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研究·
神經性厭食致營養不良患者行隨訪干預的效果評價
王軍玲1,李漢群1,胡曉嵐2,裴培2,王桃嬌2,汪娟2
(1.鄂東醫療集團黃石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黃石 435000;2.鄂東醫療集團黃石市中心醫院)
神經性厭食癥(AN)是指患者為了達到減肥或者其他因素,出于對體質量增加和身高的關注,在心理暗示作用下,通過飲食和其他手段,故意明顯造成飲食失調,進而形成病理性進食障礙,屬于精神科領域中“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女性在她們早年社會化過程中,就認為苗條的身材對異性更具有吸引力、個人自我信心指數增高,使事業成功的機會更大,心理暗示作用下致使飲食習慣改變。病理性進食障礙,長期可致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嚴重營養不良造成的極端惡病質狀態,研究表明:有5%~15%的患者,最終死于心臟并發癥和繼發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自殺的嚴重后果。我們采用隨訪干預,對女性神經性厭食致營養不良患者進行研究,以下就結果進行報道。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鄂東醫療集團黃石市婦幼保健院就診收住院,并且明顯消瘦,經臨床確診符合神經性厭食癥診斷標準的13名女性患者,年齡 15~28歲,平均年齡(19.2±5.1)歲;體質量(42.15±8.04)kg;身高(1.44±0.72)m;病程1~1.5年,平均(1.10±0.20)年。
1.2方法對研究對象采用進食障礙調查量表[1](EDI-1)進行問卷調查。并且用Kaup指數﹑體質量指數(BMI)對營養狀況進行康復評估?;颊呓涍^治療,達到預期治療標準,在出院后每15天定期隨訪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與康復指導,并在3個月、6個月兩時段,對營養狀況進行康復評估,確定干預效果。
1.2.1隨訪干預方案
1.2.1.1回訪參與人員的工作準備做好回訪前的工作,認真閱讀患者臨床治療資料,充分了解患者病史,采用電話聯系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近期身體轉歸、進食狀態、對治療方案的意見,根據她們的意見調整下期干預措施。回訪時,采用患者健康狀況調查量表,對患者有關資料進行采集,指導她們配合填制,完成患者目前狀況記錄,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形成書面報告。通過跟蹤回訪,運用家庭干預,使家庭成員了解神經性厭食癥的發病原因、心理特點和治療的長期性,利用家庭的功能系統,通過家庭干預,給患者精神支持與鼓勵,制定康復的目標與計劃。
1.2.1.2健康教育,膳食指導通過跟蹤回訪,使家庭成員了解發病原因、心理特點和治療的長期性,利用家庭的功能系統,給患者支持與鼓勵,制定康復的目標與計劃。對患者進行營養管理,能提高家屬對相關營養知識的認知,保證患者營養方案的落實[2],利用食品管理共同制定目標體質量,以實現正常體質量指數為目的。參與人員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敏感多疑、任性等)與應對方式,配合她們糾正某些不良行為和習慣。目標體質量與食品管理共同制定目標體質量,以達到正常體質量指數為目標,設計每周增重0.5 kg左右;由家屬配合醫護人員共同管理食品,根據情況進行調節。選擇符合患者需要、適合臨床開展的營養管理方法,使患者的營養攝人得到保障,降低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
1.2.2評價工具采用進食障礙調查量表(EDI-1)、Kaup指數法、體質量指數, 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
1.3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17.0版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各時段EDI-1評分對研究對象通過臨床治療出院后,采用定期隨訪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與康復指導,并在3個月、6個月兩時段,采用進食障礙調查量表,進行康復評估,效果見表1。

,分,n=13)
2.2各時段Kaup、BMI指數評分采用Kaup指數法(正常值13.5~18.0)、體質量指數(正常值18.5~25.0 kg/m2), 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見表2。
表2研究對象各時段Kaup、BMI指數


時間段Kaup指數BMI指數(kg/m2)治療前10.21±2.3314.05±6.70治療后11.78±3.5915.42±5.17治療3個月13.40±2.7516.93±5.22治療6個月13.87±5.1617.60±6.54u值2.7712.628P值0.0290.031
3討論
個人對事物的不同認知,派生出不同的情緒反應,是由于個人的個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不同認識所致。因此,不健康的觀念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并可產生不良行為。有不少女性患者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心理上存在肥胖恐懼,這些患者病前平均BMI(反映個體體型基本范圍為 18.5~25 kg/m2)僅有19.5 kg/m2,她們以上腹飽脹、無饑餓感或僅以“不知道餓”為理由拒絕食物, 結果造成神經性厭食致營養不良[3-4]。AN患者存在心理缺陷,她們對身體的態度表現出過度的自戀與矛盾,一方面是較多地愛護關心自己,注重保養,另一方面又焦慮地強調本能的飲食活動,并拒絕補充必須的營養攝入。有些患者不能接受成年女性角色,食欲障礙與嘔吐是對性厭惡的表現[5-6]。從家庭、社會、醫院三方面著手,將心理治療和藥物、針灸治療結合到一起,有效地控制神經性厭食癥[7]。在正向心理狀態的引導下,鼓勵患者學習交往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逐步培養自我表達能力,樹立信心。亢清等[8]研究認為,若針對 AN 患者的家庭中的親密度及矛盾性性等方面進行干預,不僅可以改善 AN患者的家庭功能,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和進食態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復,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是神經性厭食癥治療過程中不應忽視的重要環節。對女性神經性厭食致營養不良患者,進行隨訪干預, 進行康復評估結果各時段EDI-1評分,Kaup、BMI指數比較,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大榮,孔慶梅.EDI-1量表對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初步測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48-50.
[2]吳惠芬,譚媛,李麗嬋,等.營養管理模式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攝入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雜志,2008,5(22):50-54.
[3]劉欣艷,劉聞鶯,余雪君,等.營養狀況與阿爾茲海默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雜志,2014,11(18):62-64.
[4]戴春曉,張海生,謝健,等.奧氮平聯合逍遙丸治療神經性厭食癥對照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2,40(6):91-93
[5]李明偉,高劍峰,吳迎春.神經性厭食癥營養干預治療效果的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14,26(14):69-70.
[6]李麗娟,王顯榮.King互動達標理論在神經性厭食癥護理中應用[J].醫學信息雜志,2011,24(8):4079-4080.
[7]任彩霞.兒童神經性厭食癥社區干預的綜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雜志,2011,8(32):157.
[8]亢清,陳玨,蔣文暉等.神經性厭食患者的家庭環境特征與臨床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10):735-740.
(收稿日期:2015-08-14)
中圖分類號:R749.9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6.01.030
作者簡介:王軍玲,主治醫師,Email:1015302903@qq.com通信作者:李漢群,副主任醫師,Email:2958733083@qq.com
基金項目:湖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資金項目(WJ2015MB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