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鵬,魏晉賢,邢珮玲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論種養結合模式
黃錦鵬,魏晉賢,邢珮玲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種養結合,可延長產業鏈,提高土地的經濟利用率;同時改善畜禽的日糧結構,降低飼養成本,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行種養結合,既降低成本又能增加收益,是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本文從種養結合的含義、意義作用、技術原理及種養結合模式分類等幾方面綜合論述了有關種養結合的內容。
種養結合;種群間相互作用原理;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加環原理;種養結合模式
(1)種植業與養殖業相配套,既農牧結合,二者相互促進。
(2)農田中種養結合,即田間種植作物的同時,又養殖魚、蟹、蘑菇,多物種共生,形成復合群體。
(1)種養結合可降低種植成本,我國農民種田過度依賴化肥,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耕地質量退化。種養結合,實施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用農家肥代替化肥,減少對化肥的依賴,降低種糧成本。
(2)種養結合可降低養殖成本,實行種養結合,把小規模化養殖活動安排在田間林地。如在林地果園養雞、養豬、養牛,在稻田里養鴨,在玉米地里養雞,把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這樣飼料飼草可就近飼喂,牲畜糞便也就近入田入林,降低養殖成本。
(3)種養結合可提高綜合收益,當前,綠色是消費潮流,通過種養結合,獲得綠色農產品甚至有機農產品,能極大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農戶實行種養結合,可以橫跨種養兩業,提高綜合效益。
(1)種群間相互作用原理
生物種與種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相互依賴和制約關系,而種養結合充分利用了種群間的正相互作用,構建復合群體。稻田養魚是利用魚與水稻之間的互利關系,稻田可為魚提供水分和食物。魚類可以食用稻田的雜草、害蟲,其糞便可提高稻田肥力,從而促進水稻產量提高。
(2)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與生物的生態適應相聯系,與生物對資源的利用及生物群落中的種間競爭現象密切關聯,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從分布、形態、行為、營養等多方面對農業生物進行合理組配,通過生態位的豐富和充實使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強、生產力高。
(3)食物鏈加環原理
根據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一般規律,在原有食物鏈中通過引入新的鏈環,如生產環、增益環、減耗環、復合環等鏈環,可延長或完善食物鏈組合,提高系統的生產力與穩定性。
(4)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不同作物的自然歸還率差異很大,在農業生產中,加入豆科植物和歸還率高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養分循環平衡,使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善。
4.1 糧-畜禽型
在我國農村,豬的飼料量很大,且大多以糧食飼喂為主。在北方,玉米等能量飼料占60%;在南方,尤其是江西湖南等水稻產區,缺少玉米、豆類等旱糧,所以大部分用稻谷喂豬。稻谷的飼料效率比玉米低10%~20%,因此今后應在南方農區適當發展玉米、大麥、豆類等作物。
此外,還有糧食與雞、鴨、鵝等禽類結合的模式,以雞為主。禽類的飼料轉化率、蛋白質轉化率均較高,所以是一種節糧模式。
4.2 糧、秸稈(菜、草)-畜型
一種模式是在豬的飼料方面,用大量的野菜、青草、甘薯藤等作為補充飼料,但這種方式豬的出欄率比較低,但成本也比較低,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剩余勞動力和家庭殘留飼料,另外一種是是用秸稈配合一部分糧食來飼喂牛、馬羊等大牲畜,此模式的優點是廢物利用,就地取材,成本低,但產品質量也較低。
4.3 草原-畜型
2008年,全國牧區、半牧區的牛欄數占全國的26.2%,綿羊占63.5%,山羊占26.1%,馬占45.9%。草原畜牧業是廣大牧區的支柱產業,在保障牧民生產和生活、穩定邊疆少數名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4.4 餅粕利用型
我國蛋白質飼料缺乏,餅粕是重要的蛋白質飼料。豆餅含賴氨酸、色氨酸多,是優質蛋白質飼料。我國還大量生產棉籽餅和菜籽餅,但兩者都含有有毒物質,故其利用途徑有:①喂牛,牛是反芻動物,可食用棉籽餅和菜籽餅;②適量配合喂飼,如棉籽餅喂豬日飼養量要少于200 g;③脫毒后喂養;④選用無毒與雙低油菜品種。
5.1 稻魚立體種養型
利用稻田環境具有水體。生物及其他條件進行養魚,這種模式不僅在廣大南方地區較為普遍,我國北方也有較少應用。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工措施,既種稻又養魚,把植物與動物、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目前,我國稻田養魚主要有三種形式:即稻溝魚式、田溝式和流水溝式。
5.2 水稻河蟹立體種養式
河南省平頂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于2009年6~10月份,在舞鋼市棗林鄉鐵爐王村村民王石頭所承包的4 990 m2稻田中,進行了水稻、河蟹立體種養試驗,獲得水稻不減產、增收大閘蟹0.031 6 kg/m2(合21.1 kg/ 0.067 hm2)的試驗效果,構建了水稻、河蟹高效種養新模式(陳國賢,2011)。
5.3 茭白泥鰍立體種養型
茭白田套養泥鰍是利用泥鰍與茭白一生中均只需淺水位這一共性,在田塊中既種茭白又養泥鰍,不但可以提高茭白田的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率,而且還可以降低茭白市場處于低潮時對生產帶來的沖擊。
5.4 水稻蔬菜小龍蝦種養型
將水稻、蔬菜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結合起來,組成水稻小龍蝦蔬菜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在穩定產量的前提下,新增利潤6 000元/hm2,投入產出比1∶3,為單一種稻效益的3~4倍,并且節能節地,是穩糧增效的生態種養模式。
5.5 稻草鵝種養結合型
稻草鵝模式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江蘇省常熟市田間試驗,盡管稻草鵝模式的耕地糧食單產比稻、麥模式低47.09%,生產成本高98.26%,但稻草鵝模式的耕地生產率和耕地生產效益分別是稻麥模式2.64倍和3.94倍,其投入產出比也顯著低于稻麥模式。
S-0;S181
B
1006-799X(2016)08-0019-01
黃錦鵬(1995-),男 福建漳浦人,本科再讀,主要從事耕作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