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心逸
?
·名醫心鑒·
徐榮謙教授運用外治法治療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臨證經驗
連心逸
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是與小氣道炎癥性損傷相關的慢性氣流阻塞綜合征,徐榮謙教授在治療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上經驗頗豐,其外治法治療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方法可謂獨辟蹊徑。徐教授治療BO的外治方法大致可總結為敷貼神闕、硝白散敷貼背部、背部按摩疏通經絡三種。在臨床上,徐教授以內服中藥與外治法相結合治療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徐榮謙;外治法;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徐榮謙教授是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在治療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方面經驗獨到,療效頗佳。特別是其采用有“綠色療法”之稱的中醫外治法治療本病,常常能夠發揮就近給藥、直達病所、快捷取效的結果。
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是與小氣道炎癥性損傷相關的慢性氣流阻塞綜合征,是一種相對少見而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主要臨床特點是反復或持續氣促、喘息或咳嗽、運動耐力差、肺部有細濕啰音和喘鳴音,對支氣管擴張劑無反應。從西醫學的角度看,該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異體骨髓或心肺移植、吸入有毒氣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藥物不良反應等,也有部分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為特發性[1]。
1.1徐教授對BO病因病機的認識
徐榮謙教授認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屬于中醫“肺閉”范疇,其病因分為內、外二因。外因為六淫與疫癘之邪犯肺,導致肺失宣降,閉阻肺氣,加之小兒肺氣易虛、脾常不足、正氣虛弱的內因,不僅不能抵御外邪侵襲,還因脾虛生痰,形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病理狀況,造成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狀態而致病。徐教授認為該病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肺氣閉塞、宣肅失常、肺絡受阻、氣遏不暢、阻于氣道、氣機紊亂而發本病。故治療當以外用溫性散、通之藥,或以手法按摩穴位疏通經絡開肺通閉為基本通治之法。再根據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痰熱閉肺、痰凝肺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并據證施藥口服治療。
1.2采用外治法治療BO的優勢
徐榮謙教授從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出發,充分考慮了小兒口服藥物困難,以及藥物在體內吸收代謝周期長等因素,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結合徐氏小兒按摩法精髓,創制了一套獨有的小兒按摩配合中藥敷貼治療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的外治療法,既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問題,又避免了口服藥物經過肝臟吸收的首過效應,還可使藥物直接透皮快速到達病變部位發揮藥效作用,一舉而三得。小兒按摩與藥物敷貼交叉配合,可以先按摩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然后敷貼藥物,透皮給藥,借助已經疏通的經絡直達病所。
2.1敷貼神闕通調肺氣
神闕位居臍部,敷貼神闕屬于中醫臍療范疇,是中醫外治法中一種最常用的方法,因為該法適應癥廣、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行、順應性好,因此,該療法自古便為歷代醫家所推崇,近年更是深受民間和基層醫生歡迎。由于臍療給藥途徑特殊,無副作用,避免了口服及注射給藥的缺點,病人無痛苦、易于接受,被稱為“綠色療法”。
2.1.1敷貼神闕的歷史源流與理論依據敷貼神闕法最早載于《五十二病方》,后世多有沿用,神闕穴在經絡循行中位于臍部,關于臍部在人生命過程中的意義及采用臍療治病的理論也在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與完善。如張景岳在《類經附翼·卷三求正錄》指出:“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猶屬元陽之子耳。”可見臍部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清代馮楚瞻在《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中說: “臍者,命蒂也。當心腎之中,為真元歸宿之處,治在母腹,臍連于胞,喘息呼吸滋養之妙,從此而通,胎出母腹,臍帶剪斷,則一點真元之氣,從此而歸入命門丹田。故臍為命蒂,臍帶亦真氣會聚之所也。”因此,神闕穴作為胎兒時期與母親聯系的唯一紐帶,為先天和后天聯絡通道和生命根本的真元所在之處。根據經絡理論可知,神闕穴屬任脈穴位,與人體臟腑、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均有相通之處。因而在神闕穴進行藥物敷貼可以使得藥物內達臟腑、外通諸經。
