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平陽 高明利
?
干燥綜合征的中醫現代研究進展
葉平陽1高明利2
近年來由于生活壓力加大等原因,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發病率在我國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顯上升,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很大的痛苦,現以津液虧虛為基本理論基礎,論述干燥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汲取多位醫家學術思想精華,從而探討總結本病的辨證論治施治方法,從而說明中醫在干燥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中有確切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干燥綜合征;燥痹;病因病機;辨證;中醫治療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的,累及外分泌腺為主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祖國古代醫家根據其口干眼干等一派干燥的癥狀同時伴有關節的腫痛,故將其歸為“燥痹”一類[2]。該疾病病因病機復雜且尚不明確。中醫辨證施治對改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調整異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療效,具有獨特的優勢,下面介紹干燥綜合征中醫辨證施治方面的研究進展。
病因不外內外兩因,外因多為外感燥邪,內因多為素體陰虛復感他邪轉化而來。《類證治裁》有云:“燥有內因,有外因……陰于內者,津血奪而燥生”,說明內因主要責之陰津虧虛。病情初期首先累及四肢肌肉筋骨,可僅見口干眼干,病久燥甚成毒,更加消耗津液,繼則累及五臟,呈現一派“津涸水竭”之象。津血同源,津虧則血少,使陰液虧虛的癥狀加重[3]。
1.1 病因
1.1.1 素體肝腎虛弱不足 本病內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情志所傷或者勞倦過度;或為久病津血內奪;或因為誤治而津液過度耗損;或因過服辛溫耗散之劑,或因失精亡血,造成陰精虧虛而發為本病。肝主疏泄及調暢氣機,肝氣條達則氣血平衡,氣血津液充足才得以上行下達于機體各部;腎為先天之本,腎陰不足以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五官,故出現一系列陰虛之象[3]。
1.1.2 外感時邪耗損津液 清代醫家葉天士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說明溫邪最初多為累及肺臟,多表現為口鼻咽干等肺陰不足的癥狀[3]。盡管燥的性質類別屬陰,卻同于風熱火一類陽邪。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云“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說明火可以加劇干燥且傷津而導致內燥的發生[4]。
1.1.3 久病及血陰虛絡瘀 津血同源,兩者共同化生于營氣,正如《黃帝內經》所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又如《雜病源流犀燭》所云“……蓋燥盛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燥邪傷津耗液日久,必致血液枯少,臨床上可見長期貧血、乏力倦怠、食少消瘦、面色無華、失眠心悸等血虛表現的患者,進一步驗證了“津血同源”的立論。燥邪客稽日久后陰津虧虛,瘀血形成后阻滯氣機,津虧不能隨氣生發,更加加重燥象,同時血脈阻塞而化熱釀毒,如此惡性循環,加重燥痹的癥狀[3]。
1.2 病機認識
1.2.1 陰虛為本,腎為主要病變臟腑 現代多位學者認為此病陰虛津枯是其本質[6,7]。且本病發病人群多以中年女性為主,此時正為陰虛之期。本病基本病理基礎是臟腑陰津虧虛,而陰虛的臟腑主要為肺、脾胃、肝、腎,主要責之腎。腎為先天之本,腎陰不足不能涵木則眼目干澀;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而心火上炎;肺失腎陰濡潤則見鼻咽及皮膚干燥;脾為后天之本,腎陰不足無以滋潤后天之本則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可見口干欲飲、大便干結。故上述諸癥的根本在于腎之陰津不足。
1.2.2 毒、痰、瘀痹阻經絡
