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怡 王 平
?
王平教授對自汗癥的治療經驗
邱怡1王平2
1.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中醫教改實驗班2011級(武漢 430061);2.湖北中醫藥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武漢 430061)
摘要:目的總結王平教授治療自汗癥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方法分別從病因病機、治療原則、治療方法等方面論述王平教授治療自汗癥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并通過列舉案例總結王平教授運用“中醫元氣論”治療自汗癥的獨特之處。結果自汗癥多由體質虛弱、情志不調、飲食失節等原因引起,發病機制多為元氣虧虛或元氣輸布運行失調,故王平教授提出調補元氣治療自汗的理論,并總結出溫腎健脾、理脾升陽、益肺斂氣等治療方法。結論王平教授運用調補元氣法治療自汗癥療效顯著,在臨床上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元氣;調補元氣;培元固本;固表止汗
王平,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優秀繼承人,師承邱幸凡、張六通、陳如泉等知名中醫專家,臨證30余載,擅于運用調補元氣法治療汗癥。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王平教授對自汗的治療經驗整理總結。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影響,以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1]。自汗既可作為主證獨立出現,也可作為兼證或次證出現在其他疾病過程中,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引起自汗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體質虛弱,情志不調,飲食失節三個方面。王平教授認為,這些原因均與元氣損傷有關。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源于先天,系于命門,通過三焦循行全身,內而激發、維持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外而司腠理開闔,固護肌表[2]。體質虛弱,則元氣衰少,飲食失宜,則損耗元氣,均可造成元氣失去固攝之常,使津液無端外泄;而情志不調,擾亂臟腑氣機,或飲食積滯,濕熱內生,則會導致元氣輸布運行失調而致汗出異常。
很多醫家認為自汗多屬氣虛、陽虛,常用益氣溫陽法治療,但王平教授教導筆者,中醫治病要辨證論治,在臨證之時,既要掌握自汗的一般規律,也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分析,正如《景岳全書》所云:“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王平教授認為,氣血陰陽的虧虛都可導致自汗,但究其根本,在于元氣虧虛;元氣運行失調,亦可發為自汗。“陽加于陰謂之汗”,元氣不足,無力化生元陰元陽,陽氣不振,陰血不調,腠理無法固守而自汗出;元氣輸布運行失調,不能外達肌表固護腠理,使津液外泄而自汗。故王平教授運用調補元氣之法,輔以固表止汗治療自汗,療效顯著。
3.1溫腎健脾以培元程文囿有云:“腎乃元氣之本,生長之根,以始終化之養之道也”,元氣賴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充盛與否直接影響元氣的盛衰。且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元陰元陽秘藏之處,故培補元氣離不開溫腎。元氣雖生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斷滋養方能充盛,李東垣云:“元氣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4]故脾虛則元氣不充,脾健則元氣旺盛。因此,在溫腎之余,要同樣重視脾胃的健運與升提。元陽虧虛,難以發揮固攝作用,不能固密肌表,統攝津液,則津液外泄而自汗。王平教授認為治療此證宜用溫腎健脾之法,并輔以益氣固表,以達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例1:蔡某,女,67歲。2013年8月27日初診。訴自汗一年余,動則汗出,尤以前胸后背及頭額為甚,伴左側頭痛,得溫痛減,身體左側有濕疹倦怠乏力,夜尿2~3次/晚,大便稀溏,肛門墜脹感。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緩。藥用:制附片10 g,干姜5 g,麩炒白術15 g,茯苓30 g,白芍15 g,黃芪30 g,防風10 g,熟地黃15 g,杜仲15 g,懷牛膝10 g,川芎10 g,當歸10 g,丹參15 g,煅龍骨、煅牡蠣各15 g。5劑,水煎服,一日1劑,分3次溫服。二診:2013年9月22日。病史同前,服上方后自汗已愈諸癥好轉,但立秋后又發自汗,伴盜汗,雙下肢無力,常感焦慮,情緒悲觀,睡眠尚可。舌質暗,苔白膩邊有齒痕,脈緩。藥用:黃芪40 g,白術15 g,防風10 g,柴胡10 g,桂枝10 g,合歡皮15 g,浮小麥30 g,淡竹葉15 g,枸杞子15 g,煅龍骨、煅牡蠣各15 g,沙參15 g,麥冬15 g,炒梔子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5劑,水煎服,一日1劑,分3次溫服。并配合知柏地黃丸,虛汗停等藥使用。3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諸癥明顯好轉,汗出已愈。
按:患者年近七旬,正值天癸將竭之時,元陽虧虛,不能固攝津液,難以激發生命活動,故出現自汗、神疲等癥;脾虛失健聚生痰濕,腎陽虧虛氣化不利,水泛為痰,影響經脈氣血的運行,致使瘀血內生,痰瘀阻滯,元氣不能敷布肌表,腠理開泄而汗出。王平教授以溫腎健脾,培補元陽為本,輔以祛瘀化濁,多用附子理中湯合玉屏風散加減化裁。制附片、干姜、杜仲等溫腎培元以固其本,黃芪、麩炒白術、茯苓等益氣健脾以充其根,懷牛膝、丹參等祛瘀化濁以去其實。
