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婧
煤機精神 永遠傳承
——記全國勞動模范、太重煤機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郭生龍
■車 婧
在煤機事業最需要的時候,他站了出來;在礦友們最艱難的時刻,他出現在他們的身邊。他燃燒著自己,照亮著煤機事業……

在他眼里,煤機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最輕。50載春秋風華,30年潛心鑄機,他的汗水和心血都傾注給了煤機事業,煤機,融做了它的體,化作了它的魂。
在他心里,總想著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手中一把丈量尺,游刃煤機,精準依然;心中一團火,守著研發中國最棒煤機的誓言,從未熄滅。
在煤機事業最需要的時候,他站了出來;在礦友們最艱難的時刻,他出現在他們的身邊。他燃燒著自己,照亮著煤機事業。他把研發當成快樂,把創新當成使命,永立潮頭,引領變化。他就是中國煤機領域的領軍人物——郭生龍。
1986年,郭生龍畢業于太重機械學院(現太原科技大學)軋鋼機械專業。剛畢業的他,心懷滿身志氣和抱負,成為太原礦山機器集團有限公司(現太重煤機有限公司)研發部的一名普通“新生士兵”,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這段旅程,別人只看到他獲得的,只知道鮮花和掌聲,他們不知道,這條路的開端,他曾走得那么不易。
1986年,對于太重煤機,對于郭生龍,都是難忘的一年。面對市場的劇烈變化,公司需要主動轉型。一入公司,“新生士兵”郭生龍就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場“攻堅戰”。這一年,公司業務從生產冶金礦山機械設備變為以生產煤炭采掘設備為主。雖然剛入職,但郭生龍作為研發室為數不多且專業對口的大學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由于工作的需要,郭生龍參加了MG500采煤機的研發工作。
上世紀80年代初,井下采煤技術缺乏,防護措施簡陋,安全系數低下,冒頂噴水、瓦斯突出等現象時有發生。當時,郭生龍正值新婚,但新產品的研發又刻不容緩。同時,必須在了解井下工作環境、地質條件和礦藏品質等特點的基礎上才能研發出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產品。為此,郭生龍懷著產業報國的信念,告別了新婚的妻子,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井下調研的隊伍。年邁的父母為兒子擔心,新婚的妻子為丈夫不安,他的安全牽動著每一位家人的心。對于這樣的工作狀態,郭生龍不但毫無怨言,而且耐心地寬慰妻子和父母。如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郭生龍動情地說道:“技術工作總是存在著風險,但是你不做,我也不做,那中國的裝備產業如何進步?國際競爭力從何而來?”
就是這樣一名懷揣夢想、肩負使命的“新生士兵”,為煤機事業打勝了這場漂亮的“戰役”,MG500電牽引采煤機的研發、投產和使用,對我國電牽引采煤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我國第一次將交流電運用在采煤技術上,將落后的液壓泵采煤技術提升為先進的、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電牽引采煤技術,使我國采煤量從百萬噸提升到千萬噸,實現我國煤炭產業質的飛躍。
曾經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小戰士”郭生龍,現如今已成為太重煤機技術中心主任,一位名副其實的“硬漢將軍”。只有郭生龍自己知道,“硬漢”是他在漫長的艱苦歲月中培養的品質。
采煤機的研發,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去礦井下實地調研獲取數據。為獲取扎實的科研數據,研發的產品必須經過嚴苛的工業性實驗,才能投入使用。對于郭生龍而言,井下作業就占了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為研發出質量過硬、技術領先的好產品,除了辦公樓里的研發室,煤礦一線也成為他的研發室。就是在這里,他從一名“新生士兵”嬗變為一名“硬漢將軍”。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剛剛開始恢復,各行各業都處于百廢待興階段,煤炭行業亦是如此。由于經驗和采煤技術不成熟,煤礦的整體安全、煤礦工人的防護措施都較為薄弱。除了安全系數低下,生活條件艱苦也是巨大的困難之一。據郭生龍回憶,那時的煤礦生活十分艱苦,一是進山的路較為崎嶇,多為土路,刮風一嘴土,下雨兩腿泥;二是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當時的煤礦住宿條件極為簡陋,如果能在村子旁邊找到一間民房安身,就已成為調研中念念不忘的幸福往事。而井下的工作更是充滿了危險和艱辛,尤其是粉塵的過量,不僅會導致呼吸困難,而且隨時可能發生粉塵爆炸。但在當時,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對我國煤機事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郭生龍不得不冒著危險下井進行科研。
新世紀,雖然煤炭井下安全系數得到提升,但是潛在的事故隱患依然存在。從地面到井下,由于工作面的距離較遠,每次下井都要交叉使用幾種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現場:小火車、皮帶、罐籠、猴車……一次,在處理完采煤工作面的問題后,在坐下山的猴車往地面跳時,由于猴車的運行速度過快而導致慣性過大,同時落腳處有一條80多厘米深的水溝,當聽到“咔”的一聲時,人們就看到郭生龍側身倒在了凹槽中,身上布滿污泥,褲腿有血滲出。直到現在,每逢下井,或者天氣變化時,郭生龍的腿還會隱隱作痛,但他并沒有因此而請假或者拒絕下井。每次有了新的研發任務,他都會整理好隨身的裝備,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義無反顧地沖到第一線,為新產品的研發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為經歷過無數場艱苦卓絕的“戰斗”,郭生龍磨煉了鋼鐵般的意志,成為一名真正的“硬漢將軍”。