1.2.2.1 毒邪致病 燥毒在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本病病勢纏綿,日久可造成多器官損傷。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體內的生理病理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在體內過多的蓄積而成毒邪。毒既是病理產物又是病因。而燥毒又有內毒外毒之分[7],年邁體衰、陰精素虧、大病久病,本為陰精耗傷而虛熱自生,燥熱蓄積日久而成毒,此為內因之燥毒;而現代醫學中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污染及化學藥品的不良反應等亦可能成為外來之燥毒。此內外燥毒互為病因,共同加重了津液的耗傷。
1.2.2.2 瘀邪致病 燥熱日久,耗傷陰液,血脈枯干,血液停滯為瘀。瘀血絡滯而致使津液輸布之道受阻,津液失運,不能濡養全身筋肉關節及口鼻而致口燥、眼澀、膚干等干燥及關節筋肉不榮則痛等癥狀。或有一般瘀血的癥狀如肌膚甲錯、皮膚斑疹隱隱、面色晦暗、舌質紫暗、瘀點瘀斑,脈弦細澀[8]。
1.2.2.3 痰瘀致病 陰虧日久可致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腎氣虧虛不能蒸化水液則水濕不運,阻遏氣機,郁而化熱而煉液為痰,痰熱互結致使經絡阻滯,不通則痛,不僅表現為口眼干燥以及關節疼痛,還可發為黃疸、口中黏膩或口淡無味,舌苔黃厚膩等痰濕的癥狀。痰瘀聚集于機體的局部,則可見腺體及淋巴結的腫大。
2.1 從臟腑及病理產物論治 張懷亮教授多從少陽入手,以調暢氣機為先,同治肺、脾、腎三臟,重視瘀血,痰濁、濕熱等病理產物的蓄積,從整體出發,取得良好的療效[9];陸安康教授認為陰液虧虛為本病病理基礎以及氣、血的不足及痰、瘀的產生,受累臟腑主要在肝腎,治療本病首先注重滋養肝腎,氣動則載血行津,同樣主張補益脾氣,臨床分為陰虛內熱型、氣陰具虛型、濕熱型、脾腎陽虛型、痰瘀阻滯型五型論治[10]。
2.1.1 從少陽入手調暢氣機 干燥綜合征的發病與少陽樞機不利密切相關,氣機升降失司及水液代謝障礙。若邪犯少陽,可導致氣血津液不能正常地流通及濡潤機體,可引起臟腑、官竅、肌膚、筋脈失于滋潤,日久而成燥證。治療也常從少陽入手,以調暢氣機為先,常使用柴胡、黃芩之類,以柴胡之升散、黃芩之降泄來通調三焦氣機,半夏、陳皮等燥濕化痰,理氣散結,大劑量黃芪益氣,氣行則行血,共起調暢氣機,通利三焦之效。使氣機暢達、三焦通利、津液輸布有道。
2.1.2 平補陰陽,同治肺、脾、腎三臟 本病的發病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肺主宣發肅降,若肺的功能失調則產生一派內外俱干之像。脾主運化及升清降濁,若脾失健運或脾氣不升,則氣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就不能上輸于肺,灌溉四旁,布散周身。另外,干燥綜合征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因此時各臟器的生理功能正在衰竭。因此在干燥綜合征的治療中,在平補陰陽的基礎上,健脾、補腎、潤肺相結合[11]。
2.1.3 重視瘀血、痰濁、濕熱等病理產物 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亦非常重視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蓄積。從而達到氣機調暢,肺脾腎功能恢復正常,氣化津布的療效。董振華教授同樣重視瘀在本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將本病分為四型:燥毒瘀結型、陰虛血瘀型、氣虛血瘀型、氣滯血瘀型。燥毒瘀結可用升降散合三仁湯加減;陰虛血瘀常用增液湯,一貫煎或滋燥養榮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氣虛血瘀證可用補陽還五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生脈散加減;氣滯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加減達到行氣散瘀,軟堅散結的治療效果[12]。
2.2 從五臟陰虛辨治論治 陳穎將本病分為肝腎陰虛型、脾胃陰虛型、氣虛血瘀型[13];王氏也將本病分為三型:肝腎陰虛型以杞菊地黃湯;肺胃陰虛型以沙參麥門冬湯合益胃湯;陰虛夾痹型則養陰潤燥、通絡蠲痹[14],并且強調本病治療不能單純滋陰生津,活血化瘀亦十分重要。袁海波教授認為本病從發病部位可分為上燥、中燥、下燥:病及心肺多為上燥;涉及脾胃為中燥;病在肝腎大腸則為下燥。在臨床辨證方面,應本著“有諸內必形見于外”的原則,以養陰生津潤燥為基本治法,佐以益氣助陽通絡[15]。
2.3 從三焦論治 劉志勤通過三焦辨證,分為三步治療干燥綜合征:第一步在上焦,以導赤散合清燥救肺湯加減清熱潤燥;第二步在于中焦,以益胃湯合玉女煎加減;第三步在于下焦即腎,多為疾病病程后期,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加減滋腎[16],均取得理想的療效。
