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順欣
?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體會
利順欣
目的提高《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效果。方法上好第一堂課,激發興趣,樹立專業思想;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主體參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主動思維,認識中醫思維特點,變疑難為容易;取象比類,變抽象為具體;發散思維,變艱澀難懂為通俗易懂;創設機會,互換角色,讓學生在講課過程中鍛煉提高綜合素養。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結論只要恰當地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中醫學、中醫針灸推拿、中醫骨傷等專業的一門入門課、基礎課和主干課,對于學生學好后續中醫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好這門課就顯得尤其重要。但這門課程歷來又是教師公認不好教、學生公認不好學的一門課[1],如何更好地教好《中基》、讓學生盡可能更好地學好《中基》,筆者在多年的《中基》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分享點滴體會如下,以期與同道商榷。
一般來說,每一門課程的緒論部分內容都是很概括的、很難講、很枯燥的,而緒論這第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上好第一堂課至關重要[2]。
在上《中基》的第一堂課時,筆者在介紹緒論內容之前,先通過了解學生在生活中對中醫的認識、對中西醫優缺點的認識,導入典型的案例,讓學生看到中醫的卓越療效、巨大優勢和前景,先入為主地激發學生對中醫學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和熱情。如香港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起死回生的案例、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患“股骨頭壞死”的案例。同時介紹中醫在世界范圍越來越多的被接受和認可的現狀,然后再通過緒論中對中醫學的學術成就、學術優勢與特色的介紹,中醫學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對世界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等內容的介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4],堅定學好中醫的信念,激勵學生堅信自己所選擇的專業道路,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立志在不遠的將來,都能成就一代名醫、造福一方百姓。
學生始終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若能充分發揮主體的學習主動性,可以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充分地融為一體,對于教學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不忘學生的主體地位,時時注重主體的參與,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如在講五行相生時,首先引導學生自己從字面分析理解五行相生的含義,學生通過字面分析理解了五行相生的大致含義后,提醒學生注意對“相”字的理解,由此引出五行相生的次序問題;然后啟發學生自己思考五行相生的次序如何、為什么五行相生是這樣的次序,引導學生通過五材的木材燃燒產生火、物質燃燒后化為灰燼(土)、礦石(土)冶煉產生金屬、金屬熔化成液態(水--加以解釋)、有了水的滋養樹木才能生長來總結和理解五行相生的次序。這樣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不僅五行相生的概念和次序問題學生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整個“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這一章公認的《中基》中最難的內容也就變得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如在講癥、證、病這三個概念時,單純從理論上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把握這三者的準確內涵,通過聯系學生熟悉的感冒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癥、證、病的概念自己思考并說出哪是癥、哪是證、哪是病,這樣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講“思慮傷心脾”時,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人若有心事或用腦過度時會出現“吃不好、睡不香”的現象加以理解:“吃不好”是傷脾所致、“睡不香”是傷心所致,故“思慮傷心脾”。舌上生瘡,從中醫的整體觀念出發分析,因為心開竅于舌,首先考慮是心火旺盛所致,故治療方法就應考慮清泄心火。經絡一章中,十二經的流注次序是最難掌握的知識點,在介紹這個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十二經的走向和分布規律來思考、分析、推理出十二經的流注次序,即可變難為易,比較輕松地掌握了。
如在自然界,空氣流動才能產生風,故“風性善行”;風可以使樹木等物體搖動,故“風性主動”,風邪為病可見眩暈、震顫、抽搐甚至頸項強直、 角弓反張等臨床表現;在自然界,如果河流中水過少便無法正常流動,取象比類,故人體血液正常循行所必備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是“血液充盈”;物質燃燒時會產生熱和光亮,而且熱氣和火焰都是向上升騰的,故五行的火具有“溫熱、升騰、光明”的特性。
某些知識點,按一般的思路是很難理解的,而通過發散思維,改變一下思維的途徑,便可變艱澀難懂為通俗易懂。如“濕性重濁”和“濕性黏滯”,濕是彌散狀態的水,如果從水本身來理解是很難解釋的,換個思路思考,如果沒有水的話會不會有渾濁現象呢?土或面在沒有被水打濕的時候是不黏的,也很容易流動,但被水打濕即很黏膩,而且也不容易流動了,故說濕性重濁,濕性黏膩停滯。
大學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注重素質能力的培養[5]。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般每學期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在恰當的時間至少安排一次課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備課、自己上臺講解,再互相討論,最后老師分別點評并全面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對知識的綜合、提煉能力,另外,還鍛煉了學生的膽略、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運用中醫學的專業術語表達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質。
[1]宋琳,謝寧,劉華生,等.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應用中的幾點體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4):835.
[2]胡艷華.《中醫基礎學》緒論課堂教學的構思與實踐[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4(2):78.
[3]魏素芳.中等專業學校《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淺議[J].國醫論壇,2009,24(9):46.
[4]簡鵬.《中醫基礎理論》課教學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7):173.
[5]何軍強,厚紀東.《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體會[J].國醫論壇,2014,29(6):59.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中醫系(南陽 47306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71
1003-8914(2016)-03-0439-02
(本文校對:王世勛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