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虹 范 彬 張玉紅
貝朗套管針在晚期腫瘤患者PICC置入中的應用
何 虹 范 彬 張玉紅
目的 探討采用24G直型貝朗套管針聯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152例晚期腫瘤患者實施貝朗套管針替代導入鞘穿刺后導入PICC的技術,并進行了置管維護。結果 本組152例患者中穿刺成功144例,142例置管成功,另10例在床旁超聲儀行超聲引導下MST技術協助下均置管成功,X線拍片定位導管末端均達上腔靜脈內,無異位,輸液通暢。結論 直型貝朗套管針替代導入鞘穿刺置管后導入PICC操作簡便,穿刺成功率高,真正為晚期腫瘤患者提供了一條安全、方便的輸液途徑,在基層醫院受硬件設備限制的情況下,應用此技術,值得推廣。
套管針;晚期腫瘤;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導管
改良塞丁格技術(MST)具有較多優點,比如微創、成功率高、便于操作等,隨著該技術的發展及完善,其逐漸應用于疑難置管患者PICC中,且效果顯著[1]。PICC穿刺法是臨床上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穿刺方式,其對血管有較高的要求,和常規的14-16G穿刺針直刺法比較,改良塞丁格技術采用22G穿刺針進行穿刺處理,其對患者血管要求較小,不易受患者血管小等因素的影響,且可以肘上臂血管處作為穿刺部分,可顯著減少對血管內壁的損傷,并能夠有效的提高穿刺效果[2]。然而相對于常規PICC置管而言,改良塞丁格技術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因而,臨床上仍需及時開展有效措施進行改進處理,以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本研究中利用24G直型貝朗套管針聯合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穿刺,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12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使用改良賽丁格技術穿刺首次穿刺失敗的PICC置管患者152例作為研究對象,男79例,女73例,年齡32~73歲,平均(45.12±21.04)歲,體重指數(BMI)為(40.36±5.23)kg/m2,均為腫瘤患者化療前第1次置管。置管靜脈:肘部頭靜脈59例,肘部貴要靜脈67例、肘正中靜脈26例,乳腺癌51例,胃癌32例,結腸癌45例,惡性淋巴瘤13例,胰腺癌6例,膽管癌5例。選用4F單腔三相瓣膜式PICC導管及巴德塞丁格穿刺包。置管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操作均由經統一培訓的PICC置管小組成員隨機完成,且操作成員的操作技術及應急應變能力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誤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置管前準備 置管前認真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包括患者年齡、病情、心理狀態等,同時對嚴密觀察患者皮膚組織、血管情況、腋下淋巴結情況等。同時醫護人員應認真對置管操作的相關處理方式、操作目的及效果等進行解釋,取得患者同意及配合。另外,醫護人員還應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比如準備好貝朗24G直型套管針。PICC穿刺包等;另外應囑咐患者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比如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選擇合適穿刺點等,且應對患者上臂圍及置管長度等進行測量,及做好充分的置管前準備工作。
1.2.2 置管 常規消毒鋪巾后對照組采用盲穿法直接穿刺。研究組,在首次穿刺失敗,即請助手拆開備用的貝朗24G直型套管針,根據血管情況選擇原穿刺靜脈或重新選擇合適的靜脈進行穿刺。然后按以下流程操作,(1)撤出留置針:留置針穿刺成功后,將針芯撤出,經留置針想血管內送入約10cm的塞丁格穿刺包內導絲,并且應在體外預留10~15cm的導絲,然后將套管針撤出。于穿刺部位右方及下方5~10mm部位進行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治療。注射后后利用擴皮刀尖端在穿刺部位進行擴皮處理,將刀尖鈍性置入穿刺點3~5mm,將皮膚切口擴出5mm左右。然后在血管內置入插管器,將鎖扣打開,并對擴張器及插管鞘進行分離,然后拔出導絲與擴張器,拔出時應保持一致性。拔出后將PICC導管從插管鞘部位置入,抽回血及推注液體確認通暢后,退出插管鞘,調整導管至所需長度,撤出導管中支撐導絲,修剪導管安裝連接器。(2)接正壓接頭或肝素帽:清理消毒穿刺點,粘貼透明敷料固定導管,采用X線檢查患者胸部,明確導管部位。
本組152例患者首次采用MST技術穿刺均未成功,以貝朗24G直型套管針為引導進行再次穿刺,其中144例成功,142例置管成功,10例患者在床旁超聲儀行超聲引導下MST技術協助下均置管成功。
3.1 貝朗24G直型套管針的使用可促使靜脈穿刺成功率增加 晚期腫瘤患者其外周血管多存在較大的損傷,且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通常需給予將患者靜脈血制品及營養處理,故而,需進行PICC建立靜脈通道處理。而PICC置管對患者的血管條件有較高的要求,必須要確保患者肘部血管良好,可只是血管或可觸及血管。因此,若患者上臂血管條件較差,比如彈性不好、不可直視或難以觸摸則難以進行正常穿刺,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刺成功率。對于此類患者則可在超聲引進下行利用包含有超聲穿刺針及直視穿刺針的塞丁格技術處理進行處理。然而,若無超聲引導,該技術則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改良塞丁格的直視穿刺針較長,因此,在進行穿刺時通常難以很好的對穿刺方向進行把握,且難以掌控穿刺力度,且一針穿刺未成功就難以進行重復使用,不僅會增加穿刺難度,且易給操作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并且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臨床上必須要及時進行改善,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開始貝朗24G直型留置針預穿血管進行穿刺處理,其穿刺針較為短小,且可取下穿刺針尾活塞,對促進回血有重要幫助,可顯著改善直視穿刺的不足之處;且候補可與注射器相連接,若回血效果不好則可進行抽吸處理,進而可顯著增加穿刺成功率。
3.2 套管針成功穿刺靜脈是改良塞丁格技術成功的前提研究顯示多數晚期腫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手足水腫、低蛋白血癥、兩上肢皮下組織疏松等癥狀,給靜脈穿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3];塞丁格穿刺技術主要是經皮穿刺,同時在導絲交換作用下將導管置入的一種穿刺方式,由于該技術擦混次套管針較長,極易將血管刺破。但利用套管針則具有下述多種優勢:(1)費用低廉,可減少患者經濟壓力;(2)操作方面,便于患者操作者使用,可患者穿刺成功率;(3)減輕了護理人員與病人心理負擔;(4)貝朗24G套管針內徑允許導絲通過,可應用于血管較差的患者中;(5)穿刺成功后可進行擴皮處理,有利于血管擴張,進而可為PICC送管提供方便,對提高穿刺成功率有重要幫助。
綜上所述,直型貝朗套管針替代導入鞘穿刺置管后導入PICC操作簡便,穿刺成功率高,真正為晚期腫瘤患者提供了一條安全、方便的輸液途徑,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 陳影潔,陳春賢,簡黎,等.B超引導下運用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0):102-103.
[2] 朱竹華,顧菊鳳,曹岳蓉.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在腫瘤病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中的效果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0):2778.
[3] 徐新.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在白血病患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4(6):9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6.067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何虹 范彬 張玉紅)