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濤
?
基于系統思維對脾藏象內涵的認識
亓濤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內分泌二科(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基于系統思維對脾藏象內涵進行分析。方法利用系統思維的四個基本原理:整體性原理、動態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組織原理,對脾藏象及其內涵做系統性探討。結果脾藏象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古代醫家應用了系統思維的方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結論系統思維可以作為中醫研究脾藏象的思維方式,進而解決復雜性問題,以期對當代中醫基本理論的思維研究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整體觀念;復雜性問題;中醫基本理論
系統思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指把思維對象作為系統來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是伴隨著復雜性問題的出現和系統學的誕生而出現的。系統思維是解決復雜性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其基本原理包括:整體性原理、動態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組織原理等[1]。人體符合復雜系統的基本特征[2]。中醫學以人體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上探天文,下究地理,中詢人事,構筑了以五臟為中心,內合四肢百骸,氣血津液,外應四時陰陽,五位空間的有機整體,強調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運轉機制同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形成了中醫的獨特的“藏象”概念,其“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方式同系統思維有諸多相似之處。系統具有層級性的特點,即一個系統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子系統。組成系統的元素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共同維持著系統的穩定和有序。從這個角度出發,人體可以作為“時空體系”(宇宙)的子系統,亦可作為主系統,其子系統主要是“藏象體系”;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系統又可以作為主系統再進行分層。脾藏象系統是人體五大功能系統之一,其構成元素主要包括脾臟、脾氣、脾血、胃腑、肌肉、四肢、口、唇、意、思,涎、味甘、色黃、長夏(各十八日寄治)、宮音等;脾藏象系統呈現出的功能狀態不是某構成元素單一作用的結果,而是這些元素之間通過物質、能量、信息(氣)的相互作用呈現出的綜合功能態。本文嘗試利用系統思維對脾藏象系統進行研究和剖析,探討脾藏象系統的內涵。
藏象學說是在整體觀念這一主導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認為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均是一個整體。人體本身可以稱作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以五臟為核心,將人體的六腑,四肢百骸通過氣機和經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再者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自然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對人造成各種影響。脾藏象作為人體藏象學說的一個子系統,其本身亦具整體性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1形神整體性脾藏象形神整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組織結構的整體性,脾藏象系統作為五臟系統之一,其呈現出的主運化水谷,主氣機樞紐,統血等生理功能,是單一部分不可能完成的,它是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呈現出來的,其整體性保證了各生理功能的正常實現。二是脾藏象系統是形神的統一體。中醫學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廣義之神),是和形體相統一的,《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素問·上古天真論》:“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狹義之神)是作為人體在心理方面的一個表現,自然是和形體相統一的,《靈樞·衛氣》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靈樞·經水》曰:“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脾臟為五臟之一,亦是形體和精神的統一體。脾臟通過其生理活動,將體表組織器官和內臟在結構、生理病理上聯系起來,脾通過藏意、主思,和人的情志識活動聯系起來。脾臟在人體部分形態結構和精神情志方面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組成形神一體的有機系統。
1.2時空整體性《素靈微蘊·藏象解》曰:“五臟之部,心位于上,腎位于下,肝位于左,肺位于右,脾位于中”[3]。這是五臟在人體空間上的分布,這種空間的分布對脾臟的生理功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脾居中央,肝升于左,心旺于上,肺降于右,腎藏于下,形成以脾胃為中軸的五臟運行規律。《四圣心源》云:“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旋,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左,則為腎”[4]。脾胃居中土,運作四象,循環往復,維持氣機升降,這是脾臟在空間的存在。《素問·臟器法時論》曰:“脾主長夏”,《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立于時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此論述講明了脾臟的時間屬性,主長夏,各十八日寄治。時間對脾臟系統的影響一者體現在主長夏,長夏以濕為主氣,為土所化,應人體脾之氣。一者是各十八日寄治,體現出以四時長四臟,脾土中央以灌四旁的特點。其空間的特性決定了時間的特點,時間的特性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空間脫離時間而無機,時間脫離空間而無序,兩者相互協調,呈現出“居中央,調四象,主長夏,寄四時”的脾藏象的時空統一性,體現了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特點。