2.1.2敷貼神闕所用藥物及其作用原理小兒患者因為年齡較小,很難長時間大劑量堅持服用中藥。鑒于神闕穴具有溝通十二經脈的特殊作用以及外治法便于給藥、病人痛苦較小的特點,徐榮謙教授選用自創散劑敷貼神闕穴治療該病癥見喘息、氣促、咳喘的患兒。自擬花香散處方由丁香、降香、沉香、小茴香等藥各3 g組成,使用時將上述藥物粉碎為末,以蔥白搗爛、黃酒調膏敷臍,紗布與膠布固定,一日一次。方中諸藥皆屬性溫辛散之品,取“辛以散之,溫以通之”之意,符合肺主宣發的生理特性。選用氣味辛散的小茴香溫中散寒,疏通肺氣。丁香、沉香、降香三味芳香藥物溫中降逆,順應芳香走竄,肺主肅降的功能特點,引氣下行,解決肺氣閉塞、宣降功能失常所致的喘息、氣促、咳喘之癥。輔以黃酒、蔥白溫通陽氣,調敷諸藥利于藥性揮發輸布。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言,“肺者,氣之本”。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是維持和調節全身氣機正常的重要因素。如果肺氣失于宣發或肅降,則會導致全身氣機失常,進而出現如喘息、氣促、咳嗽等癥狀。徐教授選擇神闕丹田為用藥部位,其用意深刻。中醫將丹田分為上、中、下三部,而在《難經》中描述下丹田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臍(神闕穴)為丹田之上,故在治療肺系疾病時,敷貼神闕穴,取“上病下取,納氣歸根”之意,往往可獲佳效。
從花香散的處方組成看,丁香、降香、沉香、小茴香均為辛香之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芳香類藥物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揮發油類物質,具有止咳、平喘、抑菌、抗炎、止痛及促進外用藥物透皮吸收等藥效作用。本處方適應癥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原因引起,在其發病過程中多表現出一定的炎癥狀況,因此,富含揮發油的花香散不僅能夠干預病變過程中的炎癥狀態,還有促進外用藥物吸收的作用,故而,本處方在外用治療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時表現出良好的療效,是與處方藥物所含的藥效物質基礎密切相關的。丁香的主要成分是揮發油類物質,丁香揮發油具有促進藥物透皮吸收作用[2]。因此,在本處方中丁香兼有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和抗炎雙重作用。研究表明[3-4],沉香中的化學成分具有止喘的藥效,并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動物炎癥模型具有明顯的炎癥抑制作用,故而沉香的上述藥效對于發揮花香散的治療效果具有較好的支撐作用。降香揮發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5]。小茴香揮發油還具有較好的抑菌、抗炎鎮痛以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等作用[6-7]。總之,花香散的處方組成藥物具有對抗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病變過程中多種病理因素的藥效成分,能夠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因此表現出較好的臨床效果。至于其具體的藥物作用機制,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2.2外敷背部豁痰祛濕
2.2.1外敷背部的理論依據徐榮謙教授認為,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中出現的肺部啰音難消是由于外感風邪內犯于肺,風盛生痰,形成風痰粘阻氣道閉肺所致,為痰濕瘀阻肺絡,阻滯細小氣道,影響肺氣宣發肅降之故。因此在治療本病出現痰濕壅盛、啰音難消時常采取化痰除濕、溫通肺氣的方法。徐教授在臨床上常針對本病出現啰音明顯的患兒選用“硝白湯”外敷背部以豁痰祛濕,疏通氣道,暢達肺氣。實踐證明該療法不僅能夠緩解咳喘諸癥,而且有助于加快肺部啰音的消除。中藥外敷是中醫外治法中一種最常見和便捷的方法,也是現代醫學所述的經皮給藥方法,徐教授充分利用中藥辛散溫通、走經竄絡的特性,選擇啰音明顯的肺部位置局部外敷給藥,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到達肺部,實現化痰祛痰、疏通肺絡氣道、消除啰音的治療目的。
2.2.2外敷背部所用藥物及其作用原理硝白湯處方中選用玄明粉、白芷、白附子、白芥子等水煎濃縮,隨后將紗布在藥水中浸濕,敷于背部啰音明顯處。方中四味藥皆色白,中醫云“白入肺”,玄明粉是芒硝經風化失去結晶水而成的白色粉末,其味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逐水瀉下,消痰除濕之功。同時,該藥尚有促進藥物滲透的作用,有助于方中其他藥物透過皮膚,直達病所。白芷辛香溫通,擅于芳香燥濕開竅;白芥子溫肺豁痰,通降肺氣,符合中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理論;白附子祛風痰、頑痰,疏通經絡氣血,四藥合用,共奏溫肺祛痰、通絡除濕、疏通氣道、暢達肺氣之功。
