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鄭世江
?
從“無瘀不作?!闭撝巫祫用}型頸椎病*
張敏1鄭世江2△
頸椎病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進行性骨質退行性病變,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等分型,椎動脈型頸椎病又稱為頸性眩暈。眩暈的病因有多種,其中“瘀”是其重要的發病原因之一,筆者通過臨床觀察將從“無瘀不作眩”方面來論述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中醫治法。
無瘀不作眩;椎動脈型頸椎??;針灸;耳針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發于中老年人和長期伏案工作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之一,患者主要表現為眩暈伴頭痛、耳鳴等癥狀,其病因病機復雜多變,據筆者近來臨床觀察,從“瘀”論治椎動脈型頸椎病在臨床上療效頗佳,現總結如下。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中醫“眩暈”之典型代表,其主要癥狀即為眩暈,故又稱頸性眩暈。中醫自古就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薄盁o虛不作?!敝f,筆者認為“瘀”也是本病的病因病機之一。本病多因頸部肌肉勞損,日久導致肝腎虧虛,經脈、腦髓失養為其本,加之氣滯血瘀,風痰瘀阻為其標?,F代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退行性改變等因素,導致椎動脈受壓,血供異常,從而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1],眩暈常常是患者的首發癥狀,且常因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誘發眩暈,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耳鳴及視力減退等癥狀,病人頸部活動常常受限。
明·楊仁齋《直指方》載有:“瘀滯不行,皆能眩暈?!庇輷弧夺t學正傳》有:“外因有嘔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盵2]《醫家必讀》提出“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等,表明“瘀”與眩暈的發病關系密切。
“無瘀不作眩”是指“瘀”可以是眩暈發病的直接因素,也可以是眩暈病程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氣血方虛、痰濁內陽、腎精不足、跌仆損傷等,均可導致血行不暢,瘀血內阻,氣血不能上榮于腦竅而發為眩暈。
2.1氣血虧虛與“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可致血瘀,或氣虛無力固攝血液,血溢脈外而成瘀血,血虛不能濡養脈絡,亦可導致血瘀,日久則凝聚為瘀血,氣血不能上達清竅,腦失所養,故見眩暈。
2.2痰濁內阻與“瘀”長期飲食不節,損傷中焦脾土,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日久而為痰,上蒙清竅而發為眩暈。痰濕易粘滯血分而致瘀血,張山雷云:“痰涎積于經髓則絡中之血必滯?!盵2]
2.3腎經不足與“瘀”腎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腎精不足,精血匱乏,經脈失養,則血行不暢,久之脈道瘀阻而為瘀血,腦失濡潤,眩暈始發。
由此可見,在眩暈的發病過程中,瘀血與眩暈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
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且隨著人們生活與學習壓力的增大,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因為頸椎病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多樣,因此在治療上也比較復雜。在治療中,以針灸、推拿按摩、中藥為主的中醫治法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療效顯著,安全且不良作用小,較易為患者所接受,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3.1中醫外治法中醫外治法可以作用于頸椎局部的肌肉及外周的神經、血管,能直接改善這些組織的血液循環,不足之處是不能直接改變退行性病變的組織結構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和刺激。
3.1.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手法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通過治療可緩解筋脈痙攣和血行瘀滯,具體操作如下。
3.1.2針灸《素問·針解》說:“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蓖醣⒃疲骸拜?,積也;陳,久也;除,去也,言脈絡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惫室蚪j脈瘀阻而引起的病癥,采用針刺放血療法,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6]。在治療時準確判斷病變部位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壓痛點往往是病之所在,在每次施治前,根據患者主訴、臨床表現,分析病情,確定針刺部位。在針灸治療中常常輔助拔罐及TDP治療儀照射治療,拔罐可促進局部代謝和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性水腫,有利于代謝產物的排除,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TDP治療儀的紅外線熱輻射,具有消炎鎮痛、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且能迅速改善血液循環功能,促進微循環系統的通暢,能提高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三者相互協同,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急性期有顯著療效,且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的特點。
針灸療法既可作用于局部,又可作用于全身,有較好的調整陰陽、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故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實施針刺治療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常選取頸夾脊穴、風池穴、風府穴、天宗穴、肩三針、曲池穴、手三里穴、小海穴、合谷穴等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溝通患者的督脈及足太陽經,風池有祛風、止眩的作用,頸夾脊穴、肩三針、天宗穴可有效緩解頸項部的疼痛不適,百會穴屬于督脈之經穴,上行入腦,有升清陽、醒神明的功效,可使眩暈等癥狀逐漸消退,諸穴合用,起到祛風止眩、活血止痛、舒筋活絡等作用,從而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眩暈、頭頸部疼痛等癥狀。
