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明 達春水 王永莉
?
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的認識及治療體會
薛明1達春水2王永莉3
1.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專家門診(寶雞 721001);2.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兒科(寶雞 721001);3.陜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寶雞 721001)
摘要: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辨病論治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通過對1000例患者的治療,得出在辨證論治這一治病求本的基礎上,針對上感高熱可采取辨病施治,輔以審因論治、對癥治療。
關鍵詞:上呼吸道感染; 高熱; 辨證論證; 辨病施治; 病因病機; 中醫學術發掘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簡稱上感高熱,是指最高體溫39℃以上伴全身不適、精神差、食欲不振、畏寒、頭痛、咳嗽及鼻部癥狀較重,可有聲嘶、咽痛、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腫大、咽峽部或扁桃體上可有點斑狀滲出物,咽腔、軟腭、懸雍垂的黏膜可有灰白色皰疹或潰瘍,可伴見眼結膜充血或濾泡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病癥。其是兒科最常見的急證,正如葉天士所言:“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上感高熱之表里虛實寒熱變化非常迅速,熱勢劇增常易引起喘促、昏迷、驚厥,嚴重影響兒童生命質量,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秉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參閱現代醫學學術觀點,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辨病論治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借此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敬請參考。
小兒上感高熱屬溫病范疇,其發生常見于冬春兩季,冬春兩季氣溫變化最劇,乍寒乍暖。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盛,經脈未充,寒溫不能自調,暑濕不能相避,最易感受邪氣。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常有余,脾腎常虛,感邪之后易陽亢化熱,熱邪在衛分時間十分短暫,經常衛分癥狀未出現而熱邪入里化火,火盛生風,風火相煽,火熱愈盛;熱盛灼傷津液,真陰內虧,呈現正虛里熱實證。西醫認為:天氣寒涼等因素使呼吸道局部黏膜溫度降低,毛細血管收縮,供血減少,黏膜上皮纖毛活動減慢,外部細菌和病毒或寄生于黏膜上的其他致病物質如支原體、衣原體等,即會在免疫力減低的情況下生長、繁殖,從而發生疾病。其實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邪正相爭的結果,邪勝正負則發病,小兒上感高熱的發生就是外感邪實和正虛共同作用的結果。正虛主要是元氣損傷,《靈樞·百病始生》曰:“蓋元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李東垣曰:“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而元氣耗損,則陰火內積而發熱”。元氣以腎所藏精氣為主,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密切相關。其次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能自節,父母溺愛,雜食亂投,久則損傷脾胃功能,食積內停,氣滯氣虛發熱。外感邪實無非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邪,其中暑、燥、火本身就屬陽邪可直接致熱,其余的邪氣可使衛氣閉郁,邪從熱化入里,正如《幼科要略》說“六氣之邪皆火化。”但無論是何種邪氣,最終呈現的主要病機是里熱實證。
