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案”是對司法能力的一個提醒

【輿情回放】 2016年1月7日和8日,快播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法庭上,控辯雙方進行了多輪激辯,快播公司及王欣等4名被告人堅稱無罪,在網上引起激烈討論。
【網絡輿情】
@新華網 :快播案被高度關注對案件本身的討論,必須徹底回歸法律、事實和證據,圍觀者的主觀感受不會成為定案的依據,媒體甚至政府主管部門的態度,也不能對案件定性形成干擾。法律的終究歸法律,圍觀的終究是圍觀,娛樂的終究歸娛樂。
@百度百家:一個快播案在審,所有的互聯網在看。沒有人敢確保自己不是下一個快播。這次庭審表面上審的是快播,其實真正審的是新技術帶來的網絡監管、企業經營等新的法律難題。
【決策點睛】立法和司法如何應對突飛猛進的互聯網發展?如何讓網絡技術既便利生活又無損于社會善良風俗、更不能沖撞法律的底線?“快播案”不妨視為對司法能力的一個提醒,督促司法工作者時刻保持對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