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毅鑫
摘 要:旅游文化作為旅游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一直以來是學界研究的重點。然而現階段的關于旅游文化的學術著作更多的停留在旅游資源的層面上,真正探究文化本質的較少,本文從文化與旅游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關于旅游文化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文化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研究
一、關于旅游文化的認知
(一)關于文化
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往往離不開對于文化的探索。關于文化的定義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在馬波( 1998) 所著的《現代旅游文化學》、沈祖祥(1999)所著的《旅游文化概論》中都曾提到,國外有關文化的定義早已經不下150種甚至200種了。雖然現階段對于文化的研究已然十分豐富,但也由于研究的角度過多,使其并沒有明確且清晰的認知。這也使得文化的子分類,旅游文化在研究上也不能簡潔明確。個人認為,相對于旅游來說,文化的含義可以概括的比較簡單,可以部分的理解為一個地區或區域的人們生活、精神、審美、習慣的匯總。從旅游的角度來看文化,人們選擇旅游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想要短時間的離開自己長時間居住的環境,獲得機會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包括生活、民俗、風景等等。在旅游的眾多動機中,個人認為獵奇是最直接并能夠有效促成旅游行為的動機。從這個角度出發,旅游意義上的文化就要簡單很多。上層概念的清晰理解才能縮小并充分理解下層概念。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種對于文化的理解上,真正意義上對于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同應該是各自對于文化理解的差異。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旅游角度上文化一詞的理解,筆者相信,這對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關于旅游文化
對于旅游文化的定義,與文化類似,多而雜。一個好的定義應該用最少的語言,描述最清晰的現象或問題,并能使大多數人感到認同。從這個方面來看,對于旅游文化的定義還遠遠不能稱為定義,最多算是理解。筆者作為一名在讀研究生,深知自身學識尚淺,無力定義,但想從個人方面提出自身一些看法。謝彥君(2012)先生在其《旅游文化及其相關范疇、命題的理論透視》一文中曾經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筆者十分認同。單次的旅游活動或者單人多次的旅游活動是無法形成旅游文化的。旅游文化是大眾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與當地的旅游接待者發生旅游接觸行為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產生于文化的沖突與碰撞,并能動的對雙方產生作用。例如,旅游活動帶來的旅游消費使當地居民看到了經濟利益,從而從事簡單的商品經營。由于旅游者的行為帶有求新求異的態度,所以當地居民所經售的商品要具有本地的特色。這種一來一回的基于商品交易的文化上的交流促成一定程度上的旅游文化。大量的關于風景、名勝、飲食、民俗等等的交流融匯在一起形成了旅游文化。此外,筆者想提的一點是,很多學者認為一些名勝古跡或歷史名城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對此筆者認為,單獨來講它們的歷史價值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旅游活動來看,它們的歷史價值其實是旅游者旅游動機和目的的一部分,是旅游經濟產生的部分來源。所以筆者認為,一個以歷史為主的名勝古跡或景區,它所帶來的旅游經濟收益是它的旅游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旅游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歷史文化價值的旅游活動。思考、交流與活動創造了文化。
二、關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思考
(一)旅游文化與物質社會的結合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人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旅游文化是人類在旅游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旅游地代表特色的文化。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經濟建設依舊是發展的重點。旅游作為第三產業中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其創收能力不可低估。因此,我們又不得不面臨文化的物質化與世俗化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一個旅游地區出現了世俗化與物質化的時候,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該區域的旅游價值得到了游客的肯定,這對于旅游地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旅游地區的文化與價值實現的基礎是旅游者的肯定,前往并參與當地的旅游活動。