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龍
?
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對肛腸疾病患者術后尿潴留的影響探討
陳海龍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肛腸科 (廈門 361009)
摘要:目的評價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應用于術后發生尿潴留的肛腸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將2013年1月—2014年12月間我院收治在術后發生尿潴留的肛腸疾病患者48例隨機分成中醫組(24例,采用中醫護理)和常規組(24例,接受常規護理),對比觀察兩組的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結果與常規組相比,中醫組的護理顯效率、總體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提高(P<0.05),同時中醫組患者的自行排尿時間更短、殘余尿量更少,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中醫理論對患者在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原因、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穴位按摩、針灸刺激、藥貼藥浴、敷足臍療法等適宜技術進行綜合性護理,可有效緩解肛腸疾病患者的術后尿潴留癥狀、提升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實踐。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肛腸疾病手術;術后尿潴留;護理效果
中醫將尿潴留歸為“癃閉”“淋濁”證,并將膀胱周血管病變、神經調節障礙、膀胱毒理堵塞等因素作為誘發尿潴留的重要因素[1]。針灸、穴位按摩、敷足臍療、藥貼藥浴等中醫技術可有效改善膀胱血管的血液循環狀況,并起到消炎止痛、通便利尿、緩解潴留的效果,在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評價中醫適宜技術應用于肛腸疾病患者術后尿潴留的護理效果,特對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進行分組護理,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間我院共收治48例行手術治療的肛腸疾病患者,所選患者均在術后6~10h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現象,其膀胱中尿儲量均在500mL以上,在征求患者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所選患者分成兩組進行護理。常規組24例均采取常規護理,本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5例和9例,年齡在24~70歲,平均(54.5±12.7)歲,施術的肛腸疾病類型分別為內痔7例、外痔5例、混合痔10例、肛瘺2例;中醫組24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本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6例和8例,年齡在23~71歲,平均(54.7±13.2)歲,施術的肛腸疾病類型分別為內痔6例、外痔4例、混合痔11例、肛瘺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率、病情狀況、實施手術的肛腸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護理方法研究所選患者均未合并心腦血管等嚴重合并癥、其臨床癥狀也均符合外科手術要求,并在術后6~10 h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尿潴留,按照下述要求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以緩解其尿潴留癥狀。常規組:本組24例在術后均予以心理干預(安慰、鼓勵患者以消除其緊張情緒)、置入導尿管、排尿訓練(通過口哨、流水聲刺激引發神經產生排尿反射)、用溫水清潔會陰部位、督促患者飲水等對常規護理措施,并在護理過程中注意尊重和保護患者的隱私。中醫組:以上述常規護理措施為基礎,應用中醫技術如穴位按摩、針灸刺激、藥貼藥浴等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1)自行排尿時間、殘余尿量:可反映兩組患者的排尿狀況,也是評價護理效果的重要數據,自行排尿時間是指患者兩次相鄰自行排尿時間的間隔時間,而殘余尿量則在自行排尿后通過B超手段觀察和測量患者膀胱內的尿液儲量。(2)護理顯效率、總有效率:根據患者尿潴留癥狀改善情況、排尿狀況及膀胱充盈度等將護理效果分成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在護理30 min內患者的膀胱充盈程度改善并自行排尿,排尿后患者殘余尿量<50mL;有效:護理1h內患者癥狀改善并自行排尿,且尿量殘余<100mL;無效:護理1h內患者無法自行排尿的情況。(3)護理滿意度:對護理人員的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價護理質量,內容包括護理舒適程度、護理態度、護理操作水平等,總分100分,81~10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統計方法計數資料處理為百分比形式,計量資料整理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兩組間的護理顯效率、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尿路感染率等采用χ2檢驗,而自行排尿時間、殘余尿量等則通過t檢驗,P<0.05提示存有顯著差別。
2.1護理效果中醫組患者經護理顯效、有效和無效分別為18例、4例和2例,護理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5.0%和91.7%,而常規組患者經護理顯效、有效和無效分別為10例、6例和8例,其護理顯效率、總體有效率分別為41.7%和66.7%,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 (例,%)
2.2排尿狀況和感染發生情況中醫組患者的自行排尿時間、尿殘余量及尿路感染發生率分別為(33.9±9.8)min、(84.9±12.0)mL和4.2%,同常規組相比,中醫組患者的自行排尿時間更短、殘余尿量更少、尿路感染發生率更低,且有明顯差別(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行排尿時間、尿殘余量及尿路感染率比較
