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曉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體會
何金曉
目的 探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臨床療效及護理體會。方法 選取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均通過內鏡下給予黏膜切除術治療,并在圍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分析其效果。結果 本組90例患者(120枚息肉)中,115枚息肉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有3例(3.33%)患者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出血,通過內鏡止血后停止,1例(1.11%)患者在術后出現遲發性出血,通過給予保守治療停止出血。90例患者均未出現感染、穿孔等并發癥。結論 對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效果較好,治愈率高,且能夠減少對患者的創傷,操作簡單;在圍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胃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護理體會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病理分型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能夠發生癌變,其息肉直徑多為0.5~2.0cm;非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的概率較小,多伴有慢性胃炎,其息肉直徑多為1cm以下[1]。目前治療胃息肉尚無特效藥,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臨床上較為先進的微創技術,主要用于治療早期腫瘤及消化道平坦型癌前病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其原理是經過黏膜下注射確保黏膜病變抬起,與黏膜下層分離,再使用電圈套器將病變的黏膜進行切除,進而達到根治目的[2]。為進一步提高內鏡治療胃息肉的治愈率,臨床上給予圍術期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通過對90例胃息肉患者采取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并給予相應的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常州市金壇人民醫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患者的臨床診斷均符合胃息肉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33例,女57例,年齡23~81歲,平均(52.1±4.6)歲;息肉分布位置:66枚在胃竇處,26枚在胃體處,8枚在胃角處,其他部位20枚。息肉直徑在1~5cm,其中廣基息肉102枚,亞蒂息肉12枚,有蒂息肉6枚。
1.2 治療方法 器械:內鏡(OLYMPUS-Q260J),注射針(NM-200L-0423),電圈套器(SD-9L-1),黏膜下注射液為0.9%氯化鈉注射液加美蘭及腎上腺素。首先術前囑患者禁食、禁水6~8h,常規抽血檢查血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及感染性疾病篩查,測量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右手置20~22號留置針,并常規半小時前給予肌內注射丁溴東莨菪堿10mg、地西泮10mg及口服達克羅寧膠漿,體位取左側臥位,并口內含牙墊,其次,內鏡插入到適宜位置,在內鏡直視的狀態下,穿刺注射針應在選取的病灶邊緣外1~2mm處進針,且針尖的方向處于病灶中心處,同時以傾斜45°角刺入為最佳。病灶在2cm以下的患者,在注射時只需要1~2點;病灶在2cm以上者,在注射時需要多處點注射,且需要反復追加。根據患者病灶的大小給予不同注射量,其注射量在5~20mL內。在經過黏膜下注射后以電圈套器切除,病灶在2cm以下者,可與周圍少量正常黏膜進行一次性的整塊圈套切除,病灶在2cm以上者,先把病灶圈定,再以整塊或者病灶多次進行切除,并確保切緣處的病灶及基底處的病灶完全切除干凈,最后標本送檢。術后應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
本組90例患者120枚息肉,115枚息肉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有3例(3.33%)患者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出血,通過內鏡下止血后停止,其中1例肽夾止血,2例電凝止血,均及時止血成功。1例(1.11%)患者在術后出現遲發性出血,通過給予制酸、止血等保守治療后出血停止,未需行內鏡下止血。90例患者均未出現感染、穿孔等并發癥。
在患者手術的前后及術中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這對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十分關鍵,其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3.1 術前護理干預 患者入院時由于醫院陌生的環境,對病情及手術的不了解等,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神緊張、焦慮及害怕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患者,介紹住院環境,并主動向患者介紹責任護士及主治醫師,告知患者內鏡治療的相關知識及手術的目的;耐心地講解胃息肉的相關知識,及內鏡下胃息肉摘除的方法及效果,并讓患者了解手術過程,消除其焦慮、緊張等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術前1晚應保證患者充分的睡眠。對于具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應禁忌進行全身麻醉下內鏡治療。術前患者應簽定特殊治療同意書。
3.2 術中配合及護理干預 術前30分鐘給予患者口服達克羅寧膠漿,建立靜脈通路,以便隨時用藥,核對腕帶,再次確認身份,臥位取左側臥位,放置牙墊,并將其固定好,以免胃鏡置入困難或咬壞胃鏡。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變化,惡心嘔吐時囑患者進行深呼吸,并盡量向左下側低頭,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流出,保持呼吸通暢,避免誤吸。同時注意觀察嘔吐物的外觀、性質及量[4]。術中,維持靜脈通路通暢,以便及時使用藥物。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醫生進行胃鏡操作,做到手快、眼快,且用力適宜。在進行幽門及賁門處的息肉進行切除時,由于該處管腔較小,蠕動頻繁,因此,在操作時不要過度地牽拉,不要過度地收圈過緊,防止息肉撕脫出血,電流功率要適宜,先使用電凝使息肉蒂部凝固至發白,再將圈套器適宜力度收緊,同時電切摘除息肉。切除時應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若術野不夠清晰應及時沖洗,如有出血,及時使用電凝、熱活檢鉗、氬氣刀等予止血,必要時使用鈦夾止血。確保創面無活動性出血后,使用圈套器或網籃套取息肉,隨著內鏡退出,將摘除下來的息肉組織用甲醛固定液保存并送病理檢查。
3.3 術后護理 術后使用平車將患者送回病室,并囑患者24h臥床休息,頭部側臥位,使口腔內的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誤吸,避免引起嗆咳或窒息。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應禁食6~8h,使用靜脈給予能量補充,如患者沒有嘔血、發熱、腹痛的情況,腹透無膈下游離氣體,患者即可進食溫涼流質,24h后如無腹痛、腹脹等不適,可進食半流質,術后3~5d可給予軟食,禁食粗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的膳食能夠避免患者發生創面再次損傷,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囑患者2周內休息,并避免重體力勞動,待患者恢復3個月后進行內鏡復查[5-6]。
3.4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術后并發癥主要有出血、腹痛及急性穿孔;(1)出血:護理人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大便的性質,輕度出血的患者給予保守治療即可,重度出血的患者應及時行內鏡下止血,必要時需轉至外科進行手術治療,本組患者中,無重度出血的情況出現。(2)腹痛:本組患者有2例患者術后2h出現了上腹疼痛,但經過臥床休息及禁食、抗感染等處理后,在8h后得到減輕,24h后消失。(3)急性穿孔:患者主要表現為腹膜刺激征、劇烈腹痛等癥狀。本組患者中未出現急性穿孔的情況[7]。
胃息肉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為進一步提高治愈效果,給予患者圍術期護理十分關鍵,這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預防出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8],本研究表明,90例患者共120枚息肉,115枚息肉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為95.83%(115/120);90例患者均未出現感染、穿孔等并發癥,說明對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效果較好,治愈率高,操作簡單,且能夠減少對患者的創傷;在圍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盡早康復,且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劉梅紅.胃息肉應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34):162.
[2] 郭慶梅.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的護理[J].中國臨床研究, 2010,23(4):342.
[3] 侯煜,楊艷,周潔琛,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80歲以上患者胃息肉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8):3178-3179.
[4] 吳敬崇.胃腸道息肉內鏡黏膜切除術的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 2012,4(2):97-98.
[5] 曲衍花,張東方,王芬,等.內鏡下胃息肉切除術的護理配合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7):4126.
[6] 司紅英,朱明,稽曉紅,等.內鏡下胃息肉切除術5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31-32.
[7] 雷艷.經內鏡下胃息肉黏膜切除術85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445.
[8] 張霞.臨床護理路徑在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2):77-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6.064
江蘇 213200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人民醫院(何金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