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通是旅游的命脈。隨著立體化、全域化交通體系形成,尤其是2015年6月18日,滬昆高鐵上海至銅仁段開通運營,標志著銅仁走進“高鐵時代”。銅仁是貴州和西南地區的東門戶,同時也是貴州和西南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豐富的“紅、綠、古”三色旅游資源。高鐵時代的到來將使銅仁旅游業發生“革命性”變化。本文基于高鐵帶來的旅游市場的變化,分析銅仁如何以滬昆高鐵開通為契機,使高鐵成為推動銅仁旅游業發展的新動力。
關鍵詞:高速鐵路;銅仁旅游業;發展前景
一、高鐵時代給銅仁旅游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一)旅游交通便利
銅仁作為貴州和西南地區的東門戶,“一腳踏三省”,是黔湘渝兩省一市的交界城市。銅仁——鳳凰機場到北京、上海、廣州、長沙、貴陽航線的開通和杭瑞高速與渝湘高速的運營,拉近了銅仁與省內外的距離, 2014年12月26日,橫跨貴州省貴陽、黔南、黔東南的貴廣高鐵的開通運營;2015年6月18日建成滬昆客專長沙至銅仁南站的開通運營,300公里的時速將大大縮短銅仁與省內外其他城市之間的時間和距離。為了順應高鐵的發展,貴州省政府著力推動省內“城際鐵路”建設五年(2015—2020)規劃:貴州將每年建成一條高速鐵路。2015年建成滬昆客專貴陽至長沙段,實現貴陽與長三角、京津冀的快速連接;2016年建成滬昆客專貴陽至昆明段,實現貴陽與滇中城市群的快速連接;2017年建成重慶至貴陽快速鐵路,實現貴陽與成渝經濟區及以北地區的快速連接;2018年建成安順至六盤水高速鐵路,形成貴陽至六盤水2小時交通圈;2019年建成成都至貴陽客專,形成貴陽北上成渝、關中等經濟區的快速雙通道;2020年建成貴陽至南寧快速鐵路,實現貴陽與北部灣的快速連接。[1]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迎進來”。高鐵為人們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必將為銅仁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二)客源市場空間格局的改變,打破了原有的旅游模式
客源是影響旅游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受距離衰減規律的影響,離旅游目的地越近,旅行的發生率越高;距離越遠,旅行的發生率就越小。湖南懷化、邵陽、芷江、吉首、張家界;重慶秀山、酉陽、黔江、彭水、武隆、南川是銅仁旅游業的主要客源地。高鐵的開通將大大縮短游客到銅仁的距離和時間,擴大銅仁吸引的半徑。上海、杭州、武漢、長沙、廣州、桂林等高鐵沿線重點城市來銅仁旅游的潛在游客將會越來越多,個性化的旅游需求也會表現更強烈,來自不同地區游客的旅游價值訴求不同,面對差異化的市場需求應進行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精細化設計。
(三)區域核心地位凸顯
滬昆高鐵路途經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6座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線路全長2264公里,是中國東西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鐵鐵路。滬昆高鐵在長沙與京廣高鐵相連,實現了銅仁到懷化只要30分鐘,到長沙2小時,到貴陽1小時,到廣州4小時,到昆明3小時,到桂林3個小時,這樣,銅仁以4小時為半徑,可到達中國6個比較發達的經濟體。
二、高鐵背景下銅仁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品牌效應不強,創新力不足
銅仁具有豐富的“紅、綠、古”三色旅游資源,其中包括以木黃、周逸群烈士故居、南腰界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銅仁大峽谷、烏江畫廊、黔東草海、亞木溝、思南石林等為代表的綠色文化,以石阡萬壽宮、苗疆古戰場—苗王城、千年古鎮——寨英等為代表的古色文化。銅仁旅游資源豐富,景觀類型多種多樣,但缺少品牌旅游區域、品牌旅游產品以及知名旅游企業,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旅游創新力度不夠。一是缺乏旅游產品創新觀念。銅仁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比較豐富,但以此為主題的有名的旅游產品寥寥無幾。旅游景點上銷售的物品,大都是從外地批發的,具有本地區的區域物品卻很少,忽略了游客對本地區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獨特的“鄉土味”和“民族味”的需求。譬如,沈從文筆下神秘的湘西,近年來因影視走紅的湘西匪事,進而各景點都是 “土匪系列”物品,遍地的土匪雞、土匪酒、土匪菜,前來旅游仿佛掉進了“土匪”窩,嚴重破壞了武陵山區原有的民族味、鄉土味;二是不能很好地整合優化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產品。銅仁的民族生態文化旅游與湖南湘西、重慶秀山等各地的民族生態文化旅游項目雷同性大,缺乏個性。如近年來,黔湘渝都在相鄰邊區下大力氣打造地方建筑特色,受鳳凰古城的率先走紅,于是重慶秀山、湖南湘西、貴州銅仁爭相把邊區小城鎮、公路沿線的房屋立面,都生硬地改造成具有徽派建筑特征的青磚黑瓦、飛檐檐翹角,千里武陵滿眼微派風光,喪失了武陵山區所獨有的建筑特性和文化特征,讓遠來的旅客產生民族村落千寨一面的感覺;到處都是機制的青石板、風雨橋,粗獷的大碗酒和長桌宴也成了各個民族古村落的共性表達,文化特色表達生硬,缺乏個性,導致村村都像香格里拉,寨寨都唱耶羅耶,整體形象不夠突出,地域形象缺失[2]。
(二)旅游產業合作不緊密,集聚程度不高
