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嘗試分析我國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的現狀,探討造成我國目前景區門票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以期對旅游的發展助益。
關鍵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原因
前言: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旅游景區(點)管理體制的改革,關于景區門票價格上漲的問題逐漸被人們所關注。自2000年9月我國發展委員會將20個著名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管理權限下放給地方之后,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便不斷上漲,甚至有競相漲價的趨勢。特別是在2005年尤為明顯。各地景區門票價格競相漲價的結果致使我國旅游門票價格總體偏高,而且隨著景區門票價格的不斷上調,使得景區旅游產品的福利性質難以完全體現,也不利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和健康發展。本文將嘗試探討景區門票價格的影響因素以及造成我國目前景區門票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并且在分析上漲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制定景區門票價格應遵循的原則以及所采取的定價策略。
一、我國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現狀
(一)門票價格水平總體偏高
相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旅游景區門票的當前價格水平總體偏高。2000年,一些景區(北京故宮、四川九寨溝、安徽黃山等)的門票價格的制定權由國家下放給了地方。自此,我國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便開始一路走高。2005年被稱作是我國旅游景區的漲價年。其中,故宮門票價格首先上調,在淡季時由原來的40元/張漲到了80元/張,在旺季時從60元/張調整為100元/張。下面我們可以通過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景區門票價格做一對比(表1.1)。
從表1.1可以看出,表中景區的門票價格在我國居民月平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據相當高的比重,尤其是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更高,特別是在2006年,九寨溝的景區門票價格甚至占到了農村居民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89%。
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顯得明顯偏高,而且我國景區的門票價格在居民人均月收入的比重也普遍高于其他國家(見表1.2)。
(二)門票上漲趨勢明顯
2005年被稱作是我國旅游景區的漲價年,北京包括故宮、長城在內的六處著名景點漲價為隨之而來的全國性景區門票漲價浪潮揭開了序幕,緊接著,四川的九寨溝、黃龍、湖南的張家界武陵源、安徽的黃山、福建的廈門鼓浪嶼、河南的嵩山少林等景區便紛紛加入了漲價的浪潮中[3]。2007年,面對公眾對全國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上調所表示出來的強烈不滿,國家發改委出臺了禁令通知,對門票價格的調整頻度進行限制,通知規定我國各旅游景區必須滿3年及以上才可再度調整門票價格。國家發改委出臺這項禁令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各地旅游景區頻繁漲價的現象,初衷是希望這項禁令能成為遏制各地門票價格上漲的“緊箍咒”,然而卻沒料到這個禁令反而變成了各旅游景區進行門票提價的令箭,成了我國旅游景區漲價的周期表。2010年,距禁令出臺剛好三年,多家旅游景區又開始醞釀著調高門票價格,再次掀起了漲價熱:湖北武漢黃鶴樓公園門票在沒有召開聽證會的前提下,未向公眾提前告知的情況下,便自行將門票價格從50元上調到了80元,每張門票的價格整整上漲了30元,漲幅高達60%。洛陽龍門石窟的門票價格也由原來的80元/張上漲到120元/張。
(三)“門票經濟”現象突出
目前我國旅游景區中過分依賴門票收入的問題比較突出。由于國家財政對旅游景區的撥款遠遠不能保證維持景區的正常運行和維護,所以提高景區門票價格對于增加景區財政收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致使很多景區都把門票收入當作“搖錢樹”,把提高門票價格作為保護景區和發展的最好借口。有的甚至占到景區總收入的一半,甚至有的景區可以高達90%。門票收入成為了我國旅游景區經濟收入中比重最大、來源最直接的收入。以安徽黃山為例,其2005年-2009年景區門票收入占總收入的35.5%左右(如表1.3)。黃山旅游景區已經是一家上市旅游公司,因此其管理體制相比其他景區來說還是屬于比較成熟的,因此其經營的業績一直非常良好,然而即便如此,黃山景區的門票收入依然在其總收入中占到了約30%。那么其他一些知名度較小的景區的狀況便可以想象。相比較而言,在那些旅游業發展非常成熟的地區或國家,游客只需要花費其旅游總消費的30%在門票和住宿以及交通上面,其余的70%則用于購物、餐飲和娛樂上面。
二、旅游景區門票價格上漲原因分析
(一)對景區功能定位錯位
功能定位錯位是指對公益性和準公益性旅游景區旅游功能定位的錯位,即把公益性和準公益性的旅游景區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會公益性功能,變成了經濟功能,混淆了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界限[4]。造成這一錯位的真正原因在沒有處理好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關系的前提下,僅僅簡單地把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等同起來,妄圖希望通過市場經濟的價格杠桿來調節其供需關系。然而,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是完全不同的。準公益性旅游景區是一種主要依托其旅游資源的旅游產品,并不能完全依照價值規律來制定其門票價格。
