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龍 方敏靈
?
中醫對天皰瘡的認識
陳正龍方敏靈
天皰瘡是臨床相對少見、且治療比較棘手的難治愈性疾病。西醫對本病的認識主要是從自身免疫出發,患者體內存在針對Ca2+依賴的細胞間粘連分子-鈣黏蛋白的抗體,因此表現為皮膚或黏膜上的松弛性水皰,Nikolsk征陽性;中醫對本病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文獻記載相對較多,病因病機認識較清晰,有著較明確的辨證分型,且在治療上有一定的優勢,故現主要從中醫對天皰瘡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上做簡要介紹。
天皰瘡;中醫;認識
天皰瘡來自希臘語“pemphix”,表示水泡、大皰之義,其表現為皮膚上有松弛性水皰或大皰,尼氏征(+),可伴有黏膜的損害,組織病理有特征性改變,是一組慢性、復發性、嚴重的表皮內棘層松解性大皰性皮膚病。我國傳統上將天皰瘡分為四型:尋常型、增值型、落葉型和紅斑型。西醫中的天皰瘡需與大皰性類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皮膚病相鑒別;而中醫學里的“天皰瘡”以皮起燎漿水泡、皮破流津、纏綿不愈為特點。故只要具備水皰、大皰性等水濕集聚的外在征象,慢性、復發性特點,有著西醫表皮棘層松懈的特征,屬于自身免疫性的原因,中醫學里都可以用“天皰瘡”“天泡瘡”“火赤瘡”命名,指的是一類皮膚病。《外科大成》中記載:“天皰瘡者,初來白色燎漿水泡,小如芡實,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它包含了西醫的“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線狀IgA大皰性皮病”等大皰性皮膚病。
天泡之名最早記載見于漢代,傳統古籍對此病病因病機的論述比較豐富;明·薛己《外科樞要·論天泡瘡》曰:“天泡瘡屬元氣不足,邪氣所乘……受癥在肝腎二經……”;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天泡瘡》中論述:“天泡瘡,形如水泡……乃太陰陽明風熱所致……宜清血涼血,熱解則愈。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宜荊防敗毒散”;明·王肯堂《幼科證治準繩·天泡瘡》曰:“天泡瘡狀如水泡,屬肺胃二經風熱”;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天皰》曰:“天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清·吳謙《醫宗金鑒·火赤瘡》曰:“火赤瘡由時氣生,燎漿水皰遍身成,治分上下風濕熱,瀉心清脾可自寧”等。古籍記載最多的病因病機中,天行時邪為重要因素,辨證上總屬于濕熱火毒為患[1]。現大多認為本病是因心火妄動,脾濕內蘊,復感風熱暑濕之邪,致使火邪犯肺,內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襲肌膚而發。或因濕熱內蘊,日久化燥,耗氣灼津,致使氣陰兩傷。也可由心火脾濕, 兼感風熱暑濕之邪, 熏蒸肌膚而成,因此,本病發生盡管與脾、心、肺、腎有關,但其主要原因在于脾虛濕熱蘊積肌膚所致,由濕、熱、毒三邪致病。現代中醫學者對于本病的認識進行了不斷的分析探索, 以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魏品康[2]對頑固復發的本病患者多從“痰”論治,魏師認為本病病機根本在“痰”,天皰瘡出現的水皰、大皰及滲液,頑固不易愈合,反復發作也與痰的特性有關。因此,魏師治療本病從痰論治,兼顧它癥。王麗梅等[3]采用四診合參,從宏觀辨證與微觀指標相結合的角度統計出了年齡小、病程較短的患者以實證為主, 表現為濕熱閉阻型或瘀血阻滯型;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者以虛證多見,表現為肝腎陰虛型或陽虛水泛型。趙炳南[4]先生認為“濕”邪貫穿于本病的整個過程,從“濕”論治是治療“天皰瘡”的基本原則。但由于濕產生的原因有異,伴發的邪氣性質不同,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治療輕重緩急不同。故趙老根據不同的病情及疾病的發展情況而采用涼血解毒、清熱除濕;瀉心涼血、清脾除濕;利水消腫、健脾除濕;補益脾腎、溫陽除濕;活血解毒、通絡除濕等方法。因此,“以證為主,以證帶病,病中辨證, 病證結合”可以作為中醫辨證治療“天皰瘡”的基本原則。勾金鳳等[5]也從理濕法著手,采用解毒利濕、健脾運濕、通絡祛濕、滋陰利濕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2.1病期辨證此類辨證都與教材《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6]中有較相似的觀點,根據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辨證:熱毒熾盛證、心火熾盛證、濕熱蘊結證、脾虛濕蘊證、氣陰兩傷證。病程短、發病急多屬熱毒熾盛、心火熾盛或濕熱蘊結,其中若證見口腔糜爛伴心煩口渴者多屬心火熾盛,證見糜爛面大或濕爛成片為濕熱蘊結等;若病程中期多屬脾虛濕蘊,病程日久則多為氣陰兩傷。王守儒[7]、王玉璽[8]運用辨證與病期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 取得較好療效。