近年來,銅仁雖然不斷調整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搭建產業合作平臺,但是旅游產業間的合作仍然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一是旅游合作觀念淡薄。由于各旅游企業的不可替代性,旅游產業部門容易形成“自大”心理,不愿意與其他旅游部門合作;二是旅游產業合作機制缺失。產業間的合作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目前,銅仁市內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行業沒有建成合理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平臺,旅游產業廣泛合作缺乏激勵機制。三是短期利益的合作導致了旅游質量下降。由于過度追求合作的短期經濟利益,導致旅游線路過長、游玩時間縮短,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愉悅感下降。
(三)基礎設施滯后,接待能力不足
隨著高鐵的開通,客流量的增加勢必對旅游服務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銅仁景區內基礎設施落后,旅游產品吸引力弱。以苗王城景區、銅仁大峽谷為例,近年來苗王城景區通過修復建設和大力推介,其整體形象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后續投入不足,景區尚未深度開發,無酒店,景身短(游覽線路和旅游過程短),整個景區不用兩個小時即可走完,即便加上看民俗表演或在農家樂用餐時間,旅客在景區逗留時間最多也不過兩三個小時,靠門票維持、留不住旅客成了熱鬧背后的尷尬;又譬如進入銅仁大峽谷的道路存在路面窄、彎道多、行車難、停車難、承載客流量小的弱點。許多景點除了讓游客觀賞外,在新的旅游要素‘商、養、學、閑、情、奇上幾乎是空白,這與“山上游、山下住,景區游、城里住,山城聯動,協調發展”的大旅游發展要求相差甚遠。
(四)旅游營銷能力不強,區域旅游知名度不高
銅仁近年來雖然組織參加了各種旅游展銷會和旅游推介會,但營銷效果不是很明顯。一方面強調整體性的營銷戰略不強,另一方面,沒有根據客源地市場需求,制定差異化的營銷策略。此外,需要重視網絡技術在宣傳促銷中的應用。
(五)銅仁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發展旅游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人員隊伍素質,決定了旅游業發展的水平與質量。銅仁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一直以來缺乏一批素質高、能力強、創意豐富的旅游專業人才,尤其是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和資本運作的人才,造成銅仁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水平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大、市場推廣不夠。
三、高鐵背景下銅仁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旅游業是銅仁最具后發優勢和趕超潛力的先鋒產業和開放產業。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4.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23.8%,旅游業呈現“旺季火爆、淡季不淡、日新月異”的良好發展態勢。[3]為迎接高鐵時代,真正實現以大交通引領大旅游、以大旅游吸引大投資,以大投資帶動大發展,推動全域旅游,加快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市各級有關部門要如何緊緊圍繞“商、養、學、閑、情、奇”新旅游六要素的產業定位和今后三年我國旅游發展“515戰略”,不折不扣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的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10件大事;要如何大力發展“高鐵時代”的現代旅游,已成為銅仁旅游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競爭力
按照打造“梵天凈土、桃源銅仁”的形象定位,依托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堅持系統協調、地域特色原則,樹立全市“大旅游”理念。在已完成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家,梵凈山景區通過國家5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審,“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銅仁模式成為全省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優化資源配置。整體推進梵凈山、苗王城等重點景區建設,加快形成銅仁旅游“金三角”格局,突出“一山兩江四文化”旅游特色,主打梵凈山、苗王城旅游品牌,主推思南、松桃、石阡旅游產品,把全市15個重點旅游景區做美,把74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做活。持續增強以梵凈山為核心的多元化特色旅游產品競爭力。將銅仁建成特色鮮明、設施完備、服務優良的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和苗族文化體驗與生態休閑旅游型國內知名旅游區。
(二)加強區域協調發展,以區域產品吸引力帶動地方旅游吸引力
高鐵加快了沿線城市的串聯,使得銅仁與外部聯系越來越密切,加之旅游的異地性特征,攜手沿線城市,打造精品線路,加強區域協調,實現互利共贏,成為銅仁旅游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走省際合作和區域間合作道路,建立省際、區際間旅游“大蓬車”,實施線路合作、信息共賞、互發團隊、投資聯動等舉措,謀求在合作中贏得旅游強市的戰略地位。針對梵凈山、苗王城等大型特色旅游景區、寨英古鎮、九龍湖、石梁—木黃紅色旅游等景點、銅仁的民歌文化——苗歌、侗歌系列,可以考慮與湖南的鳳凰、張家界、邊城、重慶酉陽的桃花源、武隆的仙女山、重慶的花燈、黃楊扁擔等景區(點)合作,共同設計互通、互惠的主流線路,與其他景區互補共贏,走區域協調發展道路。二是加強區域內部協調發展道路。銅仁作為貴州省的一個旅游業發展區域,其內部有若干個小區域,這些小區域間需要內部協調發展,優化組合,提高銅仁整體旅游市場競爭力。
