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偉
韭菜遲眼蕈蚊,又稱黃腳蕈蚊,其幼蟲通常稱韭蛆,屬雙翅目、眼蕈蚊科,喜食大蒜、洋蔥、小蔥、大蔥等百合科蔬菜,偶爾也為害芹菜、青菜、萵苣等蔬菜,是棚室和露地韭菜的重要害蟲之一。
1. 發生規律 ? 韭菜遲眼蕈蚊1年發生3~6代,各地發生代數因氣候條件和保護設施不同等影響而有差異。在黑龍江1年發生3~4代,天津4代,浙江6代。一般多在4~6月和9~11月發生,若晚秋氣溫偏高也會出現第七代。以幼蟲在韭菜的鱗莖內、地下根莖以及根部周圍4~6厘米土中等處群集越冬,翌年化蛹、羽化,并產卵為害。成蟲白天在陰濕弱光環境下活動,夜晚多棲息于土縫中。成蟲上午飛翔、交尾最盛,飛翔高度一般不超過2米,間歇擴散可達百米左右。對糖醋味和黃色有較強的趨性,喜在地表土塊下或韭株鱗莖和葉鞘縫隙內產卵。雄蟲有多次交尾的習性,雌蟲不交尾也可產卵,但卵不能孵化。雌蟲交尾后2天開始產卵,卵堆產,少數散產,晝夜均能產卵。單雌產卵100~300粒。幼蟲有群集性。初孵幼蟲先在韭株的葉鞘、幼芽、芽上蛀食,其后從地下部的鱗莖和嫩莖蛀入為害。為害輕時韭株變軟、矮化、枯黃、萎蔫,為重時致使斷莖、腐爛,甚至缺苗斷壟,使整墩韭菜死亡。幼蟲共3齡,經15~18天老熟,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蛹經4~5天羽化為成蟲,雌成蟲壽命為2~14天,雄成蟲3~12天。幼蟲的發生隨土溫變化而變化,一年中露地和棚室韭菜分別在春秋季、冬季受害最嚴重。
2. 形態特征
①成蟲。體黑褐色,體長2.0~4.5毫米,翅展約5毫米。復眼在頭頂成細眼橋。觸角絲狀,16節。足細長,褐色,脛節末端有刺2根。前翅淡煙色,緣脈及亞前緣脈較粗,后翅退化為平衡棒。雄蟲略瘦小,腹部較細長,末端有一對抱握器;雌蟲腹末粗大,有分兩節的尾須。
②卵。白色,橢圓形,長徑0.24毫米,橫徑0.17毫米。
③幼蟲。體白色,半透明,無足,頭漆黑色,有光澤,體長5~7毫米。
④蛹。初期黃白色,后轉黃褐色,羽化前灰黑色,頭銅黃色,有光澤,為裸蛹。
3. 無公害防控技術
①農業防治。早春韭菜萌發前,用釘齒耙淺松根際土壤,同時耬凈簇間枯葉、雜草并曬根,減輕為害。早春或深秋持續灌水3天以上,淹殺韭蛆幼蟲。在成蟲產卵和幼蟲孵化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9月份),在韭菜畦面上撒草木灰,促進畦面干燥,降低蟲源密度,減輕為害。行間深埋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千克/米2,增強植株抗蟲害能力。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蟲的趨性,在成蟲羽化初始期,應在菜園設置糖醋液或黃板誘殺成蟲,降低蟲源基數。
③化學防治。噴霧防治成蟲:在成蟲盛發期,可交替選用20%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40%辛硫磷(倍腈松)乳油1000倍液,10%菊·馬乳油2500倍液噴霧防治。
灌根防治幼蟲:在韭菜葉尖開始發黃變軟、出現倒伏時,及時在根際灌藥,可選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或25%喹硫磷(喹惡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肟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敵百蟲(毒霸)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0.9%阿維菌素(蟲螨克)乳油1000倍液,或1.1%苦參堿粉劑250倍液等。注意不同藥劑要輪換使用。
(作者聯系地址:黑龍江省富錦市城東街道辦事處 ? 郵編:15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