實驗研究表明,硝白湯中的白芥子是止咳平喘的要藥,具有良好的鎮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故以白芥子穴位貼敷能夠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癥狀及免疫功能[8]。白附子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9],因此對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疾病過程中的病理表現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處方中的玄明粉是芒硝的升華產物,而芒硝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10],能夠促進局部炎癥腫脹的吸收,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發病過程中出現的啰音是炎性表現之一,因此可以推測玄明粉具有改善本病患者啰音狀況。白芷具有鎮靜和鎮痛作用[11],該藥效可能對硝白湯治療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總之,上述諸藥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抗炎、鎮靜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助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有啰音的治療。
2.3按摩經穴疏通氣血
徐榮謙教授在運用中藥外敷的同時,還注重采用按摩方法疏通經絡氣血,該法也是徐教授多年從事兒科臨床積累的寶貴經驗,與藥物外敷配合使用,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常適用于當今社會對避免藥物毒副作用的、安全無害綠色療法的需求。徐教授常常選取百會、廉泉、天突、孔最、膻中、列缺穴,輕柔快速手法按摩各穴200次,頻率為100次/分左右,每天按摩3~4次。百會為各經脈氣匯集之處,具有升陽益氣和平沖降逆的作用,廉泉為任脈水濕匯聚之地,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等病。天突、孔最、列缺為治咳嗽、氣促喘息的要穴,膻中為氣之海,按摩膻中具有利上焦、寬胸膈、降肺氣、通肺絡之功。總之,諸穴配合共同實現疏通氣機、開通肺氣、降氣止咳、納氣平喘的治療目的。
采用硝白湯等中醫藥外治法治療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是徐榮謙教授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其處方組成具有良好的藥效物質基礎,藥理研究結果能夠佐證該處方組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果能夠后續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并將其制成方便快捷的中成藥,將為廣大醫生和患者帶來更大的幫助。
[1]陳強.小兒閉塞性細支氣管炎[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6):419-421.
[2]黃冬,吳鐵,林堅濤,等.丁香揮發油與氮酮對雙氯酚酸促透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國藥房,2008,19(21):1623-1625.
[3]吳秀榮,李紅念,梅全喜,等.沉香葉與沉香藥材平喘作用的對比研究[J].今日藥學,2013,23(6):346-347.
[4]林煥澤,李紅念,梅全喜.沉香葉與沉香藥材抗炎作用的對比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3):548-549.
[5]趙夏博,梅文莉,龔明福,等.降香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5-97.
[6]滕光壽,劉曼玲,毛峰峰,等.小茴香揮發油的抗炎鎮痛作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2):344-346.
[7]董華澤,王艷蘋,袁新松,等.小茴香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7):13419-13420.
[8]崔淑華,李娜,邢燕軍,等.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貼敷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免疫球蛋白及嗜酸粒細胞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4,55(11):935-938.
[9]吳連英,仝燕,毛淑杰,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對抗炎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6):339-342.
[10]應幫智,張衛華,張振凌.中藥芒硝藥理作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20):2155-2156.
[11]聶紅,沈映君,吳梅,等.白芷揮發油鎮痛、鎮靜作用和身體依賴性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13(4):221-223.
(本文編輯:禹佳)
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課題(Z111107058811059)
100029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連心逸(1994- ),女,2012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醫學。E-mail:xinyi_lian@163.com
R562.2+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9.017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