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妍+陳書星
摘 要:本文從生態旅游社區社會資本的視角出發,研究小洲村社區居民環保意識和生態旅游發展情況。調查表明:小洲村居民結構持續變化,社區居民歸屬感、學習能力、社區公共規則、居民價值觀念都對居民環保意識產生影響。目前小洲村生態旅游發展面臨危機,近年來游客數量減少,滿意度降低。通過研究能夠為小洲村生態旅游發展恢復方案提供決策參考,為小洲旅游發展提供新的對策,對實現生態旅游社區可持續發展和運營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社區居民結構;環保意識;生態旅游發展
一、小洲區域整體分布以及分析
小洲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面,峙對官洲島和侖頭,西北與土華村相接,南面是大學城和生物島(如圖1-1)。2002年撤銷村的建制,成為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的一個社區,是萬畝果園內的小村莊。小洲村2000年12月被列為廣州市首批1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是目前廣州城區內發現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落。小洲村還有廣東生態類最美鄉村旅游示范區、廣東生態示范村等稱號。小洲村總面積450hm?,其中果園面積270 hm?。村內的瀛洲生態公園140 hm?,2006年村內人口約5500人,總收入約2000多萬。
二、小洲社區居民結構分析
2006年小洲村人口約5500人,以原住居民為主,人均居住面積較大。社區居民依靠果園生產收入和微薄旅游收益,生活穩定。 當時小洲村生態旅游發展尚未成熟,景區知名度較低,游客數量少,商業化程度低,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響。12月媒體公開報道后,大批藝術工作者、游客和藝術喜愛者進入小洲村。居民結構開始變化,形成以原住民為主,藝術工作者為次的人口結構。藝術工作者帶來的文藝氣息為小洲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居民開始經營有情調的鄉村悠閑特色咖啡店、創意設計的旅游守信紀念品店等,新人口結構帶來收益同時,生態環境并沒有受到顯著的消極影響,但民俗文化開始變味。近5年,我國高考制度刺激了大量高考藝術生的涌現,村內經營藝術培訓室的商家和藝術培訓生持續增加。居民結構形成原居民和藝術工作者、培訓學生數量幾乎持平。但缺乏相關部門對景區合理人口容量的研究及控制,加上經濟利益的吸引,居民把部分具有保留價值以及旅游觀賞功能的古屋拆除改建為出租房,造成生態鄉村環境和文物建筑初步破壞。
三、小洲社區居民環保意識現狀
(一)社區原居民
小洲生態旅游社區與多個建設中城市的鄉村相似,社區內原居民以長者和兒童為主。他們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弱,對新事物的適應和接受時間長,較難擁有全面的環保理念和環保知識。其中年幼的兒童模仿能力強,是非分辨能力差,目見游客或其他社區居民亂扔垃圾和破壞社區生態環境也不會制止,反而可能去會模仿。而長者社區歸屬感十分強烈,對社區依戀度高,能正確分辨是非,但環保知識水平低,亂扔垃圾、農藥的大量使用和焚燒垃圾等不環保現象時常發生。
(二)社區外來居民
外來居民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長期居住的藝術工作者,文化水平高,藝術造詣深,不僅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更對小洲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事業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與原居民有著相對良好的關系,社區依戀度和歸屬感程度較高,愿意遵守社區內部的公共規則。其二是寒暑假以及高考沖刺階段前來小洲村藝術培訓的短期居住的學生。居民依靠興建房屋出租給他們得到果園以外的另一份收益。他們社區依戀度低,歸屬感弱,較少理會社區的公共規則。居住區域商業化嚴重,與村內嶺南古鄉村氣息形成較大對比。
四、小洲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分析
為了解小洲村情況,課題成員2015年1月進行實地隨機調查,結果如下:
(一)社區居民收益減少
過去小洲村村民收入以果園收益為主,個體經營收益為輔。從政府為發展瀛洲生態公園征收土地,村民果林和田地持續減少。村民現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征地補貼另外尋求收入來源。部分居民看準商機,建造新房用于出租給學生。2006年廣州電視臺頻繁報道小洲村后,大量游客前來生態悠閑游。但小洲村景區不收取門票,相對面積小,游覽所需時間短,參與消費項目少,因此旅游業的發展難為小洲村帶來實質性的收益。調研發現游客以廣州市內全日制大學生為主,他們暫無固定收入,消費水平較低,較難為社區居民帶來預期收入。同時人數的猛增導致環境惡化,游客滿意度下降和難以滿足寫生要求,藝術培訓室開始遷往其他地方,居民收入減少。
目前小洲村生態旅游發展面臨危機以及挑戰,我們必須在保護小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鄉村自然和生態環境高度融合,達到小洲村旅游經濟收益、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共效益的三方共贏,使小洲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高游客和社區居民的信心。旅游產業的恢復和再開發,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發揮小洲旅游發展中的四個利益相關者—旅游者、小洲村社區、政府、鄉村旅游企業共同參與,促進小洲村生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探究小洲村的生態旅游發展狀況,不僅有利于小洲村旅游未來發展和形象的恢復,也能夠研究廣州生態旅游發展情況提供有效信息,為廣州作為國際旅游城市謀求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慕君.嶺南文化生態與小洲村現象探析[J].裝飾.2013(01).
[2]廣東廣州小洲村[J].休閑農業和美麗鄉村.2014(09).
[3]鄧路平.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廣州小洲村為例[D].廣州:中山大學,2009:1-6.
[4]謝浩.走進小洲村一個大都市的生態民俗示范村[J].神州民俗.2011(09).
[5]郭琴,林媚,珍莫星.小洲村古村落旅游開發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