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國華
(福建省清流縣龍津鎮畜牧獸醫水產站,福建 清流 365300)
一例山羊傳染性膿皰的防治報告
翁國華
(福建省清流縣龍津鎮畜牧獸醫水產站,福建 清流 365300)
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羊口瘡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常為群發流行。其特征為患羊口腔粘膜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疣狀厚痂等。本病主要危害羔羊[1],患羊和帶病毒動物是重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本文對羊傳染性膿皰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診斷、防治措施進行闡述。
山羊;傳染性膿皰;防治
2016年3月,清流縣龍津鎮養羊戶張某飼養的部分山羊發病,病羊的口、唇、鼻部粘膜出現膿瘡、結痂等癥狀,致使部分羊只死亡,被確診為羊傳染性膿皰,現將其防治情況報告如下。
清流縣龍津鎮山羊養殖戶張某飼養87只,2016年3月6日,從周邊縣引進山羊35只,未進行隔離觀察,就混入羊群飼養。3月11日發現其中3只羔羊口角呈現出紅疹現象,未引起重視。截止至3月24日,已有12只羊陸續發病,病羊口角、口唇周圍呈現紅斑、丘疹、透明水皰、膿皰、結痂等不同程度癥狀,病羊采食困難,精神沉郁。
病羊初期口唇周圍潮紅、輕度腫脹并逐漸形成丘珍,后成為水皰或膿皰,破潰的水皰、膿皰流出黃色或淡褐色粘液,結成黃棕褐色的疣狀垢痂,垢痂被碰破后呈現粗糙不平、易出血的桑椹狀疣狀物。嚴重者嘴唇腫大外翻呈桑椹樣突起,影響采食,病羊日漸衰弱直至死亡。觸診口腔,病羊有疼痛感,采食困難,精神沉郁,羔羊吮乳減少,嚴重者逐漸消瘦而死亡。
3.1動物接種試驗
將病料制成乳劑,劃痕接種于健康羔羊口唇,次日接種部位紅腫,繼而出現水皰,4~6 d形成膿皰,經3~4周脫落。
3.2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羊痘和壞死桿菌病相區別。羊痘多為全身性的,且體溫升高,結節呈圓形突出于皮膚表面,界限明顯,以后呈臍狀。壞死桿菌病主要表現為組織壞死,而無水皰、膿皰的病變,也無疣狀增生物[2]。
綜合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動物接種試驗,尤其在口角、唇周圍及鼻上有紅斑、水皰、膿皰及疣狀垢痂,可確診為羊傳染性膿皰。
4.1治療
4.1.1隔離消毒
一旦發現患有羊傳染性膿皰的病羊,應立即將其進行隔離治療,然后對整個羊舍、以及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地消毒處理,消毒時可采用過氧乙酸、碘潔或者是百毒殺等消毒液,進行噴霧消毒,每日消毒1次。
4.1.2局部治療
對于病羊已經結痂的部位,首先要將其垢痂除去,然后用濃度為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對除去垢痂的表面進行清洗處理,也可使用食鹽對創面進行揉搓,清理完創面之后,涂抹濃度為2%的龍膽紫,每日1~2次,直至痊愈。
4.1.3防止繼發感染
在局部治療的同時,給予病羊肌肉注射抗菌藥青霉素、鏈霉素、地塞米松等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4.1.4輔助治療
在治療期間,對于進食比較困難的病羊,供給其柔嫩多汁的草料進行飼喂,同時給予麩皮水、牛奶、精料水等流食進行飼喂。
4.2預防
4.2.1加強管理
本病首要通過受傷的皮膚和粘膜感染,因此,要防止皮膚、粘膜發生外傷,幼羔應避免飼喂干硬帶刺的飼草,不要在有帶刺植物的草地放牧。應飼喂柔軟、4.2.2免疫接種
易消化、適口性好的飼草,并挑出其中的芒刺。給羊加喂適量食鹽,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以削減羊啃土啃墻,保護皮膚、粘膜[3]。
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接種時按每頭份疫苗加生理鹽水在陰暗處充分搖勻,每只羊在口腔粘膜內注射0.2 mL,以注射處出現一個透明發亮的小水泡為準。
4.2.3防堵疫源
不到疫區引種,不到被病羊污染過的牧區放牧。確須引入種羊時,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申報,并且預先對引入的種羊進行隔離觀察,待確定其健康無疫后,做好消毒和免疫接種,再引入飼養。
羊傳染性膿皰有唇型、蹄型和外陰型三種類型,其中以唇型最為多發。本病為唇型羊傳染性膿皰,病羊一旦發病,常常導致進食、咀嚼阻礙,進而導致其機體功能紊亂、高熱等問題。病羊的病程一般可到3~4周的時間。羊傳染性膿皰一般不會引起成年病羊死亡,但是對羔羊的致死率卻較高。
[1]付加英,姚友堂等.羊傳染性膿皰的發生與防治[J].黑龍江畜牧獸醫,1999,(2).
[2]魏國楨.羊傳染性膿皰的診治體會[J].中國畜禽種業,2010,(11).
[3]黃福忠.一例山羊傳染性膿皰的診治報告[J].福建畜牧獸醫,2011,(2).
(編輯:張淑鳳)
S858.27
A
1006-799X(2016)16-0042-01
翁國華(1962-),男,福建莆田人,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及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