3.1.3耳針耳針是指在耳郭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也是臨床上輔助治療頸椎病的方法之一,耳與人體經絡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十二經脈都與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靈樞·口問》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倍c臟腑關系也十分密切,《靈樞·脈度》記載:“腎氣通于耳?!薄蹲C治準繩》中載有:“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薄鹅`樞·海論》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的論述,說明耳與臟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關的。現代醫學研究指出,通過刺激耳部穴位能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物質代謝加快,從而緩解椎動脈的痙攣狀態,改善椎動脈的供血情況。
臨床上根據辨證選穴,主穴取頸椎、頸、腎、肝、心、枕、顳、交感,配穴選取神門、皮質下、腎上腺[5],有活血通絡、鎮靜止痛的作用。耳穴常規消毒后,用王不留行子貼敷于穴位,然后按壓王不留行子產生酸脹感。頸椎穴、頸穴主治頸椎疼痛,按壓穴位有疏通頸部經脈、活血通絡的作用,肝藏血養筋,腎主骨生髓,取肝、腎二穴以補益肝腎、舒筋壯骨治其本,配合心、枕、顳以益氣養血、鎮靜止眩,交感穴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腎上腺有治療低血壓、暈厥的功效[5],通過刺激這些穴位從而達到改善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狀況來治療腦部缺血癥狀。
3.2中藥內服法中藥內服法既可以扶正治本,又可以瀉實治標,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治療體系。中藥內治法可以全面地改善和糾正人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氣血陰陽失調及臟腑功能失調,或補益肝腎、健脾化痰治其本,或活血化瘀、祛痰熄風治其標,臨床應用得當,能顯著改善椎動脈扭曲和痙攣,改善椎動脈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臨床癥狀。從“瘀”論治頸性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分型如下。
3.2.1氣滯血瘀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眩暈頭痛,生氣時加重,健忘失眠,心悸心慌,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澀。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劑。方藥多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3.2.2氣虛血瘀型患者平素體虛,頭暈目眩,動則加劇,勞累即發,心悸氣短,四肢麻木,神疲乏力,倦怠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唇甲不華或暗淡,納差腹脹,舌淡胖少苔或舌暗有瘀點,苔薄,脈細弱。治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之劑。方藥多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3.2.3瘀血阻絡型患者多表現為眩暈時作,頭痛如刺,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心悸失眠,健忘耳鳴,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細澀。治以活血通絡,榮竅定眩之劑。方藥多選用通竅活血湯加減。
3.2.4腎虛血瘀型患者表現為眩暈日久,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少寐多夢,健忘,耳鳴齒搖,腎陰虛者見兩目干澀,視力減退,顴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腎陽虛者見四肢不溫,面色白,形寒肢冷,遺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陰虛者治以補腎益精,活血化瘀之劑;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活血化瘀之劑。偏陰虛者多用六味地黃丸合通竅活血湯加減;偏陽虛者多用金匱腎氣丸合通竅活血湯加減。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的人群不斷增多,工作性質為久坐型的人群逐漸增多,學習任務的加大使得學生伏案學習時間明顯延長等等,都促使頸椎病逐漸成為一種高發病。西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源性因素,刺激和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供血受阻而發病,行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壓迫、迂曲、變細或阻滯,腦血流圖可見基底動脈兩側不對稱。中醫認為,頸部勞損是外因,肝腎虧虛、瘀血阻滯、筋脈失養是內因,血不能上榮于腦,則發為眩暈。中醫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中藥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補益氣血為主,針灸解除肌肉痙攣,活血通絡,推拿按摩治療能糾正關節錯位,松解韌帶,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流速度和增加血流量。綜合以上論述,在臨床上從“瘀”論治椎動脈型頸椎病,很有必要,相信隨著治療方法的不斷進步,中醫治法將發揮越來越重的作用,且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1]羅燕,丁淑婷,林麗云,等.試論椎動脈型頸椎病從痰濕論治[J].光明中醫,2009,24(3):435-436.
[2]邱峰,陳根成.論“瘀”在眩暈發病中的致病作用[J].光明中醫,2011,26(6):1222-1223.
[3]張玉煥,張軍平,朱亞萍,淺談無瘀不作眩[J].新中醫,2013,45(2):161-163.
[4]羅志洪.推拿手法為主治療頸性眩暈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2,34(3):405-406
[5]湯興華,李曉華.耳穴貼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39.
山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No.2015041038-4)
1.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碩士研究生2014級(太原 030012); 2. 山西省中醫院疼痛科 (太原 030012)
△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5.019
1003-8914(2016)-15-2182-03
(本文校對:吳明明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