至58.8萬t[3]。2000年以來,甘薯種植面積略有下降,穩定在14.6萬hm2左右;隨著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單產不斷提高。
甘薯在江西各市縣均有種植,受各地氣候生態條件、種植結構、生產技術水平、產品用途等因素影響,甘薯產業化的地域特色明顯。
贛南地區地貌主要是丘陵山地,年平均氣溫19℃左右,無霜期長,適合甘薯種植。在興國、寧都、安遠、信豐、于都、全南和定南等縣面積較大。種植類型有春薯、夏薯、秋薯和幼齡果園套種,以秋薯為主。前作以水稻、花生和煙草等為主,多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栽植,生育期120~150d,鮮薯產量1 500kg/667m2左右。甘薯主要用于淀粉提取、薯脯制作和鮮食;興國縣每年約種植0.3萬hm2淀粉型和食品加工型甘薯,用于加工興國魚絲和倒蒸紅薯干;寧都縣多種植淀粉型甘薯,用于加工寧都肉丸、魚丸等;安遠、定南和全南等縣主要生產鮮食型甘薯和食用紫薯,銷售至閩粵等鄰近省份。
贛中地區種植類型主要以夏薯為主,一般于5—6月栽植,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收獲,鮮薯產量在1 500~2 200kg/667m2。甘薯產品主要用于淀粉提取和鮮食,鮮食甘薯主要供給南昌、吉安等城市。
贛北、贛東北地區甘薯種植主要分布于永修、武寧、修水、都昌、余江、廣豐和玉山等區縣,主要用于淀粉提取。
1.3 甘薯品種及栽培技術
20世紀70年代以前,江西省種植的甘薯品種以勝利百號、南瑞苕和自繁自育的農家品種為主,品種單一,產量低。70年后期至90年代,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先后引進和推廣了徐薯18、南薯88、廣薯85-62、蘇薯4號、渝蘇303和巖薯5號等一批甘薯新品種,逐漸取代長期使用的勝利百號和南瑞苕等成為主栽品種。2009年,南昌設立了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2009—2015年,南昌綜合試驗站借助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平臺,又先后為江西引進示范了徐薯22、商薯19、廣薯87、寧紫1號、濟黑1號、泉薯9號、浙薯13和福菜薯18等,自主選育出贛薯1號、贛薯3號和贛渝3號等系列甘薯新品種。徐薯22和商薯19種植面積較大,分別占全省甘薯種植面積的26.7%和20.0%,主要用于淀粉加工,已成為江西甘薯淀粉加工的當家品種。食用品種以廣薯87為主,近年來逐漸替代曾經種植面積較高的蘇薯4號和巖薯5號,約占全省甘薯面積的5.7%;其他食用品種寧紫1號、贛薯1號和贛渝3號分別占全省甘薯種植面積的2.3%~3.3%。
栽培技術江西南北區域早期存在較大差異。贛南地區多采用開溝埋藤和平畦栽插;贛中部、北部地區采用頭苗栽插和起壟栽插;廣豐等區縣沿用傳統大壟雙行種植方式,壟寬1~1.2m;安義縣采用小壟密植,壟距0.65m左右。近年來,為規范甘薯生產,南昌綜合試驗站在江西省重點示范推廣壯苗繁育、壟作栽培、配方施肥、合理灌溉、長勢調節和綜合防治病蟲害等輕簡化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開展了主栽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制定甘薯綠色生產技術規程。針對丘陵山地進行小型機械選型及初步應用,彌補了農村勞動力的不足;在余江縣等平坦開闊的甘薯產區引進了北方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及配套作業機械,實現增產增收10%以上。
1.4 甘薯加工利用
江西省甘薯以加工轉化為主,其中加工轉化約占55%,食用鮮薯占30%,飼用占10%。甘薯加工主要是提取淀粉和制作薯干、粉皮、粉絲、凍米糖、魚絲、肉丸和面包等。江西甘薯企業主要有南昌市天豫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白云淀粉有限公司、江西意力勇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西國興集團百丈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和江西紅土地食品有限公司等。南昌市天豫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紅薯淀粉和粉絲,年生產精制紅薯淀粉8 000t、精制紅薯粉絲2 000t,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和美國等。江西國興集團百丈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甘薯制品主要為倒蒸紅薯干和魚絲,其中興國倒蒸紅薯干已收錄江西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名錄。
2.1 優質專用型品種缺乏
甘薯產業化開發離不開專用型品種的選育[4]。盡管我國“八五”期間甘薯育種向專用型方向發展,但生產上利用的品種仍然缺乏多樣化。目前,江西種植的淀粉型品種主要是徐薯22、商薯19等,部分偏遠山區仍在沿用徐薯18;食用型甘薯品種以廣薯87為主,水果型甘薯品種主要是贛渝3號,而其他高胡蘿卜素、高花青素品種種植較少。甘薯品種類型少,缺乏多樣化高效專用品種,限制了江西甘薯加工業的發展。
2.2 種苗繁育體系不健全
甘薯是無性繁殖作物,生產時利用薯塊繁殖的薯苗進行扦插。由于單位面積需種苗數量大,經營時間短,風險大,現有的種子企業、農技部門不愿承擔甘薯種薯種苗繁育及推廣任務。江西普通農戶的種苗以自留自育為主,繁殖規模小,品種易混雜,多年種植種性易退化;大戶和企業因缺少安全的種薯貯藏設施不保留薯種,主要依賴外省引種后自繁自育,頻繁的種薯調運容易造成甘薯病害的傳播和流行。種薯種苗繁育體系不健全,既影響甘薯高產潛力的發揮,又影響甘薯優良新品種的推廣速度。
2.3 加工產業鏈條短及產品附加值低
甘薯用途廣泛,其加工產品達2 000多種,既可加工成淀粉、粉絲、薯干和薯片等初級產品,又可精深加工成酒精、糖、淀粉衍生物、酶制劑以及各種有機酸等高附加值產品;淀粉加工后的薯渣可被高效利用,如用于提取粗蛋白、果膠、膳食纖維等[5]。
江西每年約50%以上的甘薯用于加工轉化,但加工的產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值不高,仍停留在薯干、薯脯、淀粉和粉絲等粗加工水平上,使得生產的甘薯制品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力弱。另外,鮮薯提取淀粉后,薯渣直接廢棄,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同時也造成周邊環境的污染。
3.1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業科技發展水平
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科技,而科技進步又依賴于研究經費的持續投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升甘薯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速專用型優異品種選育,滿足生產對品種多樣化的需求。廣泛征集國內外優質種質資源,尤其是淀粉型、鮮食型、食品加工型、葉菜型以及高色素、高胡蘿卜素等優異種質。優異種質資源是新品種培育的基礎,通過品種資源優化配置,育成滿足不同需求的專用型品種。