2.4 其他醫家辨證分型及論治 張碧擎多從郁論治本病,分為因虛而郁致燥以及因實而郁致燥。治療應以一貫煎加減;氣虛不足而郁,此證多見于疾病早期病癥不慎之時,眼干口干多不顯著,選方當屬逍遙散類。氣、血、火皆可致郁,三者并立可從肝論治,治療以四逆加養血養陰柔肝之品;痰、濕致郁,亦可傷陽氣,也可為其所遏而成郁,可用類藿樸夏苓湯之方[17]。羅珊珊主任將本病分為四型:即燥邪犯肺型、肝腎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及血瘀痰結型[18]。馮建華將此病分為五型:脾胃陰傷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陰虛型、脾胃陽虛型、氣滯血瘀型[19]。張穎將干燥綜合征分為六個證型:陰虛內燥證、氣陰兩虛證、血虛生燥證、氣滯血瘀證、痰濁內結證、燥邪犯肺證[20]。
綜上所述,各醫家多認同津液虧虛為疾病的本質,多從臟腑陰液虧虛及病理產物進行辨證論治,臟腑多涉及肝、脾、腎;病理產物為毒、瘀及痰致病,確立滋陰潤燥,佐以祛瘀化痰等為治療大法。我認為在疾病初起應多注重滋陰益氣,病程日久要注意痰瘀的病理轉化及肝腎的嚴重不足,以對應施治。
[1] 張乃崢.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診斷[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4):193-195.
[2] 王新昌,曹靈勇,范永升.干燥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芻議[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5):643-644.
[3] 衣蘭杰.滋陰生津、清熱化瘀法治療干燥綜合征陰虛內熱證的臨床觀察[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7.
[4] 鐘起誠.干燥綜合征之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2):73-74.
[5] 劉麗莉,高貴平.干燥綜合征中醫辨證治療八法[J].光明中醫,2006,21(3):21-22.
[6] 潘文奎.口眼干燥綜合征的辨證論治[J].遼寧中醫雜志,1988(5):21-23.
[7] 張水艷.干燥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J].中醫雜志,2009,50(5):468-470.
[8] 徐薇薇,汪悅.干燥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四川中醫,2014,32(3):16-17.
[9] 楊克勤,張懷亮.張懷亮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光明中醫,2015,30(2):245-246.
[10] 陸瑾.陸安康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精粹[J].中醫藥學刊,2003,21(12):1991-1992.
[11] 王芳,劉健.從脾論治干燥綜合征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21(8):1656-1658.
[12] 董振華.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綜合征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2001,20(3):9-11.
[13] 陳穎,張麗.養胃增液湯治療干燥綜合征探析[J].遼寧中醫志,2005,32(3):219.
[14] 王鴻慧.辨證治療老年干燥綜合征23例[J].湖南中醫雜志,1997,13(3):47.
[15] 袁智宇.袁海波教授辨證論治干燥綜合征經驗[J].中醫研究,2005,18(8):53-54.
[16] 劉志勤.中醫三步治療干燥綜合征述要[J].中醫藥學刊,2005,23(3):345.
[17] 張碧擎,周學平.從郁論治干燥綜合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33(12):24-25.
[18] 張穎,王瑜萍.羅珊珊主任診治干燥綜合征經驗[A].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術會議,2014.
[19] 馮建華.干燥綜合征的辨治[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8,5(12):41.
[20] 張穎,馬宗仁.中醫治療干燥綜合征的經驗總結[J].中外醫療,2008,27(31):94.
1.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碩士研究生2014級(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病科(沈陽 11003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57
1003-8914(2016)-19-2900-03
?兆榮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