2.3護理滿意度中醫組、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5.8%和70.8%,有顯著差別(P<0.05)。見表3。

表3 組間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肛腸疾病如痔瘡、肛周膿腫、肛瘺等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而手術治療后由于術后疼痛、緊張心理、神經系統調節紊亂等因素的影響,常常會使患者的膀胱括約肌處于收縮、充盈狀態,這也使患者無法自行將膀胱中存儲的過量的尿液排出,從而增加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和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并較大地影響預后效果[2,3]。
因此,采取針對性的干預、預防措施對于在術后發生尿潴留情況的肛腸疾病患者的護理質量的提高和預后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中醫理論將尿潴留歸結為“癃閉”“淋濁”的范疇內,認為氣血不暢、堵塞病變、膀胱毒變是形成潴留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證實,針對上述病因,采取針灸、穴位按摩、敷足臍療、藥貼藥浴等中醫技術可有效改善膀胱血管的血液循環狀況,并起到消炎止痛、通便利尿、緩解潴留的效果。本研究分別采取常規護理、中醫技術護理對48例患者實施分組護理,結果提示,與常規組相比,中醫組的護理顯效率、總體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更高(P<0.05),同時中醫組患者的自行排尿時間更短、殘余尿量更少,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樣的結果也能證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針灸、穴位按摩、藥浴等中醫護理方法可更有效地緩解術后尿潴留癥狀,并能顯著減輕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的舒適感,因此在臨床護理中中醫護理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明顯的應用優勢,現特將中醫護理的相關方法及護理注意事項進行如下總結:(1)穴位按摩要求醫師以適宜的力度首先對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位進行3~5min的拇指按壓,后按摩下腹、會陰部,以促進患者產生尿意,并輔助排尿;針灸法主要應用捻轉提插等技巧,對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實施刺激,或針入氣海、艾柱灸腎俞也可起到促進排尿的作用,在按摩過程中一定要按照上述順序進行,不可倒置,另外按摩過程應掌握適量力度、按壓時間,若力度過輕、按壓時間過短則達不到理想效果[4,5]。(2)藥浴藥貼采用洋蔥頭、皂角刺等組分水煎后置于盆中,以溫水浸洗患者下肢和小腹,通過熱氣使藥物作用于膀胱,同時采用王不留行籽貼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位,共同起到利尿作用,應注意浸洗部位應包括足、腹部,同時應注意調節水溫[6]。(3)臍療法。首先將患者的臍孔用食鹽封閉,再將茴香、粗鹽包裹與紗布中炒熱、冷卻至30℃~40℃熱敷患者腰部以緩解括約肌痙攣,但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避免高溫燙傷[7],而敷足法則將白礬研為粉末并加適量米醋調至糊狀,將糊覆蓋、包裹于足涌泉穴也可起到不錯的利尿效果[8]。另外,常規護理中的心理干預對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放松膀胱括約肌也十分必要,而口哨、水流聲也可刺激患者的神經系統產生排尿反射,也值得臨床應用。
綜上,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中醫理論對患者在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常見原因、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穴位按摩、針灸刺激、藥貼藥浴、敷足臍療法等適宜技術進行綜合性護理,可有效緩解肛腸疾病患者的術后尿潴留癥狀、提升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實踐。
參考文獻
[1]黃楚真,顏小香,達葉春.混合痔患者術后尿潴留原因分析及中醫護理[J].吉林醫學,2015,36(9):1859-1860.
[2]張芳.常用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在基層中醫院臨床應用現狀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2):69-70.
[3]熊月珍.中醫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干預產后尿潴留24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1):140-141.
[4]馬素霞,李雪梅,王妮亞.淺談開展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操作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9):116-117.
[5]付俊.腹部手術后并發早期尿潴留的中醫護理干預[J].中醫藥導報,2014,20(6):130-131.
[6]尹海英.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對肛腸疾病患者術后尿潴留的影響探討[J].中外醫療,2014,33(10):174-175.
[7]袁玲,王秀娣,張晶.中醫綜合調護法應用于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4,46(5):164-166.
[8]姜華奮.中醫護理對脊椎骨折患者術后尿潴留及并發癥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4):799-80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62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9-1330-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徐國亮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