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磊 浦佳希 章若畫 折婭歡
?
淺談抑肝散加味的臨床應用
邢磊1浦佳希1章若畫2折婭歡3
1.南京市高淳中醫院(南京 211300);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2014級(南京 210046);3.甘肅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碩士研究生2014級(蘭州 730000)
摘要:目的抑肝散源于古方,以往主要用來治療小兒肝經虛熱等疾病。現代醫家對其加味后治療情志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故研究古方抑肝散加味后在臨床中的應用療效。方法主要是通過2則病案來闡述抑肝散的臨床應用。結果病案來源于臨床,用抑肝散加味治療更年期失眠和腸易激綜合癥均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結論抑肝散加味治療情志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抑肝散加味;更年期失眠;腸易激綜合征
抑肝散源于宋代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決》,在明代薛鎧所著的《保嬰撮要·肝臟》中做了詳細闡述:“抑肝散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痰熱切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當歸、白術、茯苓、鉤藤鉤(各一錢)上水煎,子母同服。如蜜丸,名抑青丸。”筆者通過臨床運用發現通過抑肝散加味能有效治療各種情志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現總結如下。
趙某,女,48歲,2013年09月初診。現絕經半年,失眠3月,近一月來加重,每月只能入睡1~3小時,甚則徹夜難眠,于外院就診和多次心理咨詢無效后,至我院診治。刻下:心煩易怒,頭昏乏力,納食不香,多汗,舌質紅苔白,脈弦細。中醫辨證為肝郁血虛,肝陽上亢。治法:疏肝健脾,養血安神。方藥:柴胡6 g,當歸10 g,川芎10 g,麩炒白術15 g,茯苓15 g,茯神15 g,鉤藤12 g,合歡皮10 g,酸棗仁30 g,蓮子心10 g,香附10 g,炒白芍10 g,生甘草6 g。7劑,水煎服,早晚溫服。二診,情況失眠明顯改善,守上方繼服3月,失眠基本好轉。
按:更年期為女性重要的生理變化階段,這時期女子腎氣衰竭,精血漸虧,水不涵木,肝血失于腎水涵養,使氣血功能失調,肝血虧虛,肝陽上亢,陽不入陰而致失眠。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血舍魂,肝藏血而神安,若肝氣郁結或者肝血不足則魂不能藏,則導致失眠。與單純使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更年期失眠[7]比較,抑肝散從肝論治治療更年期失眠的療效更加顯著。病案中使用抑肝散加味,方中當歸、川芎養血柔肝,柴胡、鉤藤、香附、炒白芍具有疏肝解郁,清熱平肝。麩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合歡皮、酸棗仁、蓮子心、伏神養心安神。臨床應用中認為抑肝散加味[1]能有效治療更年期失眠癥,對入睡困難和睡后多夢易醒有明顯改善,同時與安定類的西藥比較,具有不成癮性,用藥靈活,無毒副作用等優點。
王某,女,20歲,2014年01 月初診。反復性腹痛腹瀉30天。近五天來加重,每遇情緒緊張,憂郁惱怒后腹痛腹瀉加重,便后痛減,時有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納食不香,噯氣多,舌紅苔薄白,脈弦細。外院服西藥諾氟沙星,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無效后,尋求中醫治療。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肝氣乘脾。治法:抑肝扶脾。方藥:柴胡6 g,當歸10 g,川芎10 g,麩炒白術20 g,茯苓15 g,鉤藤12 g,炙甘草6 g,炒白芍20 g,陳皮10 g,防風20 g,合歡皮10 g,酸棗仁20 g,五味子10 g。
按:腸易激綜合癥(IBS)是一種腹痛或腹部不適伴習慣改變為特征而無器質性病變的常見功能性腸病。現代醫學認為IBS[2]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中認為其發病和精神因素有關,IBS患者焦慮、抑郁積分高于正常人。對應激反應更敏感和強烈。上方主要以抑肝散和痛瀉要方加味治療IBS。中醫雖無IBS,但是可以歸結到“泄瀉”“腹痛”的范疇。認為肝郁脾虛是導致IBS的重要因素,脾胃虛弱和肝氣失疏貫穿整個IBS發病的整個過程[3]。葉天士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張芳[4]認為IBS的發病與情志因素是密切相關的,故從中醫情志入手治療IBS 的療效是顯著的。故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肝胃同治,疏肝與健脾并舉,同時注意調暢情志。上方中抑肝散和痛瀉要方聯合使用,抑肝散疏肝解郁,能緩解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緒;痛瀉要方則有補脾瀉肝,緩急止瀉的功效;二方相合則更有疏肝之功效,起到治本之功,同時痛瀉要方兼顧泄瀉這一標證,標本同治能有效的治療腸易激綜合癥。張蕓[5]則運用加味痛瀉要方聯合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IBS,總有效率為87.5%。其中藥處方與抑肝散合痛瀉要方加味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醫認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怒傷肝”,故在情志病變中,尤其以肝氣的失調為主。肝氣疏泄,則全身氣機調暢。肝氣的疏泄功能異常,則氣機不暢,或肝氣郁結,或肝陽上亢。抑肝散本是主治小兒肝經虛熱抽搐等疾病,但近年來國內外對抑肝散進行深入研究,發抑肝散不僅可以治療小兒疾病肝經虛熱等疾病,同時對老年癡呆、更年期綜合癥、神經過敏、焦躁癥、抑郁癥等多種精神障礙有關疾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均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現代試驗研究中發現抑肝散對神經活動有明顯改善作用,有促智作用[6]。方中以鉤藤為君藥,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鄭亮教授認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患者情志不舒,則肝臟易化熱化火。而鉤藤為君藥,味甘性涼,歸肝、心包經,有很好的清心火、平肝熱的功效。柴胡入肝膽經,味辛苦,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透邪升陽,使肝氣條達,為臣藥。甘草補中益氣,清心瀉火,與柴胡,鉤藤配伍能緩解肝陽上亢,起到疏肝理氣之功。麩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有權,營血生化有源。當歸甘溫質潤,養血柔肝,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二藥相合,既能柔肝補血又能行氣止痛。再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加味能起到標本同治,臨床的療效也較為顯著。
筆者認為通過對中國古代經方的研究,總結和發掘中醫古代經方應用的新領域,研發中醫臨床的有效配方,弘揚中醫學的精萃,是我們中醫學生刻不容緩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傅喆敦,張鳴,袁杰.加味抑肝散治療更年期失眠30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7 18(4):935-936.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99.
[3]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治療共識意見[S].中華醫藥雜志,2010 25(7):1062-1063.
[4]張芳,師晉華.情志因素與腸易激綜合征發病關系探討[J].光明中醫,2011,26(7):1452-1453.
[5]張蕓.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伴焦慮狀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1,26(7):1422-1424.
[6]周勁光,楊霄鵬.抑肝散對記憶模型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2010,13(18):18-19.
[7]馮雅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更年期失眠18例[J].光明中醫,2006,21(8):45-46.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18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9-1243-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吳祚輝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