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素玲
?
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體會
魯素玲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骨科(濮陽 453000)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措施。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予以合理護理方法,分析其臨床效果。結果手術均獲得成功,對膝關節功能具有較為顯著改善,無膝關節內翻、外翻等畸形發生,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結論醫護人員在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過程中應予以合理護理,由此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關節鏡;膝關節骨關節病;護理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指由于膝關節骨質出現增生、軟骨發生變性而導致的慢性骨關節病變。此疾病在老年群體中具有極高發病率,且高于年輕人。當前在臨床中通常采用關節鏡對其進行治療。有研究資料顯示,治療過程中若患者未得到合理護理,極有可能病程延長,并出現不良反應,對患者康復效果造成極為不利影響,因此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合理臨床護理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選取80例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分析其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2~78歲。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明顯膝關節疼痛感,僵硬感,活動功能出現障礙等;剛起床時患者關節僵硬程度較為顯著,活動后其僵硬程度得到一定緩解;下蹲時、上下樓梯及長時間步行后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更為嚴重。本文所選取患者膝關節活動均出現一定程度障礙。患者膝關節周圍存在顯著壓痛感,有的患者關節有彈響、關節出現腫脹、跋行及關節積液等。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膝關節有變窄癥狀,骨贅形成,關節面出現軟骨硬化等。
1.2方法患者均應用全身麻醉方法,以止血帶結扎到大腿根部,下肢需呈現自由下垂狀態,應用常規外科消毒鋪巾。以標準入路法在膝關節周圍進行手術切口,采用穿刺放置關節鏡,進、出管路;對膝關節予以詳細探檢,采集膝關節滑膜組織予以病理檢查,在關節鏡視視野下,對膝關節病變予以合理治療,術后以林格氏液對其徹底性沖洗,直到關節內沖洗液具有較高清晰度。然后對膝關節加壓包扎,留置負壓引流管。術后應及早功能訓練。
80例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均獲得較成功手術,對膝關節功能進行較為理想改善,未發生膝關節內翻、外翻等畸形癥狀,術后患者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
膝關節骨關節病在臨床中屬于老年患者極易出現的疾病,而且具有多發性,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老年患者因關節出現老化從而引發膝關節骨關節病,而且患者膝關節在出現血供異常、勞累過度、內分泌失調、環境改變、外傷等情況下均會使得病情出現反復性或癥狀進一步加劇。在采用傳統方法治療時往往選取膝關節切開手術,此方法能夠切除患者相關病變組織,但此方法通常會導致患者膝關節出現嚴重創傷,而且術后無法及時恢復。膝關節鏡與傳統手術對比,存在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采用合理護理方法,可以確保患者得到較為良好恢復,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廣泛性。膝關節骨關節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緩慢,通常出現在中老年且肥胖女性群體中,存在勞累史;膝關節活動存在一定局限性,有的還會出現跛行,有的患者極可能存在膝關節積液或交鎖癥狀;膝關節在活動時往往出現明顯疼痛感,開始為陣發性,然后具有持續性,而且在上樓、下樓時疼痛更為嚴重,特別在下樓、勞累或夜間時具有更為強烈疼痛感;膝關節在活動時,往往存在磨擦音、彈響,有的患者關節出現腫脹,嚴重時存在畸形癥狀;股骨髁、髕骨、脛骨平臺關節緣處出現骨質增生現象,軟骨下的骨質具有較高致密性,有的還會在關節內游離。膝關節出現局部腫脹、疼痛感且活動受限,且具有較高反復發作的特點[2]。
3.1心理護理由于膝關節出現病變導致患者工作生活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導致身心痛苦,因為很多患者出現求治心切狀態,卻對疾病無較高認知度,往往擔心手術治療效果與恢復情況。因此入院后很多患者往往出現煩燥不安情緒。所以術前醫護人員需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并通過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患者入住環境應保持安靜舒適,仔細解答患者相關疑問,避免患者及其家屬出現不安抑郁心理。
3.2術前護理[3]為了防止術后因排便姿式而出現不適感從而導致便秘和尿潴留發生,術前應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大小便并應用拐杖等。四頭肌練習可以改善預后質量,術前醫護人員應使患者了解股四頭肌相關訓練方法及其重要性。在手術前應注意對各個重要臟器功能予以詳細檢查,包括常規血液檢查、X線、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并予以藥物敏感性實驗等。盡量對患者全身進行改善,確保各個器官功能保持最佳狀態。手術進行前一天應對手術區域予以皮膚清潔,對手術及相鄰位置,均仔細檢查,防止皮膚存在傷口及感染癥狀,并備皮。為防止麻醉時有嘔吐癥狀,術前夜需禁食,過夜后禁水。
3.3體位護理患者肢體血供對于手術治療后膝關節恢復存在較為重要作用,患者處于良好體位能夠合理改善其肢體血運狀態。患者應將患肢放置到5~10 cm高度,此乃最佳體位,過高過低均會導致患者下肢出現異常血供。且幫助患者按時翻身,防止患肢受壓,緩解患肢腫脹。
3.4術后護理[4]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膚色,如果皮膚出現青紫或蒼白,均說明患者的下肢發生血供異常;定時撫摸患者患肢的腫脹情況:術后早期的水腫屬于正常情況,如果3d后水腫情況未見好轉,則提示有感染發生;觀察患者毛細血管的充盈時間,如按壓皮膚后皮膚顏色恢復較慢,則提示動脈發生循環障礙。并針對患者的情況對癥治療。
3.5引流管的護理術后應注意患者引流管變化,引流管需具有較高通暢性,且注意定期進行擠壓,防止血液出現凝塊導致引流管發生阻塞現象,注意引流液變化,引流液呈現紅色,顯示患者關節內存在出血征兆;若患者引流量大于100 mL呈現鮮紅色,需及時報告醫生予以合理處理。若引流量低于100 mL且緩慢呈現淡紅色,應拔除引流管。
3.6康復期護理[3]手術治療后第1天,可開展床上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工作。取仰臥位,膝下墊置軟枕,主動下壓膝關節,確保大腿肌肉在收縮狀態10 s后再放松,每天3次左右;術后第2~4d,開展股四頭肌直腿抬高訓練。取仰臥位,兩腿伸直抬高且將膝關節保持伸直狀態,抬高10°左右后緩慢放下,注意抬高角度低于45°,持續時間在3~5 min范圍內,然后緩慢放下,每天6次左右,每次5min左右;術后第5~7d,開展伸膝練習,患肢下墊置軟枕,膝關節屈曲保持在30°左右,足跟抬高,每天3次左右,每次5min左右。對踝關節進行合理活動練習具有較為重要作用,適度訓練能夠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所以在患者術后第1天,可予以踝關節運動練習,取仰臥位,最大程度訓練踝關節屈伸功能與抗阻功能,每天6次左右,每次8min左右。術后24h,在患者機體狀況緩慢好轉后可拔出引流管,扶拐下地行走練習,每天4次,每次10 min;術后第5~7天,傷口拆線,嘗試完全負重行走。
參考文獻
[1]王琰.108例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0,5(7):183-184.
[2]趙建梅.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體會[J].光明中醫,2011,26(9):1898-1899.
[3]田彥.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281-282.
[4]農秀芳.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護理對策[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11):382-138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62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77-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馬鳳青201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