從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一個旅游地區,成長期時,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整,旅游文化的發展處于初始形態,旅游者更多的體驗的是當地的傳統文化;成熟期初時,旅游設施建設趨于完善,當地的旅游文化也在大量的旅游活動逐漸清晰,但商業化的問題開始體現。文化與物質化的關系十分微妙,一方面物質化可以幫助一個地區開發當地特色的文化,讓文化從隱形變成顯性。另一方面,物質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追逐經濟利益的原因,會破壞當地的文化,甚至會產生錯誤的旅游偽文化。例如,現階段的麗江大研古城,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麗江發展已然到達成熟期的階段。麗江開發之初,最明顯的旅游吸引物,是當地的環境建筑與納西族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大量旅游者對于旅游地感受、互動的旅游行為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文化,但現如今,大研古城內,幾乎所有人家都變成了小型的商鋪,區域內的房屋早已被其他地區的商人租賃用于旅游開發,被迫轉型的“艷遇之都”已與城市的酒吧一條街別無差異。旅游文化或者說當地的文化早已變質,這對于一個旅游地來說,可能是致命的。旅游文化作為旅游的魂在麗江已然消失,沒有魂的景區,可以在中國任何地區快速復制。旅游經濟不能用作旅游地發展好壞的評價,旅游文化的價值是無形的,也是難以估計的。
(二)現階段旅游文化研究方向的偏差
對于旅游文化不清晰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對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效果。目前,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圍繞旅游資源進行,涉及三體說的教材,也是主要圍繞旅游資源進行。謝彥君先生對目前中國現有關于旅游文化的教材進行總結,得出以下結論,“在這些著作中,其目錄結構為‘總論或緒論+ 文化旅游資源介紹的教材總數為26 本,占比高達75%。在這些著作中,其主體內容無不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這些成了必備內容,而涉及民俗風情、綜合藝術、旅游文學、自然山水文化;藝術的內容也為絕大多數著作的必備內容;其他諸如聚落文化、世界遺產、地域文化等,因所用范疇不一,各部著作取舍不同,但已非主流內容,或可忽略不計。一個共同的方法論傾向是,這些著作在探討上述論題時,幾乎都采用的是歷史學的方法,所汲取的素材,無非是歷史上的傳統文化事件或事實。這一方法論所隱含的假定前提,自然是‘旅游文化與人類歷史相始終這樣值得商榷的命題?!睂Υ?,筆者十分認同。首先,旅游資源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客觀存在,用于旅游開發變成旅游資源,相對靜止。而旅游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基于旅游資源感受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它籠罩著整個旅游區域,更接近與無形,它熏陶,影響,并感染著旅游者。旅游文化的書籍并不是一本百科全書,它應該著力于旅游與文化,落腳點在于文化。當然,在研究上,筆者同意以旅游目的地為主,以時間發展為主線,輔之以自然歷史文化,探求旅游對于當地人民生活、認知、旅游開發的影響,研究有別于其他地區的關乎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書籍更應該體現作者對于旅游地文化主觀的認識,而非客觀的陳列與描述。
(三)旅游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一個成功的定義是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一個普遍現象,例如牛頓三定律。當然,由于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用理科的思維來要求文科顯然是不合理的。自然學科對于定義的討論往往與追求真理和客觀事實相關聯,對于定義的準確要求反應的是對于科學的嚴謹,真理只有一個。換個角度人文學科對于定義的追求的意義可能會小得多,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說只能用“你的定義有一定道理“來概括一種定義的話,那只能說反復定義的意義并不大。而旅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更應與實踐相結合,所以筆者認為,學者們應該總結出一個簡潔清晰的旅游文化的定義,讓人們的研究方向明確,讓研究結果更有力的開發和保護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理論充分的指導實踐,而不是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應該優先從旅游學的角度進行深層研究。定義不是內容,更不是目的。國外的先進的關于旅游的理論,不論是社區研究、規劃研究、還是旅游學的研究,它們都是立足于實踐本身,而中國目前的旅游并適用于國外的現實情況,所以國內的學者在研究上更應立足中國的旅游發展,不要空中建樓。
參考文獻:
[1] 謝彥君,周廣鵬. 旅游文化及其相關范疇、命題的理論透視[J],2012(26):26—35.
[2] 趙紅梅. 論旅游文化[J],2014(29):16-25.
[3] 喻學才. 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2004(6):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