二是加快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發掘良種高產潛力。根據江西省氣候、環境及生產條件,重點研究、組裝、配套和推廣甘薯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著重解決栽插、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和貯藏等關鍵技術問題。
三是完善甘薯良繁體系,提高種薯種苗質量。依托科研單位,建立種薯三級良繁體系,吸收區域內技術過硬、實力較強的企業參與,改善種薯貯藏條件,使甘薯企業和種植大戶留得住種、繁得了種。
四是加強先進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與引進,降低勞動成本。江西省甘薯產業缺乏配套的農業機械設備,嚴重制約其產業發展。加強適宜江西丘陵山地使用的農業機械設備研發和引進,實現節本增效,對提升江西甘薯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是加強甘薯精深加工工藝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多數加工企業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求,應投入資本和引進技術,在甘薯深加工、精加工方面下足功夫,延伸產業鏈條,豐富產品類型,增加甘薯產品市場競爭力。
六是建立健全江西省甘薯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服務機制,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3.2 加強農民專業化組織和行業協會的建設,優化產業結構
在甘薯生產和加工環節上,農民和行業組織化程度低,普遍存在分散經營,規模小,各自為戰,內耗嚴重等現象。為甘薯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應鼓勵組建專業化經濟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一方面可以為薯農提供甘薯品種、技術信息和全程化技術服務;另一方面可以規范行業經營,形成完善的市場銷售體系。對于加工企業,應鼓勵成立甘薯加工產品協會,發揮協會組織協調作用,維持行業秩序,提高個體經營抵御風險的能力,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3.3 培植、壯大甘薯龍頭企業,實現產業一體化
培育龍頭企業是甘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6]。江西已有一批省級、市級甘薯加工龍頭企業,但企業的規模和產品檔次有待提升,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存在產品銷售前景不明朗、資金缺乏、原料不足等問題。培植、壯大甘薯龍頭企業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要實現甘薯產業升值,加強甘薯作物產、學、研聯合,對甘薯深加工進行系統研究,使甘薯產業成為高效益產業。
二是要通過政策扶持,給予政策優惠,適當增加甘薯產業扶助資金的投入,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生產基地,帶動農戶種植,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實現農民種植有目標,企業生產有原料、市場銷售有貨源的良性循環,以促進甘薯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1]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導報,2004(9):21-22.
[2]朱秀珍,田希武,王隨寶,等.甘薯發展前景及經濟效益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4):386-388.
[3]吳問勝,程春明,王瑞珍,等.江西甘薯生產與利用狀況及其發展前景[J].江西農業科技,2001(6):9-10.
[4]李愛賢,劉慶昌,王慶美,等.我國甘薯育種現狀及展望[J].山東農業科學,2011(1):38-42.
[5]劉惠知,王升平,周映華,等.紅薯渣及其利用[J].資源開發,2013(7):41-43.
[6]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發展[C]//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委員會.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馮 衛)
Status Quo of Sweet Potato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Jiangxi Province
XIE Yu1,2,LAN Mengjiao1,WU Wensheng1*,PAN Hao1,HOU Longying1
(1.Institute of Crops,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Jiangxi 330200;2.Qiujin General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Jiujiang,Jiangxi 3303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Jiangxi sweet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Lack of quality special varieties,unsound seedling breeding system,short processing industry chain and low value-added products were pointed out;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increasing investment for higher level of industrial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for more optimal industrial structure,cultiv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for integrated industry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xi sweet potato production.
sweet potato;status quo of industr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Jiangxi
S531
A
1001-3601(2016)10-0449-0160-03
2016-06-12;2016-08-20修回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建設”(CARS-11-C-08);江西省科技成果重點轉移轉化計劃“特色甘薯贛薯1號、贛渝3號的示范與產業化”(20152BBI90013)
謝 玉(1983-),女,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260658230@qq.com
*通訊作者:吳問勝(1973-),男,研究員,碩士,從事甘薯遺傳育種研究。E-mail:jxwensheng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