1.3氣血整體性脾藏象系統的生理表現是通過脾氣來實現的。脾氣是脾臟及其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根據“氣分陰陽”,脾氣可以分為脾陰、脾陽。脾陰是脾氣中具有寒涼、寧靜、抑制作用的部分,脾陽是脾氣中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部分。《黃帝內經》對陰陽的關系做出了精辟的論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強調陰陽是互為根本,相互依存的,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脾血的概念現在不常提,大家更強調的是脾主統血的功能。從中醫元氣論的角度出發,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血是由氣產生的。從中醫發生學的角度看,血亦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脾血是脾氣之母,脾氣是脾血之帥,兩者相互為用。系統思維體現的是整體概念,當我們探討一個生命現象的時候,要意識到這些外在表現是系統所包含的組分,及各組分之間功能的整合表現。脾氣脾血是脾藏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脾氣、脾陰、脾陽、脾血共同完成脾臟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條件的自我調節。
大自然的四時交替,晝夜輪回,六淫戾氣,人類自身的內傷七情,飲食失宜,勞逸適度都會對人體的病理生理產生種種影響。脾藏象系統亦不例外,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其會出現相應的動態變化。《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張景岳注云:“代,更代也,脾脈和軟分旺四季,如春當和軟而兼弦,夏當和軟而兼鉤,秋當和軟而兼毛,冬當和軟而兼石,隨時相代,故曰代”,這說明四時的常脈必有和緩脾胃在其中,四時之脈才可以隨時節更替,其轉變是由脾來擔當的。從側面說明,人適應自然四季的變化,必須有賴于脾氣健旺,才能隨時節正常運轉,這是脾藏系統隨時間變化的重要內容。《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曰:“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于肝,歸于心,溢于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5],討論飲食沒有控制,損傷了胃氣,食物不能消化,食物停留于胃,出現頭昏眼花懨懨欲睡的情況,說明在飲食失宜的情況下,脾藏象系統做出了動態性的調節。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起源的角度闡述了自然界的有序性原則。人作為萬物之一,秉天地之氣而生,自遵天地之序。有序性原則在脾藏象系統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解釋了胃接受食物,進行消化,吸收輸布的整個有序過程。脾胃同屬中土,脾為陰土,其氣主升,胃為陽土,其氣主降,正如黃元御所言:“脾為陰體而抱陽氣,陽動則升,胃為陽體而含陰精,陰靜則降”,兩者共同組成了中醫學中最具特色的氣機升降理論,脾胃升降相因,氣機有序,則脾胃調和。脾胃升降失常,氣機失調,則脾胃乃病。人體的氣機主要是五臟氣機升降。人體五臟氣機升降規律是陰升陽降,上者下降,下者上升。心為陽臟,心氣以下行為順,腎為水臟,腎氣以上升為健;肺居上焦,主肅降,肝居下焦,主升發。脾胃樞紐居中央,陰升陽降,運行五臟之氣,五臟氣機正常,人體的生命活動得以維系。以呼吸為例,說明脾胃之氣在維持五臟氣機有序運行中的調節作用。《難經·四難》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胃谷也”。呼出之氣有心肺上升外出,吸入之氣有肝腎下降吸入,呼吸之間有脾居中,升降扭轉,使心肺之氣由升轉降,肝腎之氣由降轉升,以達斡旋之職,維持呼吸的正常活動。人體的生命活動是個有序的生命過程,脾藏象自不例外。若出現失序運行,則出現病理狀態,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自主性原理是中醫學關于防治學的基本原理,其核心觀點是:發病和愈病都是機體的自主性反應過程[6]。脾藏象系統體現出的自主性原理反映出中醫藏象學的深層內涵,揭示中醫防治疾病的深層規律。脾藏象系統的核心是脾與胃,脾之于胃,“以膜相連耳”,共為倉廩之官。脾為胃之臟,胃為脾之腑,一為太陰濕土,一為陽明燥土,一為里,一為表,一主升發,一主肅降,兩者通過陰陽和合,表里相因,升降相濟,維持機體一氣周流,即“陰陽相接”;此為脾藏象系統生理下的自我協調;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脾藏象系統會出現病理狀以態,其演變過程即是其自調節過程。《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帝曰: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解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行,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瀉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從以上可以看出,脾藏象系統的病理過程是其系統的各組分在病理狀態下的自主性反應體現。而脾病的治療是推動人的自我調節功能達到疾病自愈機制的直觀體現。《傷寒論》指出:“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明確指出調整無論是驅邪扶正,俱是調整人體陰陽的手段,以期達到機體陰陽平和的目的,從而使病乃得愈。《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劉完素曰:以自利不渴,屬太陰之為病,蓋太陰脾屬濕土。仲景指出,太陰脾病之因在臟有寒,治療方法是當溫之;顯然是在用四逆輩使臟寒得去,陰陽得平,其治療過程基于臟之陰陽失和,調于陰陽自和,效于陰陽平和,是依靠、發揮、推動人體的自組織機能達到自主調理的目的。
系統思維是在系統論指導下進行事物研究的一種思維方式,系統論是專門研究以系統方式存在的事物的普遍特性和規律。人是世界上最高級、最復雜的系統,其系統特征和系統規律也最為典型。中醫學以人為研究對象,其具有的整體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經具有了樸素系統思維的內涵。本文根據現代系統思維的特點,對脾藏象系統進行梳理,旨在說明脾藏象是各組分之間在交互作用中體現出了結構和功能的統一,系統思維可以作為中醫研究脾藏象的的思維方式,進而解決復雜性問題,以期對當代中醫基本理論的思維研究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祝世衲.中醫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
[2]朱宗涵.醫學科學和系統復雜性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2,14(11): 1425-14 28.
[3]清·黃元御.黃元御醫書11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64.
[4]清·黃元御.四圣心源[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8.
[5]金·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13.
[6]祝世衲.中醫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09.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13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181-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徐紅梅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