2.2臟腑辨證此類辨證是按照本病相應臟腑的功能失調進行辨證論治, 分為心火熾盛證、脾虛濕盛證、心火脾濕證、肝膽濕熱證、風熱襲肺證等。應用該辨證的醫家較少,但是此類辨證可以作為我們對本病臨床辨證的一個參考。
2.3虛實辨證此類辨證即辨證患者證屬虛或實,從而用扶正或祛邪的方法用藥治療。
3.1熱毒熾盛證宜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可選用解毒涼血湯加減[4]或清營湯加減[9]:解毒涼血湯方藥組成:生石膏 30 g,白鮮皮 30 g,黃連10 g,梔子10 g,廣角10 g,紫花地丁10 g,蓮子心10 g,車前子15 g,生地黃炭10 g,冬瓜皮 15 g,金銀花炭10 g,白茅根10 g,天花粉10 g,甘草10 g;清營湯方藥組成:生石膏、白茅根、生地黃炭、金銀花炭各30 g,天花粉、紫花地丁各15 g,蓮子心、黃連、梔子各10 g,羚羊角粉或水牛角粉 2 g,高燒者加生玳瑁,便秘者加生槐米或生大黃。
3.2心火熾盛證宜清心瀉火、健脾除濕。可選用清脾除濕飲加減[4]或黃連解毒湯加減[10]:清脾除濕飲方藥組成:生白術10 g,茯苓皮15 g,生地黃 12 g,梔子6 g,澤瀉10 g,茵陳 6 g,黃芩10 g,枳殼 10 g,竹葉 6 g,燈心草 3 g,甘草10 g, 麥冬 10 g,心火熾盛者加蓮子心、黃連,口腔糜爛者加金銀花、金雀花,大便干燥者加大黃;黃連解毒湯方藥組成:黃連10 g,蟬蛻、梔子、黃芩、黃柏、苦參各 12 g,薏苡仁、蒼術各 20 g,土茯苓、紅藤各15 g,生地黃、滑石、地膚子各30 g。
3.3濕熱蘊結證宜清熱利濕。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6]或清解除濕飲加減[9]或茵陳赤小豆湯加減[10]。龍膽瀉肝湯方藥組成:龍膽草、焦梔子、柴胡、黃芩、生地黃、白木通各9 g,澤瀉、當歸各12 g,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各15 g,甘草6 g;清解除濕飲方藥組成:大青葉、生薏苡仁、白茅根各30 g,生地黃20 g,茯苓、車前草、滑石各 15 g,炒白術、麥冬、茵陳各 12 g,黃芩9 g,生甘草 10 g;茵陳赤小豆湯方藥組成:茵陳、赤小豆、土茯苓各30 g,防己、黃柏、梔子、蒼術、白術、防風各12 g, 澤瀉、赤芍各 10 g,苦參、茺蔚子各 15 g。
3.4脾虛濕蘊證宜健脾利濕佐以清熱。選用參苓白術散[6]或除濕胃苓湯加減[9]:參苓白術散方藥組成:生薏苡仁30 g,黨參、陳皮、砂仁、桔梗各12 g,茯苓、炒白術、白扁豆、蓮子肉各15 g,甘草5 g。濕盛者加萆薢、車前子;除濕胃苓湯方藥組成:生薏苡仁30 g,炒白術、生扁豆、茯苓、山藥、黃柏各15 g,蒼術、六一散各10 g,豬苓12 g,淡竹葉9 g,脾虛明顯者加黨參。
3.5氣陰兩傷證宜益氣養陰, 清解余毒。選用增液湯加減[6]或解毒養陰湯加減[9]:解毒養陰湯方藥組成:南北沙參、阿膠珠各30 g,丹參 20 g,黃芪、天冬、麥冬、金銀花、蒲公英、車前草各15 g, 玄參、黃精各 10 g,石斛9 g,生甘草6 g。
3.6濕熱毒蘊證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選甘露消毒飲加減[5]:滑石 15 g,黃芩 15 g,茵陳 20 g,石菖蒲 10 g,川貝母 15 g,通草 10 g,藿香 10 g,連翹15 g,白豆蔻仁 10 g,薄荷 5 g,射干 10 g,土茯苓 20 g。每日1劑,水煎服。
3.7虛實夾雜證宜扶正祛邪。扶正方:紅參12 g,生黃芪20 g,焦白術12 g,升麻6 g,生地黃15 g,柴胡10 g,當歸10 g,陳皮10 g,烏梢蛇15 g,白花蛇半條,蜈蚣1條、土鱉蟲4 g,防風12 g,甘草6 g;祛邪方:紫草60 g,黃芩10 g,黃連10 g,木通10 g,滑石3 g,知母10 g,生地黃30 g,青蒿20 g,石膏15 g,荊芥9 g,益母草10 g,山藥30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山萸肉10 g,枸杞子10 g。2方藥交替使用,1方1天,3個月為1個療程。
