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我國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當前產能過剩最突出的兩個行業,一是鋼鐵,一是煤炭。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在能源體系中70%以上是煤炭。
1月4日,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李克強總理來到山西,重點是部署“去產能”。在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事實上,當前國內鋼鐵產業的生產和消費已告別了持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期,均已進入“十三五”峰值弧頂下行區間。統計顯示,2015年1-11月,全國粗鋼產量7.38億噸,同比下降2.2%;粗鋼表觀消費量6.45億噸,同時下降5.5%。雖然鋼鐵行業已經開啟了“去產能”模式,但去產能化進程卻十分緩慢,完全跟不上已經快速萎縮的市場形勢。
此外,全國鋼鐵企業的虧損數字也在不斷刷新。據中鋼協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7萬億元,同比下降19.3%;虧損531.32億元,而2014年同期盈利243.87億元;銷售收入利潤率為-2%,而在2014年同期為0.74%。
具體來看,去年前三季度,重點統計鋼企的虧損總額為281.22億元。這意味著,10月、11月僅兩個月的時間,虧損額便翻了一番。鋼鐵行業虧損面正不斷擴大,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共有51家企業虧損,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7家,較前三季度增加2家,虧損企業虧損額685億元,同比增虧564億元。11月份當月重點企業虧損146.27億元,虧損企業62家。
讓人稍感安慰的是,自去年12月中旬開始,鋼鐵價格有所回暖,元旦節日期間,國內鋼市瘋狂拉漲。以1月3日為例,帶鋼拉漲40元-100元/噸,型鋼拉漲40元-70元/噸,鋼坯拉漲50元/噸,建筑鋼材拉漲30-90元/噸。如此喜人的漲勢被稱為“新年開門紅”。不過,此輪鋼價的回暖并不被業內看好,一方面是鋼廠限產增多,另一方面鋼價有人為炒作的因素在內。而在冬季歷來是鋼鐵需求的淡季,在基本面難有實質性改觀的情況下,鋼價的反彈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近幾年來鋼材價格持續低迷,鋼鐵行業除了個別鋼企盈利外,其他企業都在盈虧邊緣苦苦掙扎。對此,一些分析人士將鋼鐵行業低迷歸咎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萎縮和產能過剩這三個原因。但筆者卻認為,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鐵礦石價格從較高時的180美元/噸以上,現已跌破40美元/噸。照理來說,鋼企利潤率與鐵礦石價格呈現正相關,鋼鐵企業完全可以揚眉吐氣。因為鐵礦石價格下跌,鋼鐵行業的利潤率就會得到改善,但是今年整個鋼鐵行業平均利潤率還是很低,甚至鋼材賣出了白菜價格。
再者,從需求端來看,歐美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后,鋼材市場驟降30%以上。來看國內,房地產投資放緩,鋼鐵需求不如前幾年那樣紅火,但總體需求量降幅還是有限,所以也很難說國內對鋼材需求有多么“萎縮”。
最后,說到“產能過剩”問題,目前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70%,而像水泥、光伏、玻璃等其他行業產能利用率則更低,但平均利潤水平還能保持在6%甚至更高水平,這說明這些行業雖然也面臨產能過剩問題,但起碼還有自發價格調節能力。
顯然,造成2015年鋼企全面虧損、鋼材賣出白菜價的原因,不能簡單歸咎于原材料價格上漲、需求端萎縮和產能過剩,事實上是整個鋼鐵行業運行機制出了問題。如果不將這些機制理順,那鋼鐵行業將長期陷于這種惡性循環之中。
一方面,早在2013年,我國就將鋼鐵行業列為五大過剩產能行業之首。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稅收、就業等問題的考慮,默許、縱容企業擴大鋼鐵產能,而一旦出現虧損狀態時,就給當地鋼鐵企業大量的財政補貼和輸血。僅在去年12月份就有凌鋼股份、包鋼股份、重慶鋼鐵發布公告宣布獲得政府補貼,金額分別高達7.92億元、5.8億元、1.5億元。這就造成了部分虧損國有鋼企始終處于僵而不死的尷尬境地。
另一方面,整個行業無序競爭環境尚需改善。一是大型鋼企往往容易獲得銀行低息貸款。當國有鋼企出了資金問題,地方銀行不敢貿然對其抽貸,通常還繼續對其注資,借新債還舊債是常事。二是對于民營鋼企來說,一旦停產中小債權人都會上門來催債,企業面臨倒閉并購,所以哪怕微利甚至虧損也要堅持下去。而在市場上民企通過低價位惡性競爭,又使國有鋼企叫苦不迭。
要解決鋼鐵業的問題,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的關系。必須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有退出機制,然后把降本增效和優化產品結構作為鋼企擺脫困境的有力舉措。
其一,要引入退出機制,給予整個鋼鐵行業一個通暢、進退有序的市場環境,并妥善解決退出企業職工安置和債務等問題。唯有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通過市場來調節,那么不僅能達到去產能化的目的,而且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會逐步回升。
其二,通過跨區域的兼并重組,可以阻止目前市場上低價同質化產品的競爭。比如,通過對京津冀區域內的鋼企進行產業整合,區域內的同質化產品就自然消失,惡性競爭的局面就會得到解決;同時,因為全國是統一的流動市場,可以杜絕兼并重組導致地區性的價格壟斷問題。
此外,對于處于虧損或盈利邊緣的國有鋼企,全面進行“混改”。通過“混改”,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甚至控股。利用民營資本的效率和創新,加上國企獲得資源方面的獨特優勢,從而激發出國有鋼企的潛在活力。“混改”的目的,就是把國企目前的僵化機制轉變成適合市場配置資源的民企機制,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而非擴大或縮小國企地盤那么簡單。
其三,政府應該引導并鼓勵鋼鐵企業對高端鋼材的研發投入,生產出高質量的熱卷、鍍鋅板、冷卷、電厚板等高端鋼材,打開國內外市場。去年我國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比如我國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面轉型轉產,這也不失為規避國內低端鋼材領域惡性競爭的良方。
其四,在我國諸多工業中,鋼鐵工業還是具備一定“工業4.0”發展基礎。在規模化的催生下,寶鋼、武鋼、沙鋼等集團企業,在鋼鐵生產自動化、庫存、營銷等關鍵環節水平先進,并采取工業機器人、無人行車、無人臺車、無人倉庫等技術來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快智能化對于處于虧損中的鋼鐵企業來說,是降本增效的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