正是由于這種錯位的存在,再加上有些旅游景區的經營者單純看到景區產品的經濟性而忽略了其社會性,才會致使現階段的門票價格明顯偏高,并且已經超出旅游者經濟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圍。
(二)國家財政補貼有限
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旅游景區首先帶有非常明顯的公益性質。正因為旅游資源的這一特性,國外許多景區都能獲得本國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世界各國的政府也會撥款專項資金用于景區發展,并且政府還不斷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撥款。相比較而言,我國政府針對景區的財政補貼卻十分有限,因此,我國的各旅游景區都是依靠門票收入作為其景區收入的主要來源的。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對國內177個重點旅游景區的的財政補貼僅為 1000萬人民幣[5],再將這筆撥款分配到各個景區,每個景區所能分到的撥款非常有限,景區的正常運行如果單靠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而來自于景區的經營性收入和社會捐贈的收入也很有限,這就使得景區門票收入成為我國各地景區收入的重要來源,甚至是有的景區收入的唯一來源。一方面,國家的財政補貼有限,獲取收入的途徑也較少,另一方面,景區還想要獲取足夠的景區保護、項目開發、管理維護等方面的經費就只能通過門票收入獲得了。因此,提高門票價格用以增加收入成了各景區發展的首要選擇。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會漸漸抹煞了旅游資源的社會公益性。
(三)盲目追求經濟利益
在追求經濟發展目標的大背景下,很多旅游景區管理部門在實際操作中都變成了一個個追求利益的企業,他們管理的重心放到了片面追求景區的營利能力,保護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四川九寨溝為例:九寨溝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水資源奇觀,首要的保護原則應該是保持其原始的自然風貌,盡量降低人類活動對景區的影響。但是,其管理部門很明顯忽視了這樣的首要原則,不但不推出措施對游客限量以維持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反而還在積極的準備新景點的開辟,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不少專家都透露由于九寨溝在規劃時,并沒有計算出正確的環境承載量,致使九寨溝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所帶來的生活垃圾使得水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就目前來說,管理部門的當務之急是加強九寨溝景區的環境保護以保護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力,但從相關部門的做法來看,怎樣大幅度的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增加其旅游收入才是重點,畢竟,門票收入是可眼見的經濟收益。
(四)門票價格調整程序不規范
按照我國的相關規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必須審核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成本調查和價格聽證是其調整過程中兩個非常重要環節。然而當前景區成本調查的客觀性和正確性都是值得商榷的,有些旅游景區提供的成本預算中有數額相當大的的部分是用于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的。另外,價格聽證原本是是政府行政決策過程中科學化、民主化的體現,是政府在價格管理上的一次創新。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夠規范和完善的現行聽證制度,反而為一些旅游景區漲價提供了便利。另外,聽證會的代表的選擇也是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的,并且也缺乏必要的監督,是的聽證會代表的選擇比較不規范,這也給有些旅游景區利用聽證會提價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在事前先把漲價意圖滲透,有意控制聽證會意向。另外,聽證會的信息獲取存在嚴重不對稱的現象。主管部門一般是先將調價方案發給聽證會代表,而調價的具體情況代表們是沒辦法也沒時間去提前獲知的,最終導致聽證會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謝培培.國內旅游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價格管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2]依紹華.對景區門票漲價熱的冷思考[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05.
[3]周麗潔,熊禮明.論旅游門票亂漲價中的“門票經濟”及其治理[J].消費經濟,2010,(1):66-69.
[4]向富華.交叉補貼戰略在旅游業中的運用——對杭州西湖免費開放的思考[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8,4(1).
[5]向榮.關于景區門票定價機制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05,25 (10):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