外用藥物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可用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1∶5000新潔爾滅清洗糜爛面,外搽10%紫草油等。中藥制劑可用復方大黃油紗[11],其制備是取大黃140 g,川芎94 g,白芷94 g,黃蓮94 g放入砂鍋,加入麻油1500ml,浸泡4~5天,文火煎至油呈宗黃色后去渣濾,即得復方大黃油,紗布制成單片狀,大黃油浸泡后制成油紗條放人無菌盒內高溫高壓消毒備用。按照創面大小均勻敷貼于創面上,早期創面滲出液較多時每日換藥1次。無明顯滲出可不換,待創面干燥結痂后油紗隨痂脫落。還可用青黛30 g,煅石膏320 g,冰片3 g,海螵蛸90 g,共研細末,用香油調敷于患處,以燥濕止癢。皰皮較厚不易脫落者用:艾葉20 g,防風 15 g,荊芥15 g,露蜂房30 g,黃柏20 g,大黃20 g,苦參15 g,白鮮皮20 g,地膚子30 g,馬齒莧30 g,金銀花45 g。水煎后每日1~2次外洗,溫水為宜,直至皰皮脫落[12]。
中醫藥治療天皰瘡此類大皰性疾病有著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有著合理的辨證論治系統,療效較好,聯合西藥治療可減少長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劑的不良作用,具有較大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及研究方向。但中醫藥對本病的認識尚不足,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人沒有辦法認識到天皰瘡是具有免疫性、炎癥性、表皮棘層松解性的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其病名相對較多,具有指代不明的現象;且治療本病的研究深度尚不足,如對病因病機研究欠規范,缺乏統一的標準,在中藥方劑的使用上缺乏定性及定量的客觀指標等,且有關中藥方劑治療天皰瘡的報道無統一的療效標準和分型標準,尚缺乏有說服力的臨床對照和實驗研究結果,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故應加大對本病診療上的研究力度及深度,使中醫藥治療有突破性的進展。中醫藥治療天皰瘡此類疾病前景廣闊,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及發掘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精華,另一方面,我們又要進行科學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借鑒并加以驗證現代醫學在本類疾病的新觀點,進一步分析中醫藥治療本病的作用機理,在理論研究及治療上取得更大突破性進展。
[1]伍景平,程宏斌,李煜,等.論中醫學天皰瘡病名[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1):71-73.
[2]孫大志,巨大維. 魏品康從痰論治頑固復發性天皰瘡驗案[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8):77-78.
[3]王麗梅,劉保國,楊曙民,等. 大皰性類天皰瘡中醫證型分析[J]. 河北中醫,2009,31(6):847-848.
[4]婁衛海,曲劍華.趙炳南從濕論治天皰瘡經驗[J]. 北京中醫藥,2014,33(2):100-102.
[5]勾金鳳,陳明嶺,余倩穎,等.理濕法在天皰瘡治療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0,25(11):1990-1991.
[5]陳德宇.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6]鄭首慧,王靜. 王守儒教授治療口腔類天皰瘡經驗舉隅[J]. 光明中醫,2011,26(2):219.
[7]王軍利. 王玉璽治療尋常型天皰瘡驗案[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3):195-196.
[8]孟麗.中西結合治療天皰瘡 45例[J].四川中醫, 2003,21(6):70-71.[9]韓魯閩,趙延漳.中西醫結合治療天皰瘡及類天皰瘡[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10): 632.
[10]陳瑛毅. 復方大黃油治療于天皰瘡創面的臨床研究[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3.
[11]翟玉珍,包劍鋼.天皰瘡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02,1(4):247-248.
湖北省黃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 (黃石 435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0.048
1003-8914(2016)-20-3010-03
?莉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