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 陳建中 李 強
(1.航空兵學院;2.92995部隊)
運動進步理論“體力波”的研究
◆吳海平1陳建中1李 強2
(1.航空兵學院;2.92995部隊)
通過對運動進步理論“體力波”的研究認為,人體狀態是有序的、穩定的,運動訓練促使著有序狀態進行改變,這種改變是可變的,不穩定的,為了爭取更高級穩定狀態,訓練時需注意一些問題。
一元理論 體力波 運動訓練
“一元”訓練理論認為,“體能”和“技術”是同一本質的不同表現,“元因素”只有一個,并非兩個。訓練進步的基本原理是“體力波”的“涌現”;具體訓練的收效,有正、負兩種可能性;即使是正效的訓練,也具有正、副兩種作用;對于訓練掌握,在于爭取進步和維護健康。“一元”訓練理論把“人體是復雜適應系統”作為立論的基礎。其進步原理如圖:

(訓練進步并非由于“超量恢復”,乃是由于人體有序狀態之調整發展。訓練掌控的關鍵在于“到位”,從最初穩定狀態進入到灰色狀態,此時機體系統表現為:(1)系統開放。因為開放系統能與外界進行熵交換,而孤立系統最終會變成一個無序的死系統;(2)系統要遠離平衡態。在遠離平衡態時,系統會從一個不穩定的無序狀態,通過漲落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結構;(3)系統內部諸要素的非線性協同作用;(4)漲落導致有序。基于以上分析系統在滿足這點的基礎上可以把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變。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模式來應用。
1.“突破”至新的有序狀態。人體有序狀態能同時實現雙重的矛盾統一:人體與環境的矛盾統一,身體內部的矛盾統一。訓練工作,就是通過在人體與環境的互動中設置與變換種種條件來進行的。
2.“突破”至原有的有序狀態。“進步原則”是評估訓練的重要思維武器。然而訓練中,經長期訓練而得不到突破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有四個方面:(1)訓練促使某些局部的能力增長,但在系統中得不到發揮;(2)生理出現應激,但內臟器官沒有適應新的環境,在訓練中,臟器不能配合人體系統發揮很好的作用;(3)動作技術對成績的影響,根據運動7解剖學,動作技術必須符合人體的生長、發育規律。(4)通過高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促使能源物質耗盡,沒有及時得到恢復,讓身體出現疲勞狀態。訓練中我們應兼顧各方面能力的增長,不能單純用某一項能力來評定其增長的可能性。
3.“突破”至低級有序狀態。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訓練中出現退步的原因:(1)局部出現病變;(2)長期訓練導致疲勞;(3)運動中直接出現傷病。。
1.高、難技術動作分解訓練和步驟安排。成套動作、組合動作可以分解成單個動作。對于難于“一口氣”進行學習的單個動作,也可以進行再分解。“分解”可以從動力狀況、運動狀況等方面入手,分析一個動作內部的不同環節。在各環節間,要注意主次關系;注意運動的連接方式,動力的傳遞、轉化、添加等等。
2.“放大”動作技術精細化訓練。“放大”,使困難變得容易,使難于精確掌控的部分變得可以精確掌控。“分形理論”研究“自相似”。一些復雜的運動方式和圖形,可以像“俄羅斯套蛋”那樣,一層層“自相似”地演化出來。“自相似”是自然界復雜物質運動中的一項基本現象。“放大”,就在于對“自相似”規律進行運用。例如:“彈板空翻”“蹦床空翻”與“空翻”,是“自相似”的,但是,降低了難度,延長了滯空時間,更多提供了可觀察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強動作間快速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力量作為體能之源,在各項運動中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其他方面都相等,有較大、較快的力量常能有較好的成績。運動中,我們經常以大力量為主,發展某些局部力量,造成局部力量在整體技術中得不到發揮,或者力量出現斷層的現象。因此,訓練中更應該利用放大方式分析每一個環節的用力方式、技術發力點,采用輔助方式發展各個肌肉快速力量,將各個發力點發出的力形成合力,或者能有效傳遞至發力點。
核心力量練習能更好地促進運動鏈的形成,特別是人體核心部位擁有強大的肌肉群,更在這條鏈中起到了核心環節的作用。所以,核心力量的增強可以幫助四肢更好的完成運動。
4.訓練強度的合理分配。過去,我們訓練中一直要求,從嚴、從難、從實踐或大運動量。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更多的是留給了經驗和教訓。訓練掌控的關鍵在于動作技術到位、運動量、運動強度到位,而非大運動量。超量恢復與體力波涌現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生命過程,前者是指,在訓練結束后的某一時段內運動員機體能量補償逾越原有水平的現象;后者是指運動員機體諸輔功能環節與專項所需主功能環節之間進行協調整合之后所形成的特定的形態機能式樣。
5.注意系統中各子系統恢復時間。作為整體,訓練中我們應該兼顧到各個子系統的恢復,不能以某一個方面的指標(心率)進行確認機體恢復程度,這樣是不可能全面反映運動員實際情況。因此,對運動員恢復情況的確定,應采用多種方法和多個指標進行監控,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檢測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來判斷運動員的恢復情況。(1)運動中受損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的修復時間;(2)運動中降解的酶和蛋白質在恢復期內需要重新合成時間;(3)運動中所消耗的糖元等能源物質的再合成時間。(4)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激機能代謝變化的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以及其他所有在運動訓練中組織器官功能的恢復時間。
[1]茅鵬,嚴政,程志理.一元訓練理論.2006.
[2]茅鵬,嚴政,程志理.一元訓練理論[J].體育與科學,2003,(07):5-10.
[3]嚴政.優秀舉重運動員崔文華科學訓練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