3.2理脾升陽以調元元氣在人體內沿經絡系統和腠理間隙循行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金匱要略》[4]指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脾胃位居中焦,為一身之氣升降之樞紐,脾氣升動,則肝腎之陰升,胃氣沉降,則心肺之陽降,故脾胃之氣升降有常,元氣暢通,則營衛調和,汗出正常。若脾虛失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元氣運行紊亂,不能外達肌表固護全身,則玄府不固而自汗。
例2:成某,男,65歲。2014年7月22日初診。自汗盜汗5年余,近五年來每日動則出汗,夜間仍出汗,夏季尤為明顯,伴雙下肢乏力,汗出后心慌,雙手發抖,出汗以胸口以上較多,偶耳鳴,夜間入睡較難,大便可,小便困難,陰囊潮濕。舌質暗,苔稍黃,邊有齒痕,脈弦。藥用:黨參15 g,黃芪15 g,白術15 g,陳皮10 g,蒼術10 g,升麻10 g,柴胡15 g,白芍15 g,防風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黃精15 g,山藥15 g,麥冬15 g,荷葉10 g,炒梔子10 g,炙甘草6 g。服10劑后諸癥明顯好轉。
按:患者脾胃氣虛,清陽之氣不能上至心胸頭面,難以固攝津液,故汗出以胸口以上為甚;《醫宗必讀·汗》[6]指出“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因此汗出后心神不寧,表現為心慌、睡眠欠佳。王平教授認為此證應健脾升清,調暢元氣,多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化裁。方中黃芪補元升陽,益衛固表為君藥,黨參、白術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和中,升麻、柴胡升舉陽氣,黃精、山藥補益元氣,以充清氣之源,煅龍牡重鎮安神,諸藥相伍,共奏升陽調元,固表止汗之功。
3.3益肺斂氣以固元肺外合皮毛,司汗孔開合,肺氣宣發則汗液排泄,汗孔又稱“氣孔”,汗液排泄同樣可以宣散肺氣,因此,肺衛氣虛與自汗互為因果,肺衛愈虛則自汗愈重,自汗愈重則肺衛愈虛。《素問·五臟生成論》[7]云:“諸氣者,皆屬于肺。”可見肺的功能與元氣的生成與運行密切相關,元氣之根不足,難以振奮肺衛,衛氣無力司腠理開闔,就會導致自汗。故王平教授對于肺衛氣虛之自汗癥,多用培元益肺,斂肺止汗之法治療。
例3:嚴某,男,53歲。2014年4月1日初診。咳嗽數日,伴咽癢,前期痰多,近日痰不易咳出,每年春天易發咳嗽,曾予以西藥治療,未見好轉,汗出明顯,上半身尤甚,大便尚可,午休時胃部疼痛,無泛酸、惡心、嘔吐。舌紅苔白膩,脈弦細。藥用:生曬參5 g,黃芪20 g,熟地黃15 g,紫菀15 g,五味子15 g,款冬花15 g,浙貝母15 g,黃芩10 g,百部15 g,法半夏10 g,細辛3 g,玄參15 g,射干10 g,蟬蛻10 g,訶子10 g,焦山楂、焦神曲各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20 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一日1劑,分3次溫服。二診:2014年4月13日。病史同前,咳嗽較前好轉,汗出好轉,時有咽癢、喘息。舌尖紅,苔白膩,脈弦緩。藥用:黃芪20 g,白術15 g,防風10 g,玄參15 g,地膚子15 g,天花粉10 g,麥冬15 g,浙貝母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蟬蛻15 g,桔梗10 g,麻黃10 g,胖大海10 g,杏仁10 g,射干10 g,甘草6 g,地龍15 g。7劑,水煎服,一日1劑,分3次溫服。三診:2014年4月20日。病史同前,服上方后咳嗽、汗出明顯好轉,偶有干咳無痰。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緩。藥用:生曬參5 g,黃芪30 g,熟地黃15 g,紫菀10 g,五味子15 g,款冬花10 g,麥冬15 g,麻黃10 g,細辛3 g,紫蘇子15 g,射干10 g,白果15 g,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訶子10 g,炙甘草6 g。7劑后諸癥悉瘥。
按:《醫旨緒余·宗氣營氣衛氣》[8]指出:“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患者年過五十,元氣不充,肺衛之氣不足,易招致外邪,故每年春季易發咳嗽,衛氣失于固護之常則自汗。王平教授常用補肺湯合牡蠣散加減化裁,以補益肺氣,固斂元氣,固表止汗。方中生曬參、黃芪補益元氣,固表止汗,熟地黃補腎培元,滋腎水以補肺氣,為“金水相生”之法,五味子滋腎斂肺,生津止汗,煅龍骨、煅牡蠣收斂止汗,因患者恰感受外邪,則加百部、款冬花、麻黃等潤肺化痰解表之藥。
自汗多屬虛實夾雜證,單純虛證患者并不多見,故臨證之時要分清其標本虛實。虛者補之,偏于元氣虛則需益氣,偏于元陽虛則需溫陽,偏于元陰虛則補益元陰,偏于精血虛則補血填精。實者瀉之,飲食積滯、氣滯痰阻、瘀血內停、濕熱內蘊,均可導致元氣輸布運行失調,故當遵循“逸者行之”“結者散之”“高者抑之”等理論調理元氣。但值得注意的是,雖多數患者以虛為本,補益之法卻不可濫用,需辨證審因,而后施治。誠如徐大椿所說:“病未去而用參,則非獨元氣不充,而病根遂固,諸藥罔效,終無愈期。”[9]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415.
[2]王平.中醫元氣論[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10:98.
[3]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02.
[4]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3.
[5]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7.
[6]李中梓.醫宗必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9.
[7]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52.
[8]孫一奎.醫旨緒余[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74.
[9]徐大椿.醫學源流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57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67-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陶春暉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