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杜放光
“土味兒”足了掙人氣
文_杜放光
炎炎夏日,筆者到豫東一農網改造施工現場采訪,目睹了被村民圍觀的幾幅墻體標語:“村里換了變壓器,冰箱空調都歡喜。”“機井通了電,再不怕天旱……”觀后,感觸頗深。乍看上去,這些標語土氣十足,但其優勢顯而易見,通俗易懂,既形象直觀地傳播理念,又朗朗上口。難怪村民紛紛點贊:有人情味兒,我們喜歡看!
既然受眾歡迎,我們不妨深究一下打造“土味兒”宣傳模式的秘訣。
“口語化”首屈一指。鄉村基層的廣大群眾,由于受知識層次、信息渠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更容易接受“下里巴人”式通俗易懂的宣傳內容,比如編寫順口溜、制作漫畫、上演小品等,以百姓的視角、語言和習慣,把大道理說成大白話,自然淳樸,容易激發共鳴,能夠入腦入心。
要做到“實打實”。老百姓最務實,不喜歡花架子,不喜歡走過場,所以宣傳形式可采用實況轉播,即將改造前后的線路狀況、群眾生產生活的便利程度進行圖片比對和切身感受的對照,把原本空洞的理論宣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東西,說服力更強。
還需要培養一批“草根達人”。農村范圍廣、人口多,要發動一切社會力量,壯大宣傳隊伍,吸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說理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人員,比如各村的民情聯絡員、用電明白人、青年志愿者等,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由灌輸式轉型為浸潤式,確保全覆蓋、無盲區。
當然,追求“土味兒”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而是要抓住不同受眾的特征,讓“民需導向”總體引領。譬如,緊跟“互聯網+”腳步,進入“微模式”:比如微博,其服務功能的投入使用,群眾能及時了解報裝、用電、繳費等信息;比如微信,通過文字、圖片、語言、視頻等與公眾互動交流,隨時關注客戶的咨詢和要求,實現民生工程日常無縫隙宣傳。
宣傳是一種力量,會宣傳是一種能力。如何讓宣傳有效?不妨讓它保留些泥土的芬芳,因地制宜,不斷在宣傳內容及方式上下功夫,從而滿足廣大群眾對宣傳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
(作者單位:商水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