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玉 尹立智 徐 強
?
基于仲景方劑的五味配伍方法初探
吳美玉尹立智徐強
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碩士研究生2013級(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仲景方劑中幾種常見的方劑配伍方法以及所治療的病癥,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方法對經典的仲景方劑加以歸納分析、加以總結。結果通過分析歸納得出常見的五種配伍方法(辛苦甘除痞法、咸辛苦泄下法、甘咸苦除燥法、酸甘苦除煩法、酸苦甘除攣法)及治療病癥。結論從五種配伍方法中得到了啟示,藥物的五味配伍十分重要,需要醫者探索更好的配伍方法。
關鍵詞:仲景方劑;五味;配伍方法
“五味”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藥物的藥味是醫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依據藥物的味道真實反映以及藥物的作用歸納而來。“五味”理論與五行學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前人逐漸總結出的一條以五味配伍為指導思想借以指導臨床的理論體系,有較強的實用性,如徐靈胎所言:“凡藥之用,或取其性,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
被譽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是一部理論體系極強且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方書,仲景方劑處處體現著五味配伍的方法,今通過仲景方劑探討五種五味配伍的方法以及所對應治療的病癥,借以更好的指導臨床。
此法后世發展最廣,即“辛開苦降法”,辛具有走竄之性,可發散解表、行氣活血;苦味能泄、能燥、能堅,兩者配合,一散一泄,除中焦無形之滯,共同治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癥具,而以它藥下之,心下但滿而不痛”之痞癥。典型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等。兩方中:半夏、生姜辛溫,向外發散郁結之氣;黃芩、黃連苦寒,向下向內泄郁結之氣;大棗、人參、甘草味甘,補足中焦之津液,諸藥辛苦甘并用,共起治療“心下痞硬,但滿而不痛”之痞癥。
此法為眾所熟知的“下法”,辛可發散、行氣,咸能下、能軟,苦味能泄能燥能堅。咸能將有形之滯軟化,苦能瀉有形之積滯所郁積的郁熱兼具泄下功能,配合“辛味”之發散行氣之性,將有形之滯排出體外。典型代表方: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兩方所主之證前者為“陽明病,胃家實,大便硬或微硬,手足汗出,日哺所發潮熱,或獨語如見鬼狀”之陽明腑實癥,后者為“太陽病,外癥已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者”之瘀血瘀積癥,均屬有形之滯。大承氣湯中,芒硝咸苦,大黃苦寒,厚樸辛溫,枳實辛苦寒。芒硝咸苦可軟化有形之滯,配合厚樸、枳實之辛(辛以行氣)、大黃之苦寒(苦能泄下),一軟一通一泄,共同起到泄下作用,治療手足汗出、大便硬之陽明腑實證。桃核承氣湯:桃仁、大黃味苦,共起瀉氣分之熱,通血分之瘀;芒硝咸苦軟有形之滯兼以泄下;桂枝辛溫起溫化行氣之功;甘草味甘調和諸藥。五藥辛咸苦皆具,共行活血化瘀、行下通滯之功,治療少腹急結之下焦蓄血癥。
臨床五液干涸及干血、癥瘕等燥癥,常用此法治療。咸味可下可軟,將有形之結軟化以生津,苦味即可除因有形之結形成的郁熱,又可攻下,配以甘味養陰,三者相合以除燥癥。典型方:大黃蟄蟲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前者主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亡血,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之虛勞癥;后者主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之虛勞瘀血癥。大黃蟄蟲丸:大黃、黃芩、杏仁味苦清瀉氣分之熱兼以泄下;桃仁味苦入血分通血活血、化瘀泄下;水蛭、蟄蟲味咸,軟化有形瘀積之瘀血兼以活血化瘀;地黃、甘草味甘,滋補津液,以治療津液虧虛之癥。咸甘苦三味并用,共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等干血虛勞燥癥。
煩者,心火過旺,心火過則熱盛傷津,熱擾神明則煩,故治療煩癥宜清心火兼以養陰。此法用苦味瀉過旺之心火,酸味收斂過旺之心火,配以甘味酸甘化陰,補陰以制陽火以除煩。典型方如治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之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湯中,黃連、黃芩苦寒,清瀉過旺之心火;阿膠、雞子黃味甘,補足熱傷之陰;白芍味酸,收斂過旺之心火;酸甘苦并用治療“心中煩,不得臥”之心腎不交癥。正如黃元御所說:“心之液,水之根,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心煩不得臥寐。黃連阿膠湯,芩、連、芍清君火以除煩熱,阿膠、雞子黃補肝精而滋燥土。”
此法主治因血脈不通所致腰、腿、腳等拘急不舒癥。關于酸苦配合,《黃帝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酸味除具收斂之性外和苦味配合還具涌泄之能,運用具有酸苦之性且入血分的藥,涌泄因血脈不通引起之瘀滯,即除拘急之癥。此法的的典型代表為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治療腳攣急而足溫者,方中有白芍和甘草等量組成。芍藥,《神農本草經》曰:“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名醫別錄》曰:“胃酸微寒,主通順血脈,緩中。”芍藥兼具苦酸之性,具涌泄之能,又入血分,破堅積,佐以甘草之甘,補足中焦土之津,防止破陰后傷陰之癥出現。
上述五種藥味配對皆專門針對某一類病癥,幾種藥味作用協同,藥味發揮的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協調,最后趨于治療某一類病癥,此種配伍方法正是中醫的精華所在,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除此五種配伍方法外還有其它靈活的配伍方法,這就要求我們熟知五味特性,廣泛閱讀古籍,多臨床,探索出更多的配伍,更好的服務于臨床。
參考文獻
[1]衣之鏢.傷寒論陰陽圖說[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93.
[2]高亮.基于湯液經法圖“五味十法”的《傷寒論》方藥運用規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3]顧觀光.神農本草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93.
[4]黃元御.黃元御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537.
[5]徐靈胎.神農本草經百種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1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65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82-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呂智勇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