(三)著力增強文化內涵,突出產品特色,實現旅游產品差異化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流。”[4]立足銅仁民族文化特色,加快挖掘其歷史、地理、民俗、民族等文化元素,加強對歷史古跡、文化村寨的保護和管理,變資源為旅游產品,原汁原味的展示出民族特色,實現旅游產品多樣化、系列化、配套化,打造全國苗族、侗族、土家族等特色旅游品牌。使民族區域文化實現產品化、商品化的轉變,培育新的新增長點。通過收集苗族、侗族、土家族的文化“真實符號”,以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或是生活習俗場景的再現,不斷推出針對不同主題、不同層次、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多樣文化旅游產品:譬如體驗苗族歷史文化的古跡游、體驗苗家、侗家生活的度假游、節日的民俗游、農事活動的農耕游、相親戀愛婚慶的婚戀游(提親、“討口氣”、“討八字”、過禮、哭嫁、接親、辦喜酒、鬧新房和回門等)、美食游,再點綴以精致的松桃苗家銀飾、苗繡、花腰帶、繡荷包;侗家玉屏簫笛、油茶、花環、情人草標、小物件等,使游客能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體驗鄉村旅游回歸自然的真實,為游客提供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空氣新鮮、民風淳樸的家園環境,充斥著濃郁民族風情的世外桃源,把旅客從城市的樓房、汽車、躁動中解放出來。增加過境游和過夜游的游客數量。真正實現構建快進慢游新體系放大高鐵效應。
(四)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旅游業發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旅游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因此,要立足高遠,盡快從三個渠道解決銅仁旅游業發展中的人才問題:一是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修養和素質。政府采取開辦職業學校、崗前短期培訓等形式對其從業人員尤其是專業表演人員、管理人員和能歌善舞、會民間絕技藝術的民間藝人進行旅游文化知識的培訓;二是努力吸引大學生從事旅游工作。目前省內外很多高校設立了專科、本科、碩士等層次的旅游專業,旅游部門應通過相關優待政策提高旅游從業者的工資水平、工作地位,使大學生在旅游崗位上獲得發展和施展才華機會。三是引進旅游高級管理及技術人才。確立旅游人才引進戰略,制定相關獎勵和優待政策吸引省內外旅游人才。為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條件。同時,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穩定現有的人才隊伍,遏制人才和絕技藝術的外流。著力培育一支具有國家級資質的旅游營銷隊伍及熟悉地方人文地理和行業規范服務的導游隊伍。
(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體系
高鐵時代的到來,必然對銅仁基礎設施建設、旅游交通網絡、景區景點接待等配套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城市道路、通往主要旅游景區的道路和景區游步道上,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醒目位置設有交通指示牌,旅游景區指示牌。二是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實現游客進入景區的無縫對接。開通高鐵站、高速出口、火車站、汽車站等游客集中點至旅游集散中心的公交車或專線車;由旅游集散中心開通到各景區(點)的定點旅游專線,形成公交、公路客運等多層次的交通網絡;市旅游集散中心要逐步開通市區至銅仁——鳳凰機場、滬昆高鐵銅仁南站、杭瑞高速銅仁南、北出口的旅游班(專)線。三是提升住宿、餐飲水平。高鐵的開通,商務游、周末游成為常態,高端游客增多,必然勢必對住宿、餐飲提出更高要求,要力爭建設高星級賓館和游客賓館及特色餐飲店,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游客需要。從而實現深度旅游消費代替“門票經濟”,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主流。
(六)加強旅游“促銷”
一是加大推介炒作力度。運用現代宣傳手段,通過電視專題片(光碟)、精美圖冊、服務指南、PPT圖片和新聞媒體等方式,籌劃熱點,制造轟動效應;二是建立主動融入機制,利用三省交界優勢,除貴陽外,還必須加強與湖南、湖北、重慶等省會經濟圈旅游城市間合作,聯手推出一批跨行政區域的精品旅游線路,做到資源共享,互動互惠,這一點對于武陵山腹地的銅仁猶為重要。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提倡“王婆”精神,著力打造一支具有國家級資質的旅游營銷隊伍及熟悉地方人文地理和行業規范服務的導游隊伍,抓住一切機會做好營銷,如爭取將電視專題片(光碟)、精美圖冊、服務指南免費在航班、長途大巴、列車上發放。
總之,銅仁應當充分依托“一腳踏三省”區位優勢,深刻認識抓好旅游項目是根本、營銷是核心、文化是靈魂、服務是基礎,圍繞旅游新、老“六要素”科學合理保護、開發、利用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力爭將旅游村、歷史文化古村寨全部打上“文明名片”, 從而推動全市旅游產業改革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貴州都市報,2015年3月12日
[2]羅宏:《松桃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路徑探析》,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出版,2014年第五期。
[3]劉奇凡.全市旅游工作暨文明創建命名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3月26日。
[4]談露潔.啟動城市文化工程千年古城奉節迎來文化新生。2010您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