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立宏 吳 敏
?
衛氣營血辨證探討
皮立宏1吳 敏2
目的 探討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內涵及外延。方法 通過文獻研究,對比、分析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的關系,并從衛氣營血概念、衛氣營血辨證的傳變及衛氣營血辨證適用范圍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 衛氣營血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存在理論基礎及可行性。結論 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為中醫論治外感疾病辨證方法之一,是中醫辨證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梯,同時亦存在部分不足之處,其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兩者結合存在理論基礎及可行性,可以更好闡釋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內涵及外延。
衛氣營血辨證; 臟腑辨證; 理論基礎; 契合點
衛氣營血辨證是由清代葉天士在總結前人認識論基礎上,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其將外感病按照發展過程的不同,區分為四個階段,即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用以解釋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及傳變規律,并用于指導臨床治療。
一般認為,衛氣營血辨證產生于《黃帝內經》,由《黃帝內經》理論中的衛氣、營氣理論(即營衛的生成、循行、生理、病理),經由孫思邈、劉河間、張景岳、喻嘉言以及其他諸多醫家學術思想的傳承,葉天士的借鑒及發展,而形成。[1~2]
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對于前人來說既是繼承又是創新,其所提出的四層次辨證論治綱要,為后世認識、治療溫病奠定了基礎,同時其提出的各階段的治療原則也為后世所廣泛采用,可以說既是辨證綱領,又是治療要點。
雖然衛氣營血辨證對于辨析溫病病變的階段、深淺、輕重,提出相應的治法,但其也存在以下不足[3]:①證候區分為四大類型過于籠統;②無明確臟腑病變定位,治療論述不詳盡;③對于溫病后期認識不夠全面;④不能充分涵蓋濕熱類溫病。針對上述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提出,將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相結合[4,5]、六經辨證相結合[4]、臟腑辨證相結合[3],以期達到充分闡釋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體系的目的,而其中,筆者認為以衛氣營血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為最有效的闡釋和發揮。
由《黃帝內經》理論所升華出來的臟腑辨證實際上是一種病位辨證,而前面已經提及到,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實際上是一種病勢辨證,兩者之間存在結合的契合點,有學者指出[6],《溫熱論》創立的辨證體系是“表里為綱、臟腑定位”,其辨證主要涉及肺、心、三焦、胃腸、脾、膜原,僅用“衛氣營血辨證”的表述加以概括欠缺全面與準確。也有學者認為[7],溫病發生、發展過程的具體體現為三焦所屬臟腑的衛氣營血不同階段的證候類型,在具體辨證過程中,以衛氣營血及三焦為綱,以臟腑為目,從而明確特定病程階段的證候病機。可以說,上述兩種觀點是現行如何發展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體系的主流觀點,能夠切實結合兩種辨證方法的長處,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對于第一種觀點,并無相關細致討論,如衛氣營血辨證如何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對于第二種觀點,衛氣營血辨證如果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再加入三焦辨證猶如重復、累贅,因為臟腑辨證本身較三焦辨證完善。
綜上所述,衛氣營血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存在契合點,也是發展、完善衛氣營血辨治體系的需要,必須視為總結、提高的一個發展方向。如何讓兩種辨證方法更好地結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衛氣營血理論提出后,對于各自的概念并無相應的定義,并未詳細解釋何為“衛”“氣”“營”“血”。現有《溫病學》教材[8]對于其各自的解釋如下。衛分證是指溫邪初犯人體肌表,引起衛氣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證候類型。氣分證是指溫邪入里,未傳入營(血)分,影響人體氣的生理功能所出現的一類病變。營分證是指溫邪深入營分,劫灼營陰,擾神竄絡而出現的證候類型。血分證是指溫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動血,瘀熱互結所出現的證候類型。
這樣將其歸納為證候類型的綱領,主要強調對于證候類型的辨別及治療。如果將臟腑理論融入各個階段的理解之中,將能更好地把證侯類型及治療連接起來。以衛分證為例,其主要強調的是衛氣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證侯類型,這里所指出的衛氣與《黃帝內經》中所論的衛氣略有區別,衛分證所論之衛氣是從屬于《黃帝內經》中所論述的衛氣,強調的是“衛氣”(《黃帝內經》)中行使衛外功能的那部分,衛氣之所以能行使衛外功能,不僅僅需要肺氣的宣透、內肅,還需要其他臟腑氣機的協調,如脾胃運化之氣(中氣)的接續、膀胱之氣(津液)的調節、肝膽之氣(氣機)的疏泄等等,各個臟腑之氣表現于衛,其證侯特點均有各自的特殊性,如果能在衛氣行使衛外功能這點基礎上,充分認識臟腑氣機之間的協調,才能更好認識衛分證,同時對于衛分證的治療也能更有針對性,而不僅僅滿足于證侯類型階段;同時,藏象學說的引入,也為“衛分證”以及“氣分證”之間建立起連接的橋梁,即能更好地解釋兩者之間的傳遞關系;這種觀念對于其他兩個證候階段同樣適用。
正如前面所述,衛氣的正常功能的發揮需要數個臟腑功能的協調,不同性質的外來邪氣侵襲人體,可導致不同的臟腑功能失常,相應的治法也不同,例如,外感風熱病邪的風溫病衛分證的治療則與感受濕熱邪氣的濕溫病衛分證的治療完全不同,兼顧要點也不一致;同時邪氣客表,治療不及時導致的疾病變化(即由衛分證傳變為氣分證),對于不同的臟腑功能,也有不同的傳變表現,對于部分伏氣溫病初期可以出現衛外癥狀也能與之聯系在一起。
衛氣營血辨證現主要用于外感熱性疾病的辨治,是因為其固有的內涵所限制,如果將臟腑辨證與其相結合,在更好聯系衛分與氣分、氣分與營分、營分與血分的基礎上,也能相應拓展其辨證范圍,使衛氣營血辨治體系運用于內傷雜病的治療。張氏[9]認為,溫病學理法不僅可以辨治溫病,而且可以辨治雜病,衛氣營血理論是雜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總之,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體系作為溫病學的主要基礎之一,其存在的重要價值不容否認,將衛氣營血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存在理論基礎及可行性,兩者結合可以更好闡釋衛氣營血辨治體系的內涵、拓展其外延,可作為理論繼承的重點之一。
[1] 孫曉光,趙艷,彭越.葉氏衛氣營血理論與對仲景學說的繼承和發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5):374-376.
[2] 黃政德.張景岳對衛氣營血辨證學說的貢獻[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18(1):20-21.
[3] 劉亞敏.衛氣營血辨證臨床運用的構思[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3):221-222.
[4] 齊寶芳,王朝陽.對“衛氣營血辨證”的體會[J].中國實用中醫藥,2011,23(6):231.
[5] 丁慧芬.溫病臨床辨證思維方法探析[A].中醫發展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1.
[6] 靳紅微,王振瑞,殷海波.《溫熱論》辨證體系新論[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12):885-886.
[7] 魏凱峰,陳潤東.溫病學辨證理論與臟腑辨證[J].江西中醫藥,2007,38(6):27-28.
[8] 林培政.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4-27.
[9] 張文選.論溫病學理法辨治雜病[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6):14-17.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級(廣州 510405)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02
1003-8914(2016)-06-0758-03
?言言
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