上感高熱是邪正相爭的結果,發熱經常表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一過中午即有發熱跡象,入夜最易高熱,熱時全身肌膚四肢均發熱,手觸即知熱度非常高,此屬營陰虧虛失于內斂,陽熱外浮,熱邪外散。《赤水玄珠》說:“晝靜夜熱是陰液不足之證。”另一種表現是時時發熱,熱時身熱不揚,甚至惡寒,手足厥冷,此屬陽虛氣滯,邪熱內閉。因人體血液須陽氣推動,小兒自身陽氣不足加之感邪后衛陽閉郁,血流緩慢,內熱不得外散,這種情況在下午和晚上會更明顯。因此,小兒上感高熱最常見晝輕夜重,同時見口干而不甚渴,心煩不寐甚則神昏譫語,舌絳少苔或白膩苔,脈細數。
小兒上感高熱有三種常見熱型,最多見的是壯熱,表現為持續高熱,無惡寒反惡熱,煩躁、目赤、唇干、咽紅,嚴重可偶見驚厥。《圣濟總錄》曰:“小兒壯熱者,由陰陽不和,氣盛血實,邪熱之氣客于胃腸,蘊蓄日久,重發肌肉。”此時病機是表邪已盡,邪氣化熱入里,邪在肺胃或在氣營甚至血分,此時的病情以實熱證為主。其次是惡寒、發熱并見,表現既有高熱又同時并見惡寒發冷、四肢厥逆、皮膚發青,這既是表證發熱的特點,又為邪正交爭、病在肺衛的表淺階段,是表里俱病,表寒與邪氣化熱入里的實熱證并見。最后還可見到寒熱往來,其指惡寒與發熱在一日之內多次交替出現,此屬邪正交爭、表邪未罷、里證未成,病邪處于半表半里,上感高熱早期這種情況少見,往往多見后期,說明寒熱往來更多見正虛邪衰,病勢膠著的時期。
對上感高熱辨治,是采取八綱六經,還是衛氣營血,亦或三焦辨治,甚至臟腑、病因辨治?筆者認為,不管是何種邪氣,其入里后均是化熱,而且傳變迅速,呈正虛里熱實證,因此必須在扶助元氣、清熱祛邪的治療總則下,根據小兒生理特點結合本病外感邪實、正虛的特點,應以病因辨治為基礎,參以六經辨治、衛氣營血辨治,治療的目的就是盡早盡快地祛除病邪,預防疾病傳變惡化。通常情況下,臨證時可有如下分型:風寒發熱、風熱發熱、傷濕發熱、傷暑發熱、少陽發熱(邪郁少陽、濕伏膜原)、陽明經腑熱、熱入營血。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不能確定是何種邪氣導致的上感高熱,而且小兒一旦發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傳變迅速,很難準確分型。因此針對上感高熱里熱實證和正虛的特點,根據攻其有余,補其不足的原則,可采取辨證論治與辨病施治相結合,突出主癥,不拘證候,參以病機,以一個主方為基礎,根據臨床表現加減變化即可。這樣可持簡馭繁,提高治療效率。
治療原則:清熱散邪,扶助正氣。基本方如下。生石膏(先煎)20 g,鱉甲(先煎)5 g,蒲公英10 g,生葛根10 g,白茅根5 g,玄參10 g,青蒿5 g,黨參5 g,山藥8 g,熟地黃5 g(該方劑量適合5歲患兒,大兒可加倍,小兒可酌情減量)。方解:生石膏味甘性寒清陽明氣分陽熱,鱉甲味咸性寒清營、血陰分之熱,蒲公英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散結,三藥直折火熱,將火熱消于無形。生葛根辛涼解表,通過汗液清除火熱,起“火郁發之”“透熱轉氣”之用,冬春季可分別加荊芥、防風助其散邪。白茅根味甘性寒,涼血清熱,利小便導熱下行以清除火熱,暑天可加滑石或白通草利濕解暑熱。玄參味咸性寒養陰解毒,生津以泄火,便秘加生地黃滋陰潤燥。青蒿芳香化濕清熱,避免熱與濕合,熱無出路,難解難分,咳嗽有痰加竹茹、茯苓,厭食有寒濕加白豆蔻。黨參、山藥氣陰雙補,健脾益肺,藥性平和,合用有持久的扶正之效。熟地黃味甘性微溫,補血生精,滋養元氣。既往有抽風或現病有風動跡象加白僵蠶;有喘息加地龍,二藥均可退熱;有食積加山楂、神曲,有蟲積加檳榔、烏梅、鶴虱,兩類藥物可起消積殺蟲泄熱之效,其如張秉成所說:“如挾有形之物,結而不散者,非去其結,則病終不痊。”筆者以該方為主進行加減,近三年治療1000余例上感高熱患兒,按以下標準:顯效:三劑熱退; 有效:三劑熱減或六劑熱退; 無效:六劑仍反復出現高熱。統計后結果:顯效48%,有效40%,無效12%。
患兒,男,5歲。因“發熱兩天”按“急性充血性扁桃體炎”輸液加口服中藥銀翹散加減治療五天仍發熱,清晨體溫多在38℃左右,一過中午逐漸升高,每晚都超過39℃以上;近三天咳嗽,漸加重。就診時見:唇干咽紅,精神萎頓,面色蒼黃間有白斑,便稍干,不思飲食,舌紅苔白膩根部黃。查體:咽、扁桃體充血明顯,雙肺可聞及干鳴。證屬肺胃蘊熱,邪入氣營,夾積滯。處方:生石膏(先煎)20 g,鱉甲(先煎)5 g,蒲公英10 g,生葛根8 g,白茅根5 g,玄參5 g,青蒿5 g,黨參5 g,山藥8 g,熟地黃5 g,檳榔5 g,烏梅8 g,鶴虱5 g,神曲5 g,杏仁3 g,炙桑白皮7 g。頭3劑兩天內服完后熱退咳減,再服3劑鞏固療效,后用健脾宣肺之劑收功。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56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65-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張峰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