1986年MG500采煤機的問世,使太重煤機有限公司一躍成為全國煤機領域的技術領先者,參與此次設計研發的郭生龍可能也不會想到,從此之后,自己會成為煤機領域的“領頭將軍”。
繼MG500采煤機之后,郭生龍帶領其研發團隊深入調研,并根據不同煤礦的地質條件,將采煤機搞成了系列產品。MG1000/2500-WD、MG750/1800-WD等相繼研發、投產成功,郭生龍共主持、參加了20多項具有當今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的開發及研制工作,為我國煤炭生產企業提供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參數先進的采煤機設備,產品遍及國內各大主要煤礦,且多項產品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獎,為我國采煤機械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MG750/1800-WD電牽引采煤機被國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獎,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研無盡頭,創新無極限。為提高職工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公司新產品研發速度,提高研發水平,使產品更符合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太重煤機成立了“郭生龍創新工作室”。其命名的主要意圖,不僅是要為國內煤機事業培養一批愛崗敬業、富于創新精神的知識型、技術型、專家型人才,更是要充分發揮郭生龍在煤機行業內模范、技能領軍人物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郭生龍經常說,每一臺煤機的產生,就是自己生了一次孩子。正是因為對煤機像親子般的熱愛,郭生龍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中,最后做出驕人的業績,成為行業的“領頭將軍”。
最難忘的一次“生子”,是MG750/1800-WD電牽引采煤機的研發。從設計方案的討論、圖紙的繪出到最后車間的裝配,郭生龍都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斗志、克堅攻難的精神、戰無不勝的勇氣挺進在第一線。幾萬個零部件運來了,團隊的全體成員馬上緊張地投入裝配當中,為了讓新產品早日問世,在市場中快速占領有利地位,整個團隊必須爭分奪秒。桌子搬來了,長條凳子搬來了,軍大衣也拿來了,郭生龍和整個團隊成員開始了研發車間的24小時連夜連班工作。累了就躺在凳子上、桌子上瞇一會,餓了就吃兩口家人送來的已冷卻的飯菜。功夫不負有心人,MG750/1800-WD電牽引采煤機的大功告成,不但打開了廣闊的市場,而且取得了驕人的市場業績和較高的市場美譽度。該采煤機為企業新增產值16000萬元,在神華集團首創年產千萬噸的記錄,實現了我國大型綜采設備替代進口的目標。
近年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整體下滑,煤炭行業產能的過剩現象也逐步顯現。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煤機行業的銷售總額和利潤狀況也在不斷下滑。郭生龍對此有過較為透徹的分析:“現在的競爭,是全方位的市場競爭,已經由前期的短缺經濟進入到了現在的充分競爭。在研發產品時,不但要進入煤炭企業進行前期的調查,而且在產品交付后,要隨時對企業進行跟進,為下一步的研發做好前期準備。同時,要在價格上進行盡可能的優惠,在招投標環節做好匯報、演示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積極主動地去改進技術、溝通客戶,真正生產出精品、亮品。”
為了盡快使公司從煤炭及相關行業的蕭條氛圍中跳出來,郭生龍抱著干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斷鉆研國內外最前沿的科研技術。他每日將一多半的時間都用在技術的提升上,查看最新最前沿的文獻資料,根據客戶的要求研發新的專利技術。如果白天的研討會耽誤了時間,郭生龍會在晚上彌補回來——挑燈夜戰。郭生龍說:“技術就是企業的根,我們必須依著這個根才能開花結果。”
“每次放假過節,別人都商量著出去旅游,我在家就琢磨著能不能再看看書,再提升提升自己。我愛人都說了,你干脆直接去辦公室得了,反正在家也想著工作呢。所以放假過節的時間,我基本也是在辦公室度過的。我每天都要問自己,今天是不是有什么收獲,我學到了些什么,是不是給未來的發展積累了一點點基礎……我女兒抱怨,說我就知道工作,每天就是在工作。”當說起姑娘的時候,這位“硬漢將軍”流下了男兒的眼淚。
為了在轉型發展中盡快走出一條新路,公司又開始了新產品的研發。山東煙臺的龍口礦務局煤炭資源經過多年的開采,已經基本枯竭。為了獲取更多的能源,龍口礦務局根據煙臺自有的地質條件,研究決定開采油頁巖中儲量豐富的石油。為此,公司接受了龍口礦務局的委托,開始研發開采頁巖油的設備。在這次研發中,公司將所有的技術骨干都調到了第一線。在科研中他們發現,油頁巖韌性極高,硬度比煤大,因此挖采比煤要困難。同時,國內也沒有采掘油頁巖的設備,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郭生龍及其團隊又承擔了自主研發的任務。在經過多次科研攻關、晝夜奮戰后,團隊研發出了國內第一臺適用于開采和部分油頁巖的設備。
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這就是郭生龍,這就是一個煤機人。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的領域里